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歷史著名人物蔡邕(四)

人物春秋——歷史著名人物蔡邕(四)

四、後有哲嗣

邕之後嗣,有女蔡琰名顯古今。然亦才高時艱,悲憤一生。

琰字文姬(或雲昭姬),東漢文學家,音樂家,傑出的女詩人。約生於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據年十六嫁衛仲道,即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推算)。光和二年(公元178年),因邕被禍,隨父流放朔方,次年又隨父逃亡江南。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召邕入京,琰隨父還,嫁河東衛仲道,年十六。未幾,夫死無子,歸於母家。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父死獄中,時天下大亂,被胡騎掠去南匈奴(今內蒙伊克昭盟),嫁左賢王,在胡12年,生2子。她在那“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沙漠壅兮塵冥冥,有草木兮春不榮”的邊荒漠野,面對一群“人似禽兮食臭腥,言兜離兮狀窈停”的野蠻異族,過著“薄志節兮念死難,雖苟活兮無形顏”的日子,“感時念父母,哀嘆無能已”,悽悽慘慘葬送了她的青春年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因舊與邕善之故哀憐蔡琰乃使人持金幣贖之歸。她又在慶幸還故鄉與眷戀兒女不得兼顧的矛盾心情裡,在“兒前抱我頭,問母欲何之………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的哭訴聲中,在“兒呼母兮號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的生離死別的沉痛悲慘中,“臨長路兮捐所生”,踽踽涼涼獨登征程。悠悠三千里,回到故鄉,已是家無一人,“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梵梵對孤影,怛吒糜心肺”。在這種無可生活的情況下,曹操把她再嫁給同郡屯田都尉董祀,託命於新人,重新燃起生命之火。她數經流離自嘆鄙賤,恐再遭捐棄而惕歷不安,繼而又不得不拋頭露面為營救董祀而奔走。一陣慌亂之後,她這個劫後餘生,總算得到了相對安定的生活,才使她有機會受曹操之命,將其幼時受讀,尚可記憶的家藏典籍400餘篇,繕錄成冊,文無遺誤;又追憶亂離之苦,作悲憤詩二章。一為五言詩,108句、540字,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長詩;一為楚辭體,38句、266字,均有傳本行世。另傳:《胡笳十八拍》為其念子之作。歷經磨難後的晚年,這位千古女傑,一代文星,始為我國文學史綻放出一段光華。

琰之獨擅名於世,後人遂有“中郎無子”之嘆。今據《晉書・景獻羊皇后傳》則知邕另有一女。《傳》雲,“景獻羊皇后,諱徽瑜,太山南城人……(皇)後母蔡氏,漢左中郎將蔡邕之女也。”但此女並非蔡琰,蔡琰初嫁衛氏,再嫁匈奴,三嫁董祀,未聞與羊氏有婚姻之事。又況琰嫁衛氏而無子,嫁匈奴則子女不得隨歸,嫁董祀又未聞生育,可見羊皇后之母蔡氏乃邕之另女而非蔡琰。又據《晉書・羊祜傳》稱蔡邕不但另有一女,而且還有兒子,《傳》稱“祜,字叔子,太山南城人……蔡邕之外孫,景獻皇后同產(同母)弟也……討吳賊有功,將晉爵土,乞以賜男之子蔡襲。詔封襲 關內侯,食邑300戶。”據此可知,襲為祜舅之子,而祜之舅乃邕之子,襲乃邕之孫。似此,邕有二女,又有子孫,不過因才名功業不顯,後世無傳而已。

清乾隆十二年《杞縣誌》亦曾於《蔡琰傳》後附記邕另有女之事,與《晉書》同;又於《蔡邕傳》後附有羊祜請移封蔡襲之事。但卻將蔡襲記為蔡邕之子,則與《晉書・羊祜傳》所稱之輩分不合,存以待考。(全文完)

作者簡介:杜寶田原政協三、四、五屆常委,三、四、五屆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政協文史資料編審,縣誌總編,政協老委員聯誼會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