彝族有什麼樣的歷史?

手錶上跳動的心


彝族是解放後的命名,此前長期稱為倮倮,特指定居於涼山地區的族群。這個族群據一些研究分分子人類學的人士說,屬於F系,源於南亞次大陸。

文獻上則有一些記載,該族群是在唐中期被南詔蒙氏從雲南中部山區遷移到涼山的,目的是戍邊,因該族群頗為勇武善戰。

族源上,涼山彝族自稱哀牢九夷之一。真實的哀牢山位於雲南西部,今保山地區。但實際上,該族群應是一個較為孤立的族群,從南亞遷徙而來,與各族交往似乎不多。

雲南的廣泛存在的「彝族」,與涼山彝族並無關係,這些雲貴族群在古代長期被稱為「百濮」,後來又稱為白蠻、烏蠻。他們實際上是同源的,歷史上長期交往交流。與涼山彝族相去甚遠。

涼山彝族傳說中的各種祖先、分支,相當多隻是涼山彝族先民的鄰居、姻親,並不可靠。因為百濮、哀牢夷都有自己的譜系和神話,其中「觸木感孕」是主要的母題之一。他們中的另一部分,可能是中原鬥爭的失敗者,分不同批次來到雲貴川西南,帶來了關於中原歷史的各種訊息。

西南土著族群來源非常複雜,有南亞起源的,有甘青南下的,有溯江而來的,基因和種系非常豐富。原則上不能以「彝族」籠統概括之。


歷史咖啡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內。

據彝文古籍記載,彝族的遠祖“篤慕”(約為戰國初期人),有六個兒子,他們的子孫繁衍成彝族的武、乍、布、默、糯、恆六個支系,成為彝族尊稱“的六祖”,由此奠定了彝族的分佈格局。

多數人認為,彝族是以西北南下的古羌人部落為基礎,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融合西南土著部落而形成的。

古羌人原在西北河湟地區以畜牧業為生,秦獻公時期(公元前384—362年),秦向西北開拓,有個叫“昂”的,為躲避秦軍,率領部落向西南遷徙,後來在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等,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勞浸”、“靡莫”等部族。

這些都與彝族有密切的族源關係。

古代彝族經歷了很長時間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時期。

一些傳說和古彝文的記錄顯示,彝族在古代經歷過母系氏族時代。《西南彝族志》記載,在古代,彝族"只知道母親而不知道父親"、"婦女連續統治了六代"。

父權制應運而生,至少要到2000年前。

在漢代,彝族先民建立過“

滇國”,後來降漢,漢武帝賜予滇王印。

隋唐時期,彝族先民分化為烏蠻和白蠻,以烏蠻為主建立南詔國,稱雄西南300餘年。

唐宋時期,彝族先民還建立了一些具有部落聯盟性質的地方政權,其首領稱為“鬼主”。

元代開始,在彝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明末清初推行

改土歸流,即將土司改為流官統治。

明、清兩代,在四川涼山彝族等民族地區實行一種慘無人道的統治制度:人質制度

為防止和震懾彝族人民的反抗鬥爭,明、清統治者規定彝族各家支頭人每年必須送自己的親屬若干人到縣城坐監,作為人質,定期輪換。

如爆發反抗鬥爭,或出現重大的“違法”行為,即將人質處死,企圖以此消弭少數民族人群的反抗。

國民黨統治時期仍沿用這種制度。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經過四川冕寧、越西等縣城,打開監獄,釋放彝族人質數百名。新中國成立後,這種制度被廢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川、滇毗鄰的大小涼山,還保持著奴隸制度。社會成員大體分為“茲莫”、“諾合”、“曲諾”、“阿加”、“呷西”五個等級。其中前兩個屬於奴隸主,後兩個屬於奴隸,中間的“曲諾”是自食其力的百姓。

