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稱他爲「管仲」, 曾位高權重, 卻因一句話, 從此不被重用

《三國演義》描寫人物眾多,據統計共寫了1191人。也許讀過之後,好多人我們都忘記了,但是總有一些人讓我們影響深刻。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很有意思。他身上所展現的那股倔,既讓人敬佩,又讓人惋惜。

孫策稱他為“管仲”, 曾位高權重, 卻因一句話, 從此不被重用

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自幼博覽群書,尤其對《左氏春秋》特別精通,所以在當時名氣很大。學問好、文章好、書法好的才子張昭頗為傲氣。十六歲就被推舉為孝廉,他壓根沒當回事,去都沒去。當時的徐州一把手陶謙請他做官,張昭不答應。陶謙一看這小子不識抬舉,直接把他關了起來。要不是跟他齊名的才子趙昱多方奔走,估計他也就到這了。

孫策稱他為“管仲”, 曾位高權重, 卻因一句話, 從此不被重用

漢末黃巾之亂爆發,就跑到江南下游避亂。正值創業初期的孫策,知道張昭來這了,趕緊跑到張家親自去升堂拜母,認張昭的母親作乾媽,這在當時是最親熱的表示。張昭沒辦法,於是出仕,做了孫策的長史,管理江東的內政軍務。張昭自然不是吹出來的,不負所托,把江東治理的是井井有條,這也使他的名氣更大了,以至於當時北方政要只知道孫策,完全不知道還有個孫策。孫策知道後哈哈大笑說:“以前齊桓公把大小事情都交給管仲辦,朝野上下,凡事都找仲父,大家豈不是也把功勞歸了管仲?後來齊桓公稱霸天下,後世羨慕。張昭你這麼賢德,就好比管仲,而我有了你,不就和齊桓公一樣了嗎?”

孫策稱他為“管仲”, 曾位高權重, 卻因一句話, 從此不被重用

可惜好景不長,孫策遇刺身亡,把孫權託付給了張昭。孫權那時候還小,一時間接受不了哥哥去世這件事,整天在那哭,哪裡有心思管政事。張昭便告誡孫權說:“這個時候你應該擔負起兄長未完成的事業,成天哭管什麼用。現在天下大亂,盜賊四起,孫吳的霸業還得靠你啊!”然後親自把孫權扶上馬,巡視軍營,讓大家看到現在的江東之主,這才避免了江東局勢因為孫策的暴卒而出現混亂。

孫權當老大後,張昭仍像之前那樣擔任秘書長,孫權也很信任他,每次出征,大小政事都交給張昭。不過孫權有一個愛好讓張昭十分擔憂,就是喜歡打獵,尤其喜歡騎馬射虎,所以不免有老虎衝到孫權面前,張昭看得臉色都變了,教訓孫權說:“你這人怎麼這樣,當老大的,要做的是駕馭天下英雄,跟野獸逞什麼能?萬一出了事,那不讓天下人笑掉大牙麼。”孫權只好承認錯誤,說自己年輕不懂事,以後不會了。後來張昭每次勸諫,年輕的孫權總是笑而不語,可見孫權已經開始煩這個倔老頭了。

孫策稱他為“管仲”, 曾位高權重, 卻因一句話, 從此不被重用

轉折發生在孫吳第一場重大戰役,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前,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大敵當前,江東集團內部分成了兩派。一派就是以張昭等老臣為首,主張向曹操妥協,稱為主降派。另一派以周瑜、魯肅等年輕將領為首,主張跟曹操拼死一戰,為主戰派。孫權雖然表面上沒什麼動作,實際上還是傾向於主戰派,後來孫劉聯盟,竟殺得號稱八十萬人馬的曹軍大敗。這件事自然也是打臉了張昭,孫權和張昭的關係至此開始走下坡路了。

孫策稱他為“管仲”, 曾位高權重, 卻因一句話, 從此不被重用

這件事後,張昭仍然以長輩的姿態屢次勸諫孫權,有時候做的讓孫權很沒面子,孫權雖然嘴上沒說,但心裡的怨氣自然是越結越深。後來孫權被封為吳王,要設一名丞相,百官們都認為丞相一職非張昭莫屬,沒想到孫權卻說:“國家現在正處於多事之秋,丞相的職責事情太多,別把老頭給累壞了。”第一任丞相孫邵去世後,群臣再次推舉張昭,孫權還是說:“丞相不好當啊,累不說,老先生的脾氣這麼倔,很容易得罪人,對他不好。”可見張昭的倔脾氣早已惹惱了這位年輕的君主。

歷史就是這樣,總有君主不識貨,總有小人爭寵弄權,這也正是歷史的有趣的地方。後來孫權稱帝,在宴會上,稱讚周瑜功勞最大。張昭正要祝賀,孫權卻說:“要是當年依了張老先生的計策,這會兒我已經在要飯了。”說得張昭汗流浹背,沒多久就告老還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