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泡沫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場景?

任一禾


1985年美國利用威逼的手段,讓日本簽了”廣場協議”,從此日元開始步入長期的升值通道。日元升值帶來的好處就是日本人在國際上的購買力大幅增加了,但同時日元的升值卻無情的打擊了日本的出口,為此日本房地產業開始擔當起拉動經濟的作用了。實際上,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於日元升值和房地產泡沫被吹大,很多海外資金都跑到日本來投資房地產,因為這樣既可以收到日元升值的好處,又可以坐擁房地產增值的收益。

當時日本人也比較牛逼,由於日元快速升值,促使了日本人在國際上擁有強大的購買力,他們覺得東京的一個區的市值可以買下大半個美國,日本人開啟了買買買的模式,不僅買下了洛克菲勒大廈,而且在海外大肆收購企業。結果證明,日本人大肆購買海外資產是錯的,最終還要以虧損價格還給別人,但是在海外大肆建廠佈局是對的,因為儘管現在日本經濟不景氣,但是海外垮國日企的每年贏利的迴流,能夠為日本經濟打雞血。

再回來看日本國內,在90年代初的時候,日本民眾購房熱情進入高潮,他們不相信房價會下跌,買不起房的人要買房,買得起房的人更要買房,一股全民加槓桿的浪潮襲來,在日本民眾看來,只要買到房子就是賺到,因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房價幾乎每個月在漲,每年都在上演瘋狂戲法。大家都希望就這樣擊鼓傳花的遊戲能夠一直持續下去,而且靠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在日本政府看來也是非常好的一種剌激經濟的方法。

到了1993年左右,美國經濟全面復甦,開始收緊貨幣政策,而日元又是緊盯美元的,美國開始進入加息週期,日本政府也不得不開始宣佈加息,本來日本利率非常低,所以剌激了房地產市場的變態發展,而現在日本政府宣佈提高房貸利率,這使得國內外炒房者的融資成本大幅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的房地產泡末開始破裂,首先是海外資本的轍離,剌破了日元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然後日本人也開始在房地產市場裡爭著勝利大逃亡,但最後,多數人沒有逃脫成為負翁的宿命,面對高額的房貸債務,一些人選擇了跳樓自殺來結束生命。

時至今日,日本人還自潮為“失落的二十年”,就是日本經濟至今還沒有完全從當年泡沫中復甦過來,而當年轍離日本的境外遊資,則賺取了二大紅利,一個是日元升值的紅利,還有一個是日本房地產泡沫還未破裂之前的紅利。兩者疊加真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留下的是大量日本負翁,以及一地雞毛的日本經濟,房地產不能抄,現在日本老百姓再也不敢大肆炒作房地產了,當年的噩夢還記憶猶新。


不執著財經


所謂“泡沫經濟”就是在經濟運行中,股票、企業債券、期票等非現金交易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日本,“泡沫經濟”的核心是股票。確實,以股票比喻“泡沫”是十分形象的,因為股票既可以驟然膨脹,也可能瞬間消失,猶如肥皂泡。

戰後,日本的“股票熱”經歷了四次高潮:

第一次是1949年日本股票市場重新開放不久,以纖維、化學等引導挼神經濟復興的基礎性工業為主角的股票大量發行。

第二次是1955年日本結束經濟復興、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的1961年以後,許多新的企業紛紛成立。在這一階段,電機、機械製造等產業和各類加工產業的大量增加,使股票得以大量發行。

第三次是在1970年代的經濟擴張期,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流通、金融等行業的企業大量上市,使股票再次大量發行。

第四次是自1980年代後半期,第三產業、民營化企業、“塾”(課外補習學校)、計算機軟件設計公司的股票大量發行。

“泡沫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債券。隨著日本企業不斷走向世界,日本企業經營者意識到,發行債券不僅是融資手段,而且是提高企業在海內外聲譽的有效途徑。基於這一認識,1980年代日本企業在海外發行的債券不斷增加。

