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彭祖、易牙、詹王爲何被稱爲美食開山祖?

我們天天都在品嚐各種美食,但大多數人不瞭解在“廚神”界被公認的,又有歷史記載的則是這三位:彭祖、伊尹、易牙、詹王的來歷及歷史。

他們或有烹飪理論流傳後世,或有高超烹飪技藝載入史冊,在中國烹飪開創時期佔有重要地位,成為廚師的始祖。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三百六十行,除了“行行出狀元”外,也各有各的祖師爺。就烹飪行業而言,其祖師爺,依時代的先後,計有彭祖、伊尹、易牙及詹王四位,合稱“四大廚神”。其中廣為世人所熟知的,首推伊尹,其次為易牙。

伊尹、彭祖、易牙、詹王為何被稱為美食開山祖?

烹調之聖伊尹

出生地:陝西合陽

伊尹是商代開國君湯的阿衡(即宰相),其名為伊,尹是官名。據《呂氏春秋》的說法,他本是個棄嬰,因有人(即庖廚)撫養至成人。湯求才若渴,聞伊尹賢能,請有莘氏讓賢,但有莘氏不肯。此時,伊尹亦有意願追隨商湯。湯於是想了個兩全其美的法子,請娶其女為妻,有莘氏大喜,派伊尹為陪嫁的媵臣,這是他們君臣遇合之始。

真相到底如何尚不得而知,但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的情節,卻精采絕倫。湯得伊尹後,便在太廟齋戒沐浴,點燃火炬祭祀,並以牲血抹身,以示崇隆尊重。明日設朝相見,伊尹乃“說湯以至味”。湯聞其言後說:“這些美味可以獲致嗎?”伊尹回道:“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接著他開始長篇大論,表示三群之蟲,水居者味腥,肉玃者味臊,草食者味羶,即使有些臭惡,只要用對法子,都可變成美味。大凡味道之本,水為先決條件。五味三材(五味為鹹、苦、酸、辛、甘,三材是水、木、火),九沸九變,全靠火來調節,有時得用武火,有時須用文火,掌握其中訣竅,才能減腥、去臊、除羶。若想要調和其味,必須用甘、酸、苦、辛、鹹這五味,量的先後多少,其中雖然細微,但有一定準則。它們在鼎中的變化,可精妙到顛毫,就算心裡有數,言語無法說明,心思不能曉喻,其精微之處,就好象射箭、駕車一般,也如同陰陽的變化與四時的運行。所以,其滋味才久而不壞,熟而不爛,甘而不濃,酸而不過,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這番話打動了商湯,於是任命伊尹做宰相。伊尹主政,國家大治,經革命後,代夏而有天下。商湯去世,伊尹續秉國政,歷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之後,太甲即位,“不明,暴虐,不遵湯法,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流放的三年間,伊尹攝行政權,主持國事,諸侯來朝,百姓歸心。等到太甲“悔過自責,返善”,伊尹將他迎回,並還政給他。太甲乃“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造就太平盛世。太甲崩後,子沃丁繼位,伊尹死於任上。他總共輔佐過五位天子,“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愧為一代名相兼名廚。

我們現由伊尹所說的烹調理論及他對食材的瞭若指掌觀之,實已掌握美味的關鍵所在,學養豐厚,並世無雙。可見,想要成為名廚,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藝,同時還要有選材眼光。清代美食家袁枚曾說:“大抵一席佳餚,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伊尹得兼二者之長,北京大學教授王利稱其為“烹調之聖”,實非過譽之詞。

伊尹親炙的美味,見諸史料者有鵠鳥(即天鵝)之羹,商湯嘗罷大悅,對他和羹調鼎的工夫非常推崇,經進一步深談後,才知這位烹飪高手尚有安邦定國之才,遂委以宰相之職。在《楚辭天問中》,有“緣鵠飾玉,后帝是饗”之句,指的即是此事。今“割烹要湯”、“調和鼎鼐”、“伊尹事湯”等成語,皆典出於此。又天鵝不浴而白,一舉可致千里,食之益人氣力,可利五臟六腑,現在嶺南之地,仍以它為珍饈,足見影響深遠。

伊尹的著作,除赫赫有名的“伊訓”外,據晉人皇甫謐《甲乙經序》等文獻記載,伊尹對本草的藥性及食品衛生亦有相當研究,曾著有《湯液經》傳世。

伊尹、彭祖、易牙、詹王為何被稱為美食開山祖?

