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王宿古鎮由來

王宿古鎮由來

華州東北13公里處的渭河灘,有座陝西最古老的鄉鎮——王宿,同見證了中國周王朝八百多個春秋的興衰更替,上演過西周滅亡、東周肇啟這一國史轉折關頭的活報劇。三千年來,古鎮仍散發著厚重的西周文化氣息。

據《左傳》《史記》記載,早在周穆王時期,周室曾在此修築祇宮。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庶弟姬友于棫林,姬友創建古鄭國(城堡在王宿東南3公里處),是為桓公。他勵兵績麻、教民耕牧,使國富民殷,名揚朝野。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因桓公治鄭有功,被詔授周廷司徒,進京輔政。可當時宮廷鬥爭劇烈,寵妃褒姒生子伯服後,戳騰周幽王廢申後和太子宜臼,並欲伺機加害。在鄭桓公的安排掩護下,申後潛回申國,太子宜臼東逃古鄭南劉,“曾宿渭濱之陽”,(《左傳》)在河灘牧馬偷生。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繒、犬戎起兵攻入鎬京,殺死幽王,平定了褒姒之亂。可惜鄭桓公當時為保護京城百姓,被亂兵所殺。鄭武公(桓公子)自渭濱找到太子宜臼,護送回朝登基,是為平王。周平王見京城被戰火毀壞嚴重,決定遷都洛陽,從而開啟東周時代。

周平王東遷第一天,自鎬京(西安西)東行90餘公里,走到華州古鄭,他不忘搭救之恩,堅持落駕曾隱身之地“渭濱”南劉,是夜大宴鄉賢耆老,封賞救難的山野鄉民。更重要的是他要了卻一段情緣。當時在隱藏流浪中,得到一村姑關照,倆人愛慕同居,生有一子不滿兩歲。因目下地位天壤之別,不可能將村姑母子迎進宮中。平王就地封賜幼子以本人名字為姓,即姓宜名丘,民間流傳的“宜丘太子”。同賜當地居民世代免除皇糧國賦。

華州王宿古鎮由來

為感念周平王宿住犒封,人們改稱南劉為“王宿鎮”至今,所以當地只剩一個北劉村。平王隱身的“渭濱”嗣後修祠建廟,成了如今鎮北的渭濱小學;宜丘太子之父宜臼生活過的莊園發展成村莊,即今鎮北1裡許的宜家自然村;護佑太子逃難的申國保鏢隨從,在鎮南1裡安身立業,一邊屯田,一邊守衛古鎮的南大門,留下今天的申家自然村。

王宿人發揚周禮厚德載物,救難擔當精神,把王宿發展成古鎮。它北依渭河,地勢平坦,為交通要衝,確有“舟楫車馬之利。”江南物資經大運河,入黃河渭河漕運長安,路過王宿古鎮,船家商賈加食添水,歇腳交易,使鎮上商客雲集,店鋪林立。《華州初志》曾載,古鎮商貿手工、種植養殖、農牧業十分發達,農曆四、七、十為古集會,街市長達一里有餘,古鎮繁華可見一斑。那時江西弋陽商客來鎮上賣米,定居街東頭北側,修築出後世的弋家巷;安徽亳州人販來中藥材,在鎮子中段北側設堂行醫,置辦了南北走向的亳州巷;晉商把鹽鐵煤船運古鎮銷售,發財後建成山西會館,今天已改成衛生院,仍然在造福鄉民。

一個鄭桓公救太子姬宜臼的史實,引出了周平王東遷的故事,揭開了只有北劉、沒有南劉的秘密,弄清了王宿、宜家、申家、亳州巷、弋家巷5個村名的來歷。

作者簡介:劉高潮,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知名書法評論家、散文家,渭南市華州區作協名譽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