導致泡沫經濟崩潰的另一個重要乃至關鍵要素是日元升值。1985年9月22日,以美元的高匯率導致大量貿易赤字產生為背景,美、日、德、英、法五大經濟強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了一個協議,史稱“廣場協議”。“廣場協議”使日元在短短1年時間裡從1美元兌約240日元升至1美元兌約120日元。日本政府為補貼由於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推行了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緩和政策,導致流通資金過剩。這些資金對“泡沫經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90年至1991年,隨著日本野村證券公司等四大證券公司的醜聞被揭露,日本的“泡沫經濟”受到極大衝擊。因為,這些證券公司使大量散戶股民利益受損的作弊行為,暴露了“泡沫經濟”潛在的危害。隨後,日本地價趨於沉靜、股價不斷下跌,“泡沫經濟”開始崩潰並對個人消費產生負面影響。在此之前,由於土地、房價、股價的不斷上升,助長了人們的投資和投機,通過買賣房屋和股票獲利的人數大增,日本經濟學家稱之為“資產效果”。但是,“泡沫經濟”崩潰後,“資產效果”急劇萎縮,個人消費明顯下降。

“泡沫經濟”崩潰使產業活動遭受極大衝擊。在“泡沫經濟時代”,由於消費旺盛,企業設備投資積極、勞動力需求增大,工人的工資、獎金等均得以增加,從而促進消費和外貿的增加,使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形成了良性互動。“泡沫經濟”崩潰後,原先的“良性互動”變成“惡性循環”,成為長期困擾日本經濟的“通貨緊縮”。“安倍經濟學”試圖解決的,就是當年泡沫經濟崩潰後形成的這一問題。


馮瑋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至今仍未完全恢復,這是世界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房地產危機。

日本有一部電影叫《重返泡沫時代》,主人公將洗衣機開發成一臺時間機器,重回日本泡沫經濟時期。那是一個全民沉浸在唾手可得的財富中的時期,煥發著光芒的五彩泡沫,是如此誘人。(圖為90年代初的日本東京夜總會)。

電影《重返泡沫時代》劇照:泡沫經濟極盛時期,眾多上班族揮舞著鈔票爭搶TAXI的場景。

日本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出口大增,汽車、家電行業成為出口創匯的龍頭企業,由此帶動一系列產業的發展。1980年,在日本橫濱碼頭等待裝船出口的日本汽車。1985年,為遏制日本的貿易順差,在美國的主導下,西方五國制定《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兌美元匯率在一年間飆升兩倍。突然來的暴富讓日本人一時不知所措,銀行不停往外放貸,公司、個人貸款變成輕而易舉,甚至是銀行求之不得的事。圖為1987年,東京外匯市場的忙碌的交易員。
隨後,這些貸出去的錢很快流入房地產市場和股市,地價飆升,房市、股市紅火。1985年到1988年,東京商業用地價格指數暴漲三年內增長了近2倍。圖為1988年,大興土木的東京灣。隨著日元幣值急劇上升,日本開始了“購買狂歡”,三菱地產以14億美元收購美國紐約地標建築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權,是日本海外投資狂潮的重要標誌。藝術品也是日本人“買買買”的另一大目標。1987年,日本一家保險公司以2250萬英鎊高價拍下梵高畫作《向日葵》。不過,這兩樁買賣最後都大虧,洛克菲勒中心被低價收回,《向日葵》被認定為贗品。
對於大部分日本國民來說,泡沫經濟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是,錢多了,敢花了。他們過著奢華的生活,沉浸在“紙醉金迷”之中,似乎有著享不盡的繁華和富足。圖為1992年,日本東京一家夜總會消遣的人們。在日本,有一些人至今仍懷念泡沫時期的生活,因為“不用工作就能得到大量的金錢”,或是剛參加工作就可以獲得大量獎金。圖為1985年,東京街頭戴著墨鏡的職場新人(中)打扮時尚。
圖為1990年,東京銀座,打扮精緻的日本大媽。現在中國人在日本“爆買”,而彼時的日本人則橫掃美國、歐洲與大洋洲的奢侈品店。1987年,在東京一間時尚酒吧“吸氧”的女子,她們認為這樣有利於放鬆身心,減輕疲憊,吸三分鐘花費100日元。