御用廚師易牙

出生地:江蘇徐州

與伊尹在食界等量齊觀的歷史人物當為易牙。其事蹟載於《左傳》、《史記齊太公世家》、《管子》、《淮南子》、《列子》、《戰國策》、《論衡》等古籍中。他老兄燒菜、辨味的工夫,的確高人一等,故孟子謂:“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臺灣地區餐飲烹飪界,至今仍多以易牙為行業祖師,年年舉行祭拜,四時香火不絕。

易牙,雍人,名巫,又名雍巫,狄牙。他不只精於烹調,而且長於辨味。在調味方面,“酸則沃之以水,淡則加之以鹹”(見王充《論衡譴告篇》);辨味本領更是高強,“淄澠之合,……嘗而知之”(見《列子》)。淄水、澠水皆是齊國境內的河流,將這兩條河的水放在一起,他居然能辨出何者為淄水,何者為澠水,百不失一。原本為寺人(即太監)的他,有寵於齊桓公的夫人長衛姬(即衛共姬),後因寺人貂的引薦,才有機會獻珍饈給齊桓公品嚐。齊桓公好吃,便說:“子善調味乎?吾盡嘗天下之味矣,唯蒸嬰兒之味未嘗。”善於逢迎的易牙,於是“蒸其首子而獻之公”,從此之後,亦有寵於齊桓公。

兩年後,齊桓公亦卒,原先已樹黨爭立的五公子利用這個機會,開始互相攻擊。原即受寵於長衛姬的易牙,乃先下手為強,與豎刁殺群臣,立公子無詭為國君,太子昭投奔宋襄公。宋襄公便率諸侯兵送太子昭而伐齊。齊人恐慌,乃殺其君無詭,立太子昭為國君,此即齊孝公。

失去政治舞臺的易牙,據說跑去彭城(今江蘇徐州),師承彭祖廚藝,終成一代大廚。故有詩云:“雍巫善味祖彭鏗,三訪求師古彭城。九會諸侯任司庖,八盤五簋宴王公。”不過,易牙的為人固然令人不齒,但高超的手藝卻獲後世的認同。早在北宋時,雜曲《太平歌詞》中的“十女誇夫”,便將易牙列為廚行祖師。另元末明初韓奕所撰的食經,更名之為《易牙遺意》,其推重可知。

伊尹、彭祖、易牙、詹王為何被稱為美食開山祖?

烹飪鼻祖彭祖

出生地:江蘇徐州

彭祖原名籛鏗,乃帝顓頊的玄孫,因其“好和溫和”,受帝堯的賞識,受封於大彭(今江蘇徐州),故又稱彭鏗。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與道家的始祖老子齊名。據晉人葛洪神仙傳的說法,他“善養性,能調鼎,進雉羹於堯”,其出處應是《楚辭·天問》所記載的:“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彭鏗因在商代為守藏史,在周代時擔任柱下史,活到八百歲,由於高壽,故稱之為“祖”。《神仙傳》形容他“殷末已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少好恬靜,不恤世務,不營名譽,不飾車服,唯以養生活身為事。王聞之,以為大夫,常稱疾閒居,不與政事,善於補導之術,服水桂、雲母粉、麋角散……喪妻四十九,失五十四子……”此外,他也經常獨自雲遊,不乘車馬,並有“或數百日,或數十日,不持資糧”的能耐,且深得養性之方,是以“年二百七十歲,視之如五、六十歲”。所記雖荒誕不經,卻充滿著神話色彩。不過,後世養生長壽之書多託名彭祖所撰,其較著者,有《彭祖養性經》、《彭祖攝生養性論》及《彭祖養性備急方》等。

