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下的喜与忧

高架下的喜与忧

作者 | 马思嘉&杨景荣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汽车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的道路建设捉襟见肘。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各城市大规模兴建高架桥。

高架桥成为了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标志,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乃至城市名片,市民视之为城市的骄傲。但这样好处颇多的高架,却也无法做到十全十美。

我们走访了居住在德胜高架西延路线附近的圣都公寓、天时苑、仓基新村等居民小区,想要了解这片居民区现在的生活以及重新探寻当年对高架桥建设的记忆。

高架下的喜与忧

噪音、污染与拥堵

圣都公寓,位于德胜路377号,公寓建成于2000年,西北面紧贴德胜快速路,距离高架大约30米。住在圣都公寓四楼的何阿姨表示,家里不能开窗,一旦开了窗,高架传来的噪音声就会很大,政府给公寓临街的窗户装了双层的隔音玻璃,关上窗户基本就听不到噪音了。

“冬天还好,夏天关着窗很热,开着又嫌吵。”不过何阿姨也表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已经习惯不开窗了,反正在家里待的时间也不长,上班的时候也不影响,回到家就把空调打开,看看电视就睡觉了。”

高架桥两侧居民不能开窗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噪音,也是因为高架桥带来的空气污染。一位住在圣都公寓15层的卢大伯说,由于灰尘多,往往是窗户一开就要扫地。“我们现在是早上四五点钟醒了就赶紧把被北面窗户打开,通通风马上关上,要不然灰尘到处都是。最近天一热就很麻烦,高架没修之前北边窗户一开真的很凉快。”

高架下的喜与忧

圣都公寓外

高架桥诞生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整个城市的交通压力,但这并不对于每一个小的空间区域都成立。天时苑小区旁边的仓基新村社区,建成时间大约在1987年,是杭州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小区”了。仓基新村小区的一个出入口正对着德胜快速路,小区的居民说,高架桥建成之后这一段路特别堵,因为这里有高架桥出入口,车子都往这里走。

而另一方面,高架建成后小区的出入口也变得更加拥堵,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区建成时间早,缺少地下停车位,另一方面也与高架桥带来的拥堵有关。一位每天上班都要经过高架桥的居民这样说,“高架这个口子上去会特别堵,所以说有时候人家会跟我说,你为什么非要上高架,还不如走地面。如果没有这个高架的话这段可能没有这么堵。”

格格不入的屏障

对于附近居民来说,高架在原本视野开阔的居住区竖起了屏障,总给人以压迫感和空间上的割裂感,并且也加深了与马路对面小区的隔离感。

在居民的心目中,高架桥只是出行的一个工具,难以成为周边环境的一部分。在我们问到高架在居民心目中意味着什么时,他们往往一脸茫然——“高架桥就是交通出行,其他就没有什么了,平时基本不会经过它的,又高又吵,我们出去遛弯都去运河边的,那边空气更好些。”

在介绍周边环境时,居民往往也会首先提到附近的运河,其次是临近的公园、商场等公共区域,并不会将高架列入生活区域之内。显然,空间开阔、风景优美的运河更能让人感到身心愉快,人们也会自然将它列入自己的生活区域,这也让周边环境多了一些人文关怀,相反,降低环境可观赏性的高架“屏障”无法给居民提供良好的感受,甚至引起了周围居民的不满和抗议,自然会显得“格格不入”了。

高架下的喜与忧

生活中的亮色

在小朋友眼中,高架的意义更加特殊。“上高架就是要去看我表弟了,他家在萧山”或是“爸爸带我去他单位会上高架”,高架桥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活中一些不同寻常事要发生的标志。

高架桥的存在也给了它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譬如从窗户里看高架上车子来来往往,“特别是晚上,高架上灯光都亮起来了,太漂亮啦!”

高架下的喜与忧

德胜高架夜晚车流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但如今,工业化的脚步已在杭州留在深深的印记,高架桥的建设不过是城市钢铁力量的一隅。

这股力量不断在入侵城市的肌理,越来越多的钢铁建设,让我们不禁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感到疑惑,城市的一切基础设施都是为人服务,那么,未来的城市交通该如何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拆下了高架桥,未来,我们的高架桥该何去何从?

高架下的喜与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