1987年,東京一家健身俱樂部,年輕的日本女孩在跳有氧操。彼時,健身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在日本興起1990年,在東京戲水樂園扎堆度週末的人們。

1988年1月1日,東京千葉縣迪斯尼樂園聚集了7萬多人迎接新年的到來。當時,整個社會錢多得花不完,企業利用高額的預算購買高爾夫會員權,“招待高爾夫”在泡沫經濟時代盛極一時。上至領導高官富商,下至普通民眾,都能找個機會過把高爾夫癮。圖為1990年,東京,練習高爾夫的人們。
彼時高漲的地價讓年輕人買不起房,但有錢的公司能為員工提供很好的福利,如分配一間單身公寓,生活質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圖為1990年,東京24歲的職員住著公司提供的13平米的公寓,桌上放著奢侈品包。1988年,日本有850萬人出國旅遊,其中130萬人去了夏威夷。199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字,來自亞洲或太平洋各島上的人佔夏威夷110萬人口的62%,而這其中又數日本人最多。圖為1988年,日本家庭在夏威夷度假。
日本人還在夏威夷大量購地置業,興建旅館和別墅,大肆投資。曾以一曲《北國之春》走紅的日本歌手千昌夫僅僅依靠自己的“名氣”從銀行貸出鉅款,而後在夏威夷等地投資酒店、別墅,轉型商人。直到今天,夏威夷80%的高級飯店和幾乎全部高爾夫球場,均為日本人所有。圖為1983年,日本建築業巨頭Hayashi在夏威夷的酒店。1989年2月,從東京車站走出的上班族,彼時,過著富足生活的日本人仍然堅信股價只會漲不會跌、地價只會升不會降,從沒人想過憑空出現的鉅額財富有一天會化為泡影。
1990年1月12日,日本股市暴跌70%。泡沫支撐的繁華假象一旦戳破,就再也回不去了。泡沫破滅後,日本陷入長達20多年的經濟停滯中。圖為1990年,日本東京,靠在建築工地打工的流浪男子,帶著簡單的隨行物品露宿街頭。


走過你來時的路


日本泡沫經濟發生於1985-1990年。這個場景驚心動魄,日本因此而陷入“失去的20年”。

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代,經濟增長長期在10%左右,甚至在10%以上。這個階段持續了20多年。

到了上世紀1980年代左右,GDP總量一舉進入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蓬勃發展的經濟,給予日本人無限信心,以及消費投資熱情。 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的銀行煩惱於向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於是開始傾向於向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

日本地少人多,土地是稀缺資源,於是日本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更為明顯。其中,受到所謂“土地不會貶值”的土地神話的影響,以轉賣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價開始上升。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甚至達到了可以購買美國全部國土的水平,而銀行則以不斷升值的土地作為擔保,向債務人大量貸款。此外,地價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帳面財產增加,刺激了消費慾望,從而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增長,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

日本汽車、鋼鐵、家電行業,全面進軍美國市場,成為美國企業的頭號競爭對手,美國對日本產生了大量的貿易赤字。於是,在1985年,為了遏制日本產品的競爭,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

日元升值,雖然讓日本企業國際競爭力有所下降,但日元國際購買力急劇上升。

於是,1989年,三菱公司已經以14億美元購買了更重要的美國國家象徵——洛克菲勒中心。同年,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美國娛樂業巨頭、美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在這個瘋狂的年代,在洛杉磯,日本人掌握了鬧市區幾乎一半的房地產;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並且主要集中在飯店、高級住宅等不動產方面。從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業總共進行了21起500億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併購案,其中18起的併購對象是美國公司。到1980年代末,全美10%的不動產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江湖上稱,日本還計劃買下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總之,日本可以買下半個美國。石原慎太郎甚寫了《日本可以說不》等書籍向世界宣稱日本即將超越美國。