雉羹燒得一級棒的彭祖,其另一名菜為羊方藏魚,靈感卻來自其子夕丁。相傳,有一天夕丁捕獲了一條魚,請其母烹製,其母正煮羊肉,便將羊方剖開,將魚藏在肉中,等到菜燒熟後,母子二人共食,吃得津津有味。彭祖恰巧返家,聞羊肉有異香,問明其中緣由,馬上如法炮製,果然鮮香非凡,此菜經歷代傳承改進,現成為徐州傳統名饌,與徽菜中的魚咬羊及京菜中的潘魚齊名,號稱魚羊合烹的三大美味。

伊尹、彭祖、易牙、詹王為何被稱為美食開山祖?

雞粉始祖詹王

出生地:湖北廣水

詹王又名詹鼠,湖北廣水市(原名應山縣)人,出生於戰亂紛飛的南北朝時代,從小機智聰明;長大後擁有精湛的廚藝和仁愛的情懷,並在不斷的烹飪實踐中,將野山雞煮熟後磨製成雞粉,製成調味料,是雞粉調味料的先驅。

據說,詹王原來是一位御廚,手藝高超,每天給皇帝做飯菜。由於皇帝荒淫腐化,貪得無厭,昏庸暴戾,每日花天酒地,吃盡了人間的山珍海味,吃什麼都覺得不夠味。有一天,皇帝召見了這位姓詹的御廚。皇帝說:“到底天下什麼東西的味道最美?”忠厚老實的詹廚師答道:“鹽的味道最美!”他以為不管什麼饌佳餚都離不得鹽,於是如實回答,哪知道這下惹了大禍。這位皇帝認為鹽是最普通的東西,天天都吃,有什麼味道美的,只不過是奚落我不懂飲食之道,於是下令將詹廚師推出斬首。

詹廚被殺,御膳房的其他廚師都嚇得不得了,都不敢為皇帝烹製的菜餚中加鹽調味,怕犯欺君之罪掉腦袋。皇帝接連十多天都吃著無鹽的菜,雖是山珍海味也索然無味。而且出現了全身無力,精神萎靡不振的現象。經御醫診斷,才發現皇帝的病是因為不吃鹽引起的。皇帝這時才醒悟,原來詹廚師的話是對的。於是,這位皇帝悔恨不已,擺出了開明君王的姿態,並決定追封詹廚師為王,還規定在詹廚師被殺的忌日即八月十三日,讓老百姓祭祀。

後來,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三日都要聚會,緬懷和祭奠祖師爺—詹王,同時也交友聯誼。

詹王的傳說反映了烹製菜餚用鹽調味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鹽對人體的重要性。當然我們也對詹王的遭遇惋惜和肅然起敬。

詹鼠經常把狩獵回來的食物採用蒸、煮、煎、炒等方式烹飪,並喜歡在烹製的菜餚中加入自制的野山雞粉,味道非常鮮美,夥伴們都非常喜歡吃詹鼠做的東西。

繼承了父輩的樂施精神,詹鼠經常幫助鄉親們,製作自己拿手的蔥花餅獻給鄉親們吃,並組織成立“詹鼠會”,專門救濟貧苦的人們。在當地享有很好的口碑。

總地來說,彭祖和詹王二人,史料記載較少,有些實屬流傳。易牙黯然退出政壇,卻在食林大放異采,換得千秋萬世名,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由廚入仕的伊尹,理論與實務兼具,先良廚興邦,再良相輔國,從烹調而及於治國,是個不世出的英雄,譽為食中之聖,豈只無愧而已!

伊尹、彭祖、易牙、詹王為何被稱為美食開山祖?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陝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頭條號喲,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陝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

點擊文章左上角紅色圓圖標“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進入後就可以看到小編以往發的很多關於美食或者陝西小吃的製作方法和歷史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