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飯,是我的信仰!

年輕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飯,是我的信仰!

“剩飯文化”,是指面對剩飯,寧願吃掉也不浪費的執著。

1

在公交車上,偶然聽到幾位年輕人在吐槽家裡的長輩。一個說他的奶奶,七十多了,由於過了不少苦日子,“節儉”過頭,剩飯剩菜放到發酸,饅頭長了綠毛,她也捨不得扔。

另一個迫不及待地搶著說:“我奶奶有時候也這樣,剩飯剩菜,誰倒跟誰急。有一次我爸授權,讓我偷偷把前一天的剩飯倒了,我奶奶愣是給我一頓臭罵。”

確實,老年人的節約意識大都很強。很多老年人寧願先把昨天的剩飯吃完,哪怕今天又剩下了飯。

年輕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飯,是我的信仰!

與“剩菜循環”類似的還有“壞水果循環”。

難道他們不知道放久了,飯菜不好吃嗎?難道他們不願意吃新鮮的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2

一次回農村老家,和領居太婆聊天,才真正明白,老一輩們節約到近乎苛刻的深層原因。

太婆經歷過解放前最黑暗的時期,“42年大災”。

年輕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飯,是我的信仰!

她說那個時候,每天一醒來,第一感覺就是餓,家裡一點吃的都沒有。餓得沒辦法,就去吃草根、樹皮和樹葉,吃到最後,樹上連一片綠色葉子都沒有了。有一些人實在受不了餓,就去吃“觀音土”。觀音土吃了不能消化,吃多了,人就脹死了。

村裡每天都有人死,大部分是餓死的,還有一部分是“撐死”的!

最後,沒辦法,就開始逃荒。有些人逃到一半開始往回走,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不想餓死在外地。

3

這些事情,沒有經歷過的人是很難想象的。

所以,他們自然也就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老人飯餿了,寧願加工處理一下,也不願倒掉;為什麼有的饅頭,長毛了也捨不得扔掉。

我們無法體會飢餓的感受,我們也不知道這些“剩飯”,在那個年代是他們的命。

這些現在我們看來可以隨意倒掉的米飯,他們感受到的是記憶中觸目驚心的場景和生無所戀的悲涼。

年輕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飯,是我的信仰!

老人們的節約,在生活和歲月的打磨下,早已刻進骨子裡,根深蒂固。

這節約,是他們在當年艱難環境下得以生存的行為準則;

是真正經歷艱難之後,養成的生活信仰。

4

曾經聽過大姨家的兒媳婦抱怨大姨吃剩飯,說每天都要和她“鬥智鬥勇”

——趁大姨不注意,偷偷把剩飯剩菜都倒掉。

一個“鬥”字,透露出媳婦的不理解,或許是懶得去理解。

簡單粗暴地倒掉就行,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在老人看來是暴殄天物。

年輕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飯,是我的信仰!

雖然我們提倡勤儉節約,可剩飯也總歸是不健康。

那到底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既能不浪費,又能更健康地飲食呢?

當然有,比如:

飯菜最好能當天吃完。或者從做飯的量上著手,每頓少做一點,不夠了再加,就不會剩下了。

如果不小心有了剩飯,應該注意保存方法:

蔬菜類必須先燒開,裝在有蓋的容器中,變涼後再放入冰箱中冷藏,吃時還要燒開熱透。肉類不可混在一起,分類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下次吃時回鍋加熱,或者改為湯菜、燉菜。

5

對於“剩菜文化”,老人們堅守,年輕人不恥。導致矛盾的根本原因可能並不在認識上,而是在兩代人的相互理解不夠上。

任何事情簡單粗暴地解決,只能得到簡單粗暴的結果。

多一份理解,老年人的“剩菜文化”必然成為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