這時候,毛病開始爆發了。

任何資產都是有合適的價格,當價格超越市場承受能力之後,就是下跌的開始。

在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38915.87點,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點,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4000點左右。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

日本房價、低價開始同步下跌。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佈《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制,這一人為的急剎車導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經濟加速下落,並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系陷入崩潰。此後,日本銀行也採取金融緊縮的政策,進一步導致了泡沫的破裂。

日元升值不是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原因,卻是引爆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重要推手。

現在講日本“失去的20年”其實並不一定準確。雖然在日本泡沫經濟破裂之後,日本國內經濟增長一直只在低位徘徊,大多數時間都維持在2%一下,但日本企業在海外擁有龐大的利益,包括在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等,日本企業在技術創新上,依舊擁有世界級的競爭力。


波士財經


提到泡沫經濟,就不得不提房價。從東京都江東區的房價走勢圖可以看出:房價從87年左右開始呈直線型飆升,在91年前後達到頂點,泡沫破裂後呈斷崖式下滑;泡沫時期房價最高為160萬日元/㎡,到2000年左右連60萬日元/㎡都不到。

毫不誇張地說,泡沫經濟時期房價高到離譜,但是那時候的日本人相信房價會繼續漲,所以有不少人購入了房產。泡沫破裂後,房子的月供不會應房產的減值而變少。不少人為了還清月供,選擇節衣縮食、減少消費。比如將房子租出去,自己租住更為廉價的公寓,用工資和收來的租金償還貸款。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房產是很多人的“噩夢”了,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泡沫經濟過後,日本會進入持續的消費低迷。

節衣縮食還月供的境況還算是好的,比他們更慘的是把房屋抵押給銀行的貸款人。泡沫破裂後,房價暴跌,銀行要求貸款人補償減值部分,一旦拿不出這筆錢,銀行收回抵押的房產並低價處理以補償損失。然後貸款人破產、無家可歸,有的人靠借高利貸拆東牆補西牆,有的人甚至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同時,日本離婚率在這一時期暴漲,有因破產而離婚的,也有戶主想通過離婚的形式保全妻子與孩子財產的。

破產的日本人,為了生存只有變賣以前發財時購買商品,於是日本興起了包括名牌鞋包、昂貴首飾、古董在內的二手轉賣生意。這些高價商品是他們在泡沫破裂之前購買的,那時地價的上升使得他們的賬面財產增加,從而刺激了消費。泡沫破裂後,購買廉價或平價商品成為了主流。

曾經揮舞著“萬元紙幣”在東京街頭打車的人,消失不見了。↓

那些教女孩子們用奢侈品裝扮自己的時尚雜誌也不受推崇了。↓

可以說,泡沫破裂簡直就是“一夜之間”的事情。

以上是個人層面的。

在產業層面,曾經寬鬆的貨幣政策、銀行信貸以及市場的虛假繁榮,刺激了企業擴大規模、增加僱傭、增加產量。等到泡沫破裂後,企業就出現了債務過剩、設備投資過剩、僱傭過剩的“三過”現象。設備投資過剩導致了追加投資的減少,加上市場情形大變,企業利潤大幅下滑,不得不壓縮生產規模、解僱員工,然後導致失業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然後又進入消費低迷的死循環。企業長期資不抵債、利潤前景欠佳,就只能申請破產。大量企業破產,導致就業機會減少,畢業生就業壓力空前。

下圖是2001年就職冰河期的招聘廣告雜誌與泡沫期厚度的對比。↓

這種不景氣持續了十年,日本人把1991年到2001年期間的持續低迷期稱為“失去的十年”。也有人說是十五年、或者二十年的。

以上就是日本泡沫破裂時期的情況了。

泡沫破裂後,其實還有更加雪上加霜的事情,這便是日本的“少子高齡化”。青壯年勞動力的減少、出生人口的下降、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嚴峻,讓日本經濟難以恢復到之前的“元氣”。最近甚至出現了“低慾望社會”的論調,也就是日本年輕人不婚不育不買房,“湊合”著過日子。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蘇菲的日本" ,不定期更新一些日本見聞趣聞、日本文化社會介紹和個人隨筆: SophieinTokyo


