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大连软件产业的沧海桑田

6月13日下午,2018中国数字产业创新(大连)峰会暨大连软件产业20年发展论坛在大连如期召开。政商两届共聚一堂,回顾20年产业发展及变革,并深度解读产业新趋势,共同分享、探讨大连软件产业即将迎来的爆发式生长及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未来。

20年,大连软件产业的沧海桑田

1998年,大连市政府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大力扶持,持续培育,几乎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的实现了产业的发展到崛起。20年后,今天的大连已经拥有近300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 20余万软件人才,产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戴玉林回忆起往事,感慨万千:“大连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最要感谢的是大连的企业家,没有他们这20年的同舟共济,共同奋斗,就绝对不会有今天这个局面。同时,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大连的优势是环境,劣势是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所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产业输血就显得尤为重要,大连的软件产业一直坚持教育先行,陆续建立了5所高等院校,每年都有5-6万人才诞生。起步的时候大连的软件行业也并不被看好,但是通过我们一家一家拜访国外的企业,慢慢的把客户拉到大连,到现在,世界500强已经有100家在大连落地了!”

大连,用二十年的时间让软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下面的几个关键点尤为重要:

九十年代末,大连软件行产业从日本市场入手,确立“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 的定位,逐渐带动当地软件业的发展与兴起;

2000年后,大连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以“技术+语言人才优势+成本优势”吸引了IBM、惠普、埃森哲等一批欧美公司入驻,支撑起大连确立的“东北亚服务外包中心”的战略定位,同时,本土企业的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大,人才持续汇聚,服务全球的技术与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2007年,大连提出要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做“世界的办公室”。

可以说,大连软件产业的第一个十年是辉煌的,而这种产业发展经验也被作为“大连模式”在全国推广,成为了“中国服务”的杰出代表,也被世界广泛认可。

20年,大连软件产业的沧海桑田

2008年至今的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变,在外部环境和内生需要的双重因素推动下,大连软件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变,从市场技术到产品服务,所有企业都在调整、在变革,转型升级成为关键词,创新成为主旋律,在互联网浪潮、智能经济时代大背景下,进入了“大连服务”向“大连创造”的转型期和培育期。

在题为“赋能 聚变 创未来”的总结讲话中,大连市副市长靳国卫表示,大连的企业一直在跟进、在求变、在发展。体现行业中的明显变化有三点:

第一,催生出众多从事新兴领域研发的创新型企业。

第二,一批老牌企业在求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做强,成为产业中坚力量。如华信、东软、亿达信息、博涛、新锐等等企业。同时像IBM、简柏特、惠普等国际企业也在这二十年中,不断壮大、提升业务层级、开辟多国市场,在大连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第三

,从以服务为主的单一业态转变到多应用领域的创新业态。业务从20年前以代码测试录入为主转变到目前可以利用网络、安全、云计算、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服务于政府、医疗、金融、制造、教育、文化创意等众多行业领域。

同时,经信委任维达主任也在会议中,重点围绕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十二条政策进行了说明,从五个方面制定了十二条具体支持政策,以奖励、后补助、价格补贴等多种方式,重点围绕关键和前沿技术开发、创新应用和产业化推广、企业培育壮大、构建产业生态以及人才引进和留住、企业降成本等方面做文章。其中,成长性较快的企业连续三年,给予最高300万元、房租减免等奖励及优惠,并针对重点方向领域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给予投资额10%的资金支持;并针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出台了相关规定。

最后,大连市政府的领导与企业家们共同上台启动了“IT点亮大连之光,开启城市新征程”的仪式。

现在的大连已经拥有了几千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这些企业不但有先进的技术,同时还拥有信息技术人才20余万人以及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供给体系,这样的优势使大连的产业未来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20年,大连软件产业的沧海桑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