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爲什麼:爲什麼我們叫中國、中華、華夏?

第五個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叫中國、中華、華夏?

答:華夏、中國、中華的來源說法不一。《周書》、《說文解字》、《左傳》、《尚書》各有解釋。有華山論、夏水論的,當各代史學大家之論也不盡相同,下面小編選其中自得者,共參之:

一、華夏,民族屬性+政治(正統)屬性+文化屬性。因夏朝(國)得名,後經周人推崇而變為正統性象徵。華,甲骨文意為樹上開的花,表示美麗、美好。夏,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組織,國名叫”夏“。據周朝人所述:商代以前有夏代,夏國的締造者為大禹(姒姓夏后氏),其子啟建立夏國(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帶,以氏族名為國名),周人的始祖“后稷"是夏王室成員兼農業部長,這樣周取代商就有了法統性。周人是宗法制和祖先崇拜的大力推崇者,所以周人的祖先之國“夏”就與“華”(美好)緊密聯繫起來,成為“華夏"(後來兩字同義復指,華即夏),通俗講就是:美好的大夏國,大夏國美好(呵呵!正反讀都成)。周人稱自己是“夏”(國或族)的正統繼承者,服從他們的小邦就成了“諸夏”(具體見“歷史為什麼之一”),“華夏”說由此而來,其突出周繼承夏(族)人、夏(國)地的正統性,取代商的合法性。

第五個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叫中國、中華、華夏?

二、中國,地域屬性+文化屬性+政治屬性+歷史屬性。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一詞側重點不同:1.周初表現出地域屬性。"宅茲中國"出現在1963年寶雞出土的周初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上,是目前發現“中國”一詞的最早來源。銘文一共122字,從全文意思來看,銘文中的“中國”是指成周—雒邑(周公所建新城,今洛陽。)。2.春秋以後突出文化屬性代表先進文化。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晚清甲午之戰後,日本直言清國不配自稱中國,可見“中國”已在東亞文華圈中普遍被當作先進文化之象徵。3、本意表示國都或天子的直轄地,側重政治性。《詩經》的學者毛萇為《詩經》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這裡也指國都(意為:齊王想在齊都送孟子一套房)。中國一詞本意為國之中央,代表國家的政治中心。4、近現代,“中國”一詞側重表達國家、民族和文化的歷史傳承屬性。

呵呵!不說大家也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含中華民國),表述中國之傳承。

第五個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叫中國、中華、華夏?

三、中華,即中國+華夏。“中華”始出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若使遊步於中華。”這裡“中華"主要指曹魏統治下的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現“中華”一詞。《唐律疏議》卷三:“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意思是說,

凡行政區劃及文化制度自屬於中國的,都稱為中華。

最後總結一下,華夏、中國、中華是文化、政治、民族、地域和歷史的綜合性共同體,代表著先進文化和輝煌歷史,中華文明也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斷裂並傳承至今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箇中國,各自表述”,但共同的是: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中華文明的傳習者,都是中國人。

第五個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叫中國、中華、華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