過去盛行諾閤家支制度。每個家支都有共同的祖先,有較穩定的領地。姓名是姓父子連名制,即子名連在父名之後,能流利背誦家譜的男子受到尊敬。過去家支林立,冤家械鬥頻繁。

1949年以後,國家在彝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現在有涼山彝族自治州等3個彝族自治州,另外還有18個彝族自治縣或與其他民族聯合建立的自治縣。經濟、文化事業有了長足發展。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

這種文字有悠久的歷史,漢文史籍稱為“爨文”或“韙書”。

有的專家認為彝文是象形文字類型,更多的專家則認為是音節文字類型。彝文最少的一筆,多的有十幾筆,包括昭覺見縣在內的大涼山地區的彝文行款從右向左橫書。歷史上用彝文記載的文獻很多。

(武自立、陳英:《彝文》,載《中國民族古文字圖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1950年毛澤東主席在接見涼山彝族頭人時,建議將“夷”改為“彝”字,取其“鼎彝”(祭祀和有吃有穿)的含義。


民族詩畫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肅青海一帶的古羌人。古羌人分為東羌和西羌。東羌人遷移到華北平原,成為了華夏族的祖先。西羌人則沒有選擇離開,後來成為了我國少數民族藏族、彝族和納西族的祖先。彝族古稱夷族,解放後由毛主席改名為彝族。彝族主要分佈在西南三省和廣西越南等地。是我國的第六大民族。

據歷史文獻記載,彝族很早就參與了中原大地的歷史進程。在武王伐紂時就有彝族加入。公元8世紀彝族建立了南詔。唐朝封南詔為雲南王。一百多年後南詔被大理滅亡,就是段譽家那個大理。到了元朝,大理被納入中國統治,彝族從此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員。



彝族人民勤勞善良勇敢,在長征時期,彝族人民與紅軍彝海結盟,結為兄弟。很多彝族人民加入紅軍,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彝族人民還建立游擊隊和革命根據地,進行反對國民黨的鬥爭。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實行民族自治政策。開展民主改革運動,摧毀幾千年來的奴隸制度。彝族人民得到徹底解放。從此翻身做主人。


滄海歷史春秋


主流回答都不靠譜。目前發現,彝族,包括哈尼族都是多源流多次衝擊混合的結果。

彝族最基礎文化源自百濮,百濮其實就是西逃四川的帝舜和大禹體系,這個體系由R1b日耳曼基因、O1九黎百越基因作為核心,然後混過血的C系、D系矮黑作為跟隨民族,其中還有部分K新幾內亞基因。目前涼山彝族的F系斯里蘭卡基因在不在其列還不能判斷。後來大禹帝舜經過漢中、甘肅、陝北入中原,也就是大禹出自西羌的說法,四川作為根據地還有留守群體,他們就是百濮。百濮有個典型特點就是要剃禿頂,前額頭上部留一發髻或者套一個帶有凸起圓箍,象徵龜頭。與猶太裝束一致。然而目前看,無論哈尼族,還是彝族這一特點都難覓蹤跡了。唯一保留的是部分還在剃頭,彝族包頭會留一個獨角。哈尼族地區遺址裡存在那個造型,拉祜族能夠發現小帽。藏區珞巴族存在完整裝束。貴州部分苗族支系芭沙人還有遺留。貴州芭沙人甚至都姓袞,很明顯就是祭奠大鯀。他們與苗族混居,但並不是苗族。就是說,百濮其實更多已經分散到各族裡了,混合得已經失去了本來面目。只不過彝族、哈尼族裡仍然存在它的文化遺留。所以看起來,似乎能發現類似日耳曼以及猶太和百越的文化。目前涼山彝族裡還有少量的O1和C存在。至於日耳曼基因,可能雲南哈尼族等民族的個別支系裡以及貴州部分民族裡或許有少量存在。

