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從禿嶺荒山到綠水青山

毕节:从秃岭荒山到绿水青山

七星關區拱攏坪林場金鳳湖

毕节:从秃岭荒山到绿水青山

每每拄著柺杖

站在帶領村民建起的林場裡

嗅著樹木的清香

聽著清脆的鳥鳴

原大方縣馬場區委書記劉安國

就有一種莫大的滿足感

畢節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區

生態環境曾一度脆弱到了極點

畢節試驗區建立之前

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土地貧瘠、風起沙揚

大方縣羊場鎮穿巖村

“連個雀子做窩的地方都找不到”……

畢節試驗區建立後

“生態建設”成為

畢節“三大主題”之一

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而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理念深入人心

生態文明的綠色樂章

流淌在烏蒙大地

毕节:从秃岭荒山到绿水青山

赫章縣夜郎國家森林公園

重改革創新

強生態後勁

可以說

畢節試驗區各族幹部群眾

在30年來的生態建設中

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

在喀斯特地區探索出了有益的經驗

“五子登科”建設立體生態。充分利用山地資源優勢,探索出“山頂種植松杉柏戴帽子、山腰種植經濟林木繫帶子、山下抓結構調整鋪毯子、富餘勞動力務工掙票子、增收致富建設美麗鄉村蓋房子”的新“五子登科”立體生態建設模式,實現了山、水、林、田、路、房的綜合治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統籌兼顧。

“五種模式”推進畢節綠化。在實踐中探索出先建後補、代種代管、承包造林、企業帶動、建設移交“五種模式”,大大激發了大戶能人、專業合作組織、企業參與林業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克服了長期以來造林主體不明、責任不清的難題,補齊了造林資金短缺和林業產業發展緩慢兩大短板。

“五輪驅動”發展林下經濟。利用試驗區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採取高位推動、政策撬動、龍頭帶動、基地推動、品牌拉動“五輪驅動”促進林下經濟發展,加快森林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三資”轉換進程,促進農村開發扶貧,走向生態得保護、產業得發展、林農得實惠的綠色發展之路。

“五開治石”防控石漠化。針對不同區域的水土條件、生態承載力和居民生活水平,在石漠化防治中,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精準治石,探索出開綠色之源,鋪開防治生態被;開產業之源,撬開防治經濟閥;開機制之源,解開防治束縛鏈;開模式之源,鑿開防治力量泉;開科技之源,打開防治錦囊袋“五開治石”的石漠化防控模式,實現了石漠化地區科學、可持續發展。

“五改五推”深化林場改革。全市國有林場搶抓機遇,加快改革步伐,通過改革管理體制,推進分類經營;改革激勵機制,推進招商引資;改革經營模式,推進產業發展;改革考評制度,推進責任落實;改革機構設置,推進隊伍建設“五改五推”改革,促進了森林資源增長,激發了國有林場活力,增加了林場職工收入,增強了林場發展後勁。

毕节:从秃岭荒山到绿水青山

赫章縣六曲河鎮申家溝林場

改“荒山禿嶺”

建“綠色銀行”

要建設好生態

首先得解決好畢節生態的短板——石漠化

1988年試驗區成立後

畢節就鐵下心治療石漠化——這個地球的癌症

2008年3月,畢節石漠化治理迎來重要時間節點——國家啟動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畢節所有縣區全部被納入試點範圍。

在威寧自治縣迤那鎮,以麻窩山為中心的典型石漠化區域內就有80餘平方公里。當地人通過對金鐵鎖的人工馴化,把人工種植與野生金鐵鎖保護區域相連接,形成了提高當地群眾經濟收入的產業,找到了治理石漠化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威寧自治縣全力推進以石漠化綜合治理為重點的生態修復工程和以林業、水土保持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覆蓋率從2009年的33.4%增加至現在的近50%,並致力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業,逐漸形成面積達23萬畝的核桃、茶葉、蘋果等特色經果林產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得益彰。

與此同時,畢節各縣區都向石漠化全面宣戰,明顯呈現出綠進石退的態勢。

大方縣堅持“以林克石、以藥治石、林藥結合”,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

2008年,國家啟動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後,作為全省55個試點縣之一的織金縣,以提高林草植被覆蓋率為中心,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方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突出抓好特色經果林和種草養畜項目建設,把石漠化綜合治理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發展、群眾脫貧致富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的石漠化綜合治理髮展模式與機制。