蘇菲的日本


你好,嗨住租房來回答這個問題。

房地產市場最害怕什麼,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已經給我們上過生動的一課,知道的人都明白房地產泡沫的巨大威力,日本的老路現在很多的國家正在走或者即將走到這一步。

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看,日本所謂的“失去了20年”到底是怎麼樣的:


一、股市優先發力

在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首先發力的是股市,所有代表日本的225種股票輪番上漲,在很短的時間內,許多已經購買股票的人資產翻了幾番。那會兒日本股市的牛市很多,新股一發行,馬上就被炒上去,很多人在上班之餘,所有員工都在關心自己的股票,連最底層的員工也都加入了炒股的序列。

這與我們08年的股災何其相似,到處都是炒股的!給人的感覺就是大家都是有錢了,股票價值高,空有其價值但實際都沒有兌換成金錢,泡沫由此而來。


二、房地產緊隨其後,地價節節攀升

在股票上漲一年之後,房地產行業緊隨其後,房價也開始迅速上漲,土地的價格一天一個價,每天都在往上走!那會兒甚至有人放出豪言“今後日本的一套房,可以買下美國的十套房”,給人的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不過這樣的“美好”生活只是一種“杯水車薪”。

在那會兒幾乎沒有人會覺得日本的房地產會垮掉,房價會降,所有人都相信房價會一直上漲,只漲不跌,所有人都投入到炒房、買房的大軍當中,感覺擁有一套房就馬上可以變成百萬、千萬富翁了。


三、借貸容易,壞賬多,最終泡沫破滅

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日本,銀行的錢也是源源不斷,只要你有需求,沒問題都可以滿足你,不過很多的貸款都湧向了房地產、股票等,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在銀行貸款發放過多之後,導致了銀行壞賬變多,銀行倒閉經濟崩潰,股災和樓市泡沫也隨之破滅,日本經濟倒退了幾十年!


因此說,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泡沫時代”是難忘的,也是給人敲響了警鐘!泡沫不可怕,可怕的是泡沫破滅後帶來的連鎖反應,導致經濟的衰退、蕭條,日本這“失去的20年”很值得我們借鑑,我們要引以為鑑,切莫重蹈覆轍,走向日本的老路。

房地產市場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其擁有泡沫之後,假如泡沫破滅給我們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這才是我們所擔心的。在如今的房地產,其實泡沫已經存在,相信樓市的不斷調控會把泡沫成分擠出來,讓房價迴歸理性,在這種背景下,或許我們選擇租房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現在租房市場也是得到極大的扶持力度,今後租售同權將會逐步鋪開,租房與買房都可以享受同等的權益,只要租房可以解決小孩上學、戶口的問題,租房要比買房強許多。

不過租房也要找一個可靠的平臺,嗨住租房-全城房源,一網打盡,房源多,房源真。


嗨住租房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 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日語中“平成景氣(日語:平成景気;日語假名へいせいけいき)”基本與此同義,但有時也包括此後的經濟蕭條階段。

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動機,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係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係。

總結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著三個重大的戰略轉變:由“管制經濟”向“開放經濟”轉變;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由“外需主導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變。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可能使宏觀政策失去迴旋的空間。當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等交織在一起時,宏觀政策的權衡、選擇和調整會變得非常困難,可能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嚴重失誤。

日本的經驗教訓表明:

第一,匯率的調整並不能阻止經濟的泡沫化;

第二,尤其在CPI的穩定時期,更應該當心資產的泡沫化;

最後,應處理好眼前的經濟繁榮與經濟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之間的關係。在我國當前反對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經濟過熱並非全局性的,所以加息有可能影響經濟繁榮。速水優對日本泡沫經濟的反省給我們的啟示是:在面臨這兩種風險時,犧牲暫時的經濟發展的損失,比起聽任泡沫經濟擴大可能造成的危害,從長遠來看要小得多。總之,不應過多地糾纏於CPI的漲跌,把CPI的漲跌作為調控宏觀經濟的唯一風向標,重蹈日本的覆轍。


