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哲的为政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和民本思想蔚为大观,其中最为可贵的是“敬民、爱民、安民、富民、养民”理念。由此形成的一些重大论断,诸如,“天地之间人为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政善治”等,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各个时代、流传至今。作为传统文化守望者的历代圣贤先哲,他们秉持着“民本邦固”理念、践行着家国天下情怀,奔走于朝野之间,劝告朝廷惜民力听民声,教化民众讲礼义守风俗,致力于万家安宁社稷太平。尽管在传统社会制度下民本思想的作用空间有限,但民本思想和先贤们的人文精神却历久弥新,对于今天社会治理有着重要影响和启迪。

古代圣贤先哲们在客观世界的诸多关系比对中,突出人性和民本

圣贤先哲们,于盛世时期提倡节用民力,于治乱时期敦促以民为本,尽管这些民本、人本的呼吁在传统专制中难以改变“治与服”“上与下”的关系,却为天人关系和臣民关系提供了关于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注解,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民本精神的一以贯之。

一是在天、地、人之间,人是第一性的。在传统文化的视野里,天地人的关系中人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圣贤先哲认为天意就是民情。如《尚书·周书·泰誓》记载,“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虞书·皋陶谟》有言:“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因此,天目就是民目,天听就是民听,这就能把天意与民心统一起来了。

二是在国家、社稷的诸种关系间,民众是最重要的。《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提出了国家和社稷的基础是民众,即“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更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大思想。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贾谊提出,民为政“本”、政“命”、政“功”、政“力”的主张,以及爱民、利民和富民的政策。

三是在当政者与民众的关系上,民心决定一切。封建统治者尤其在先秦时期认为,政权的合法性在“天命”,先王的圣明在于“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否则就出现夏桀的问题,即“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而在传统哲学思想中,最为可贵的就是认为,政治就是和民众的关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贤臣们在社会治理上,致力于善治之道

致力于国家长治久安,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贤臣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治理方法,集众贤之言,就是藏富于民、社会平治、中庸之道,追求和谐。

其一,仁政惠民,轻徭薄赋,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周易》主张“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认为,治国之道中富民是第一位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其二,社会平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与社会之间的目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不仅提出“善治”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提出解决社会问题,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礼记·礼运篇》中记孔子“大道之行也”的长篇宏论,描绘出一个人人平等,人们之间相互尊敬、爱护及各尽所能、人各为公的美好蓝图,即大同。

其三,中和的治理理念。一种东西的存在要符合中和的特点,否则就会出现祸乱。从世界万物的守恒与阴阳平衡,到统治者与黎民百姓也要讲究中和、平和,最终归结到社会的和谐上。

古代圣贤们力主善政不如善教,教化为国家之急务

民生、民心是最大的基础,顺民心民意还是逆民心民意,成为王朝兴衰成败的检验标准,所以,圣贤力主治民者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怀揣着一种对民的畏惧和敬仰,这样才能确保国泰民安、江山无虞。

第一,治国理政,需要听取民意。治理国家,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古代贤明帝王专门设有议政的地方,如黄帝立明台之议,尧有衢室之问,舜有告善之旌,禹立谏鼓于朝,汤有总街之庭,武王有灵台之复,欲立喷室之议,以“达幽枉、延直言”。听取民意在先秦社会中也成为一种风气和文化约束。在《诗经·大雅·板》中,“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尚书·盘庚》有,“王命众,悉至于庭”。《尚书·洪范》中有,“谋及庶人”。而儒家思想对这种听取民意的好处是这样看待的,“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第二,把教化作为国家的大事。教化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的得失,认为:“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总结:“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第三,教化民众是官员的责任所在。在德治社会传统中,教化民众是国家大事,也是官员的职责所在。从《史记》开始,传承春秋笔法的正史就都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循吏”,纵观“循吏”的作为,他们施政的主要特点是劝课农桑、兴礼义、重教化。“重农”旨在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但民富之后,就面临教育的问题,而教化成效好又会促成农民乐于田畴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共产党继承民本思想,实现制度性的超越

社会治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其运行和拓展是以制度安排和世俗等非正式制度作为支撑和约束的。在旧有的田园生活体制下,固有的土地制度、分配制度和皇权专制体制,这样的民本思想与亲民思想具有天然的缺陷,这就决定了民本思想必然由于自身矛盾而受到种种限制,并且最终衰变为部分思想家和少数明君贤臣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中国共产党的民本思想奠基于现代民主制度基础之上,使得民本转化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党执政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把服务于人民群众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出的承诺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切又源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的基础,又具有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发展的至高追求,这种结合构成了迄今为止内涵最深刻、内容最丰富、意境最高远、保障最完备、效果最真实的民本理论。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体包括了一切赞成、拥护祖国统一和热爱社会主义国家,或者直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所有公民。这就使得民本之“民”有了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全面性的特点。进而言之,现代意义的人本理念置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框架之内,并以权力监督和民权保障为约束。

来源 | 《人民论坛》8月下

作者 |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俊伟

古代先哲的为政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