芭沙苗寨

哈尼族遺址


珞巴小帽

珞巴





猶太

百濮至少遭遇四次衝擊,第一次衝擊源自周滅商後楚國境內的O2a和白種R1a南逃。O2a就是傣族基因,目前涼山彝族裡還有近20%的O2a,攀枝花還有傣族存在。所以可以確定他們經過了四川。目前R1a存在於泰族裡,柬埔寨則高比例,緬甸也應該有。R1a這個基因與印度白種為一個體系,所以我們發現與白彝族有關白族的大理與印度新德里是一個詞。印度新德里叫牛大理。就是說白彝裡可能會有這個基因,黑彝裡卻沒有。據說白彝是被黑彝趕下山的。然而考證古史古文化發現,一直認六祖的是R1a這個基因,黃種老三苗蠻體系和老大極北基因體系與他們是聯盟。所以有了三一如六的說法,本來六讀陸,但因為與黃種一道篤信牛圖騰,所以六也就有了牛音。漢族篤信玉璧女性生殖器崇拜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四川有了白帝城,峨眉山也成了騎六牙白象的普賢道場。

哈尼族與雲南彝族共同存在的公雞頭飾


彝族


羌族

黒彝族其實羌人衝擊的結果,更確切地說是北三苗羌人,還不是大禹那一支羌人,基因為O3。所以很戲劇地出現了,彝族、哈尼族各種文化都有。涼山彝族很容易就能發現羌人的裝束、建築,雲南靠北或者靠西的彝族更明顯。地名沙龍、沙朗、米甸都與之有關,有的地方甚至還叫羌夷,這部分女性頭戴公雞帽。哈尼族、雲南彝族裡都有大量。後期的則是頂著一個多層布瓦裝束。然而在涼山彝族裡這部分並不佔最多。最多的還是F斯里蘭卡基因和O2a泰族基因。雲南則反之。

花腰彝族

雲南彝族裡還有一個比例比較大的基因,就是黃種老大支系極北基因N系,花腰彝族就是,據說這個基因佔整個彝族的30%左右。然而目前我也判斷不了他們是單獨衝擊的彝族,還是隨某個體系進入。

帝舜大禹體系裡的日耳曼群體應該是入中原後被夏啟逐出的有扈氏。他們後來又與夏人一道建立了大夏阿富汗,也就是最早的波斯。所以彝族、哈尼族裡都沒有大量存在。百濮裡的C主要就是孟加拉人和印度的C,D系主要在西藏以及佤族。白族也是多源流,本身是白彝,融合了漢族,羌人,包括後來的鮮卑其實也是北三苗羌人。所以白族更多還是羌系。

彝族裡存在的猶太文化挺多的,目前有些可以確認是本土的,有些則可能是羌人帶來的。比如摸奶節應該是本土的,在農曆七月十四、十五,也就是鬼節這一天。而猶太文化裡第七月就是觸摸的月份,很顯然是源自中國古文化,彝族意外保留了。摸你黑也是,北方錫伯族也保留著,其實就是德國慕尼黑這個詞,很明顯屬於百濮文化,也就是古東夷文化。因為這個文化裡存在著黑人。


國病


彝族是西北羌族部落在夏朝時期走散的一支。

可能有很多人不會認可這事,但從半坡遺址中的陶器的圖文、青海甘肅出土陶器的圖文、彝族自己的古老圖文,有極多的相似和重複,目前,雖然不能立即解釋這些圖文的意思,但這種“巧合”絕不是偶然。

彝族是羌族的一支,這是大家都接受的。而彝族是夏朝西北羌族走散的一支,等到有學者能認識陶器上的圖文之後,應該會有一個更準確的答案。


終南高揚


彝族人自古以來就在大涼山大渡河流域繁衍生息,先秦時期稱呼為百僕人,應該是百僕人的一支,秦漢時期的西南夷,三國時期,諸葛亮征服雲南的時候,有七擒孟獲之說,緬甸人和東南亞的馬來人可能來自彝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