回憶影迷


為了解決美國的鉅額貿易赤字問題,1985年9月,美、日、德、英、法五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市廣場飯店簽署“廣場協議”。協議決定採取聯合干預貨幣市場的手段,降低美元兌日元及馬克的比價。在此之前,美元兌日元匯率在1:250上下,此後日元進入持續升值通道,1986年9月達到1:153,1987年最低達到1:120,不到三年時間,日元兌美元升值了一倍。

為抵消因日元升值對出口產生的衝擊(所謂的“升值蕭條”),以及進一步擴大內需,日本政府加大了政策刺激力度。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期間,日本央行連續5次下調再貼現率,從5%降至2.5%。其中最後一次降息主要受1987年2月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行長簽署的《盧浮宮協議》推動,該協議的主要目標是維持美國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淨利差,避免美元過度貶值。與此同時,政府還通過“窗口指導”推動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規模。1986年,日本“M2+CD”增速為8%,1987-1989年則上升為10.8%、10.2%和12%,始終是GDP增速的3倍以上。此外,日本還從1986年起擴大了財政投資規模。

廉價的資金成本、過度充裕的貨幣數量以及投資鼓勵政策,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反彈,但不斷升值的日元、大量湧入的熱錢以及有利的槓桿投資機會,也帶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資產泡沫。日經指數從1985年末的13083點,上漲至1989年末的38915點,4年時間上漲了近兩倍,同期總市值由190萬億日元漲至611萬億日元,增長3.2倍,一躍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交易所。1986至1991年,日本城市住宅土地價格上漲148%,六大主要城市上漲245%。泡沫鼎盛時期,日本土地面積僅為美國的1/25,但土地資產總值卻是美國的4倍。

泡沫的擴大終於引起了日本政府的警惕。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央行連續5次加息,將再貼現率由2.5%上調至6%。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規模。緊縮性政策收到了明顯成效,日經指數自1989年12月的最高點下滑,1992年中暴跌至14300點,跌幅超過60%,地價也較最高點時下降了一半多。與此同時,由於資本快速縮水,銀行紛紛加快貸款回收,致使市場流動性驟然收緊,企業資金狀況急劇惡化,大量不良債權由此產生。據《大衰退》一書作者辜朝明估計,地產和股票價格的下跌給日本帶來的財富損失約為1500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全國個人金融資產的總和。(民銀智庫宏觀經濟研究團隊)


經濟好望角


泡沫時期的日本我正好在日本。當時東京的餐廳天天爆滿!月月發獎勵金,天天掙加班工資,機場到處是出國旅遊的客人,大量購買畫,買名牌(50%的LV被日本人買掉),買名車(主要是ABB等),過了3十幾歲就開始買房,最誇張的是還有搖號買房(比如,三田市),去妓院玩需要排隊,知道你是中國人會送給你香菸飲料,CD唱片(當時日本人的工資是中國人工資的300倍,具體地說日本人平均15000元,中國當時50元)等,各大媒體最多出現的一句話就是‘日本第一’!泡沫破裂之後,近十幾年沒有加過工資,年終獎由6-8個月降到了2-3個月!過去的輝煌恢復到平靜!希望國家以日本為鑑,隨時調整經濟政策,避免犯日本的錯誤決策!


手機用戶14243629350


感謝推薦,日本問題還是有日本問題專家橋本回答。

在筆者的各種經歷中,日本泡沫經濟的興起與破滅經歷是始終難以忘懷的。

  上個世紀末日本走過的道路,現在很多國家正在走或即將要走,如果不吸取其中教訓,像飛蛾般前仆後繼地進入,等待你的將是漫長的不景氣的生活。日本稱這為“失去的20年”。

  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民眾覺得日本已經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經濟實體,而老大哥美國似乎正在走下坡。以索尼為首的日本公司高調向美國進軍,一出手就把美國最大的電影公司買下,日本最大的地產商又把美國經濟的象徵帝國大廈買下。美國主流報紙哀嘆:日本會不會買下美國?

