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饭,是我的信仰!

年轻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饭,是我的信仰!

“剩饭文化”,是指面对剩饭,宁愿吃掉也不浪费的执着。

1

在公交车上,偶然听到几位年轻人在吐槽家里的长辈。一个说他的奶奶,七十多了,由于过了不少苦日子,“节俭”过头,剩饭剩菜放到发酸,馒头长了绿毛,她也舍不得扔。

另一个迫不及待地抢着说:“我奶奶有时候也这样,剩饭剩菜,谁倒跟谁急。有一次我爸授权,让我偷偷把前一天的剩饭倒了,我奶奶愣是给我一顿臭骂。”

确实,老年人的节约意识大都很强。很多老年人宁愿先把昨天的剩饭吃完,哪怕今天又剩下了饭。

年轻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饭,是我的信仰!

与“剩菜循环”类似的还有“坏水果循环”。

难道他们不知道放久了,饭菜不好吃吗?难道他们不愿意吃新鲜的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2

一次回农村老家,和领居太婆聊天,才真正明白,老一辈们节约到近乎苛刻的深层原因。

太婆经历过解放前最黑暗的时期,“42年大灾”。

年轻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饭,是我的信仰!

她说那个时候,每天一醒来,第一感觉就是饿,家里一点吃的都没有。饿得没办法,就去吃草根、树皮和树叶,吃到最后,树上连一片绿色叶子都没有了。有一些人实在受不了饿,就去吃“观音土”。观音土吃了不能消化,吃多了,人就胀死了。

村里每天都有人死,大部分是饿死的,还有一部分是“撑死”的!

最后,没办法,就开始逃荒。有些人逃到一半开始往回走,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不想饿死在外地。

3

这些事情,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他们自然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老人饭馊了,宁愿加工处理一下,也不愿倒掉;为什么有的馒头,长毛了也舍不得扔掉。

我们无法体会饥饿的感受,我们也不知道这些“剩饭”,在那个年代是他们的命。

这些现在我们看来可以随意倒掉的米饭,他们感受到的是记忆中触目惊心的场景和生无所恋的悲凉。

年轻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饭,是我的信仰!

老人们的节约,在生活和岁月的打磨下,早已刻进骨子里,根深蒂固。

这节约,是他们在当年艰难环境下得以生存的行为准则;

是真正经历艰难之后,养成的生活信仰。

4

曾经听过大姨家的儿媳妇抱怨大姨吃剩饭,说每天都要和她“斗智斗勇”

——趁大姨不注意,偷偷把剩饭剩菜都倒掉。

一个“斗”字,透露出媳妇的不理解,或许是懒得去理解。

简单粗暴地倒掉就行,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在老人看来是暴殄天物。

年轻人,你倒掉的不是剩饭,是我的信仰!

虽然我们提倡勤俭节约,可剩饭也总归是不健康。

那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不浪费,又能更健康地饮食呢?

当然有,比如:

饭菜最好能当天吃完。或者从做饭的量上着手,每顿少做一点,不够了再加,就不会剩下了。

如果不小心有了剩饭,应该注意保存方法:

蔬菜类必须先烧开,装在有盖的容器中,变凉后再放入冰箱中冷藏,吃时还要烧开热透。肉类不可混在一起,分类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冻,下次吃时回锅加热,或者改为汤菜、炖菜。

5

对于“剩菜文化”,老人们坚守,年轻人不耻。导致矛盾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在认识上,而是在两代人的相互理解不够上。

任何事情简单粗暴地解决,只能得到简单粗暴的结果。

多一份理解,老年人的“剩菜文化”必然成为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