項目實施後,治理區域初步形成喬木、灌木、草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功能的防護體系,石漠化程度有效減輕,通過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蓄、引、攔、排作用,基本實現“土不下山,水不亂流”,林業、畜牧、水利水保三大措施的綜合實施,達到了提高林草覆蓋率、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地表徑流、減輕水旱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據統計

2008年以來

畢節市累計造林117.32萬畝

種草17.6萬畝

累計治理石漠化面積910平方公里

石漠化總面積從2005年的6526平方公里下降到5436平方公里

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以上

石漠化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毕节:从秃岭荒山到绿水青山

赫章縣水塘森林公園

走“綠色富路”

追“生態之夢”

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時,畢節還把石漠化治理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畢節探索了林藥、林果、林茶、林草、林菜等多種生態產業發展經營模式,大力加強特色經果林、草地生態畜牧業等生態產業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山區農業,培植生態產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優化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調動和保護農民參與石漠化治理恢復重建生態的積極性,以規模化、組織化、品牌化、園區化、資源轉化“五化同步”推進石漠化區生態產業發展,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產業化發展。

打造了“中國核桃之鄉”“中國櫻桃之鄉”等品牌;採取優惠扶持措施,引導農民發展林下種植業,林下種植天麻、竹蓀漸成規模,創出了

“中國天麻之鄉”“中國竹蓀之鄉”牌子,初步實現了石漠化治理與農村經濟的互相促進、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綠色產業的發展之路。

畢節經果林發展步伐不斷加快,連片種植經果林面積達393.5萬畝,最具典型性和示範性的有赫章、威寧的核桃,七星關、大方、黔西和金海湖的刺梨,黔西、大方的皂角和石榴,威寧蘋果、油茶,總溪河及六沖河流域的櫻桃,赤水河流域的柑橘等特色經果林板塊。

同時,按照“林旅一體化”的發展思路,著力發展森林生態旅遊,2017年,累計接待遊客944.2萬人次,森林旅遊收入65.9億元;發展林下經濟面積150萬畝,實現產值34億元,帶動農戶20餘萬戶;全市林業產值達246億元。以特色經果林、森林旅遊、林下經濟為“三大支撐”的林業生態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生態變好了

山青了

水綠了

經濟效益也浮現出來

2009年初,赫章縣採取“政府扶持引導、部門監管指導、鄉鎮動員組織、合作社具體實施”的方式,由倮布嘎核桃專業合作社選用優質核桃嫁接苗,建成優質核桃標準化示範基地2500畝,目前,核桃已全部進入掛果期。核桃產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

種植核桃已經成為

群眾增收的“搖錢樹”

石漠化治理的“生態樹”

新農村建設的“風景樹”

種植業中的“鐵桿莊稼”

油用牡丹,是另一種“一年種百年收”的“鐵桿莊稼”。

2016年,赫章縣建立六曲河油用牡丹示範園區,種植油用牡丹2583畝,推進油用牡丹精深加工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

在納雍,又是另一番景象。該縣維新鎮境內總溪河沿岸的瑪瑙紅櫻桃晶瑩剔透,自“誕生”起便深受消費者喜愛。納雍便因地制宜、順勢而為,自2007年以來,該縣對維新、厙東關總溪河沿岸的瑪瑙紅櫻桃種植進行了連片規劃,重點扶持,打造維新—東關瑪瑙紅櫻桃示範基地。截至現在,該基地果農上萬人,除了收入從數十萬到上百萬元的種植大戶外,絕大多數果農戶均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

在退耕還林、恢復植被的“戰役”中,畢節形成了“種類與質量並重,水果與乾果兼顧”的發展模式,並推進“以短養長”,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等林下經濟,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擴大經濟效益,升級產業佈局,構建現代農業經濟新的增長極。

既要金山銀山

更要綠水青山

自1988年以來,畢節市累計治理石漠化面積1202.9平方公里;森林面積從601.8萬畝增加到

2127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4.9%增長到52.8%;水土流失面積從16830平方公里減少到11412.4平方公里。

畢節試驗區建立30年來

畢節人心中總是渴望著“綠”

雙手總是呵護著“綠”

生態發展

改善民生

發展經濟

脫貧攻堅的作用日益凸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