  在曼哈頓最繁華的商業區,來自日本的旅行團最受矚目,他們大包小包,突然其中一位女士大喊:我忘了拿紙袋了,於是一群人又馬上回到奢侈品專賣向店員討要紙袋。為何一個紙袋這麼重要,不是袋子本身,而是印在袋子上的LOGO才重要,這個LOGO是身份的代表,拿著它標誌著自己已經進入上流社會。

  勤勞的日本人如何一夜暴富的?

  當時首先發力的是日本股市,所有代表日本的225種股票輪番上漲,在很短的時間內,一些人的資產猛增了4倍。主力股票的上漲帶動了日本股市的牛市,新股一發行,馬上就被炒上去。上班之餘,所有的員工也在關心自己的股票。

  在股票上漲後的一年,房地產業開始迅速上漲,土地的價格就像被吹起的氣球,每天都在上漲。大都市商業中心的地價,好的區域一年要漲10倍,一切都在膨脹中。

  泡沫經濟給筆者的感覺就是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這樣的“美好”只是一種“飲鴆止渴”。

  大公司招人幾乎都沒有什麼計劃,只要你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都可以進。獎金也是公司間相互攀比,你們公司是汽車製造業,要發5個月的獎金,我們是電器製造業就要發8個月的獎金,把你比下去。賺錢是如此的容易。

  錢多的原因是大企業幾乎都是上市企業,上市企業的員工又都擁有自己公司的股票,當股價上漲,公司的市值也在上漲,而公司大樓所在的土地(市中心)或者工廠的土地都在上漲,這樣公司一夜之間從日本地方企業,邁入世界500強或1000強。

  銀行也有的是錢,只要你有需求,銀行的貸款就像自來水源源不斷地供應給你。這也是之後日本經濟崩潰的主要原因:貸款成壞賬,銀行倒閉經濟崩潰。1986年開始的5年時間,日本銀行的貸款額度超過了2萬億美元,這些貸款幾乎都被用去作投資,如房地產、股票、藝術品以及高爾夫會員證。

  講到藝術品,日本公司認為收藏歐洲印象派大師的繪畫,不但可以保值,還可以提高公司的形象,所以日本的企業在泡沫經濟時期,買下了梵高的幾幅《向日葵》,那些有名畫的公司市值一直沒有太大的縮水,這就是梵高的魔力。

  泡沫經濟來臨對個人來說或許就像一場夢。當時流行站臺迪斯科,青年男女都會去玩,在迪斯科的中央高臺上,肯定就是女性穿著短裙,站在高臺上跳舞,所有人如醉如痴地跳舞。這個高臺迪斯科之後成為日本泡沫經濟的標誌,也是很多人對那個時代的最後記憶。許多人在迪斯科結束後要回家,但是人多車少,實在叫不到出租車,於是每個人都手上拿著萬元的日元高喊:我有錢,請拉我。似乎所有的人都在醉生夢死。

  1989年年12月底股票開始大跌,從歷史性的高位38915點開始,一路狂跌,到了1990年的10月1日,只有20221點,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了。股票跌,房地產也在下跌,那些借錢投資股票、房地產的人,最後不得不破產清倉,成為一文不名的流浪者。

  就當筆者大學畢業就職時,因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一下子進入就業的冰河期,一個職位五六個人爭奪。當時我真的有一種生不逢時的感覺。

  泡沫經濟使人瘋狂,感覺就像一種癲狂,人失去理智,失去冷靜。這個過程對經濟、對人的傷害有多重,只有親身經歷才會有體會。在東京上野公園的無家可歸者中,許多是在泡沫經濟時代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隨著泡沫破滅,最終淪為“失敗者”。我曾與其中一位交談,他告訴我:這樣的金錢瘋狂,人生中要嘗試一次,這也是人生經驗。只是現在明白了,那是萬劫不復的地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