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樂:加密貨幣可作爲補充形式 與主權貨幣並行發展

夏乐:加密货币可作为补充形式 与主权货币并行发展

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亞洲研究部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近日接受媒體專訪時談了他對加密貨幣得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絕大部分比特幣由少數一些大賬戶掌控,這不僅造成了新的貧富問題。而且,比特幣分佈集中會嚴重影響系統穩定性和資產定價可靠性。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隱憂。在我看來,目前比特幣是沒有資格成為一個主流貨幣的,它的貨幣屬性不那麼強,但它的資產屬性已經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同時,他還表示,雖然目前加密貨幣尚不能替代銀行體系,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現有貨幣體系的補充。無法成為國際通用貨幣,但在各個國家內部,央行可以發行本國的加密貨幣進行流通。比如中國的加密貨幣,可能就是在一定範圍內替代現金。電子錢包普及後,現金需求量變小,央行可能會小規模發行加密貨幣,通過電子錢包進行流通。

夏乐:加密货币可作为补充形式 与主权货币并行发展

以下為報道原文:

跨國支付成本高昂

區塊鏈可實現降本增效

金融界:您之前在文章中表示,區塊鏈技術可以極大降低跨境轉賬成本。但市場上有觀點稱,高成本跨境轉賬主要歸咎於各國資本管制帶來的“雁過拔毛”,而非技術工具。對此,您怎麼看?

夏樂:跨國支付成本與國內轉賬成本差異巨大。有些人說最大的障礙在於監管,這個我同意。因為所有的跨國支付,都要完成監管合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而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尤其在資本管制的國家,它們根本不希望大規模資金流來流去坦率講,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還有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確實存在“雁過拔毛”現象。

但跨國支付費時費力也不完全是因為監管,銀行復雜的操作流程也是一個原因。歐美髮達國家的資本管制相對低很多,區塊鏈技術同樣能幫助它們降本增效,這個技術本身很有前途。

以兩個銀行間的跨境轉賬舉例,在傳統操作中,銀行一定要看到錢進入真實賬戶才可以交易。如果採用區塊鏈技術,銀行可以使用代幣進行轉賬,後期再對代幣進行清算,在一定額度內甚至可以先不清算。這其實是銀行間的交易問題,銀行間代幣代付能簡化工作流程,大大縮短操作時間。

此外,在現有模式中,銀行需要人工對帳,按照流程辦理法律手續,人力投入很大。如果採用區塊鏈技術,可以節省大量後臺支持成本。因為前臺工作人員同時在鏈上寫入信息,一旦信息滿足條件,就可以通過智能合約自動進入到下一步,不需要一層一層再進行合規審查。當然,這可能會淘汰大量原有工作崗位,銀行很多工作都能被區塊鏈替代,這是個問題。

銀行“兩條腿”走路

客戶認知是大規模應用前提

金融界:當前銀行業發展區塊鏈技術,一般會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建立銀行間聯盟組織,一種是投資純技術類公司,您覺得這兩種方式哪種更有前途,二者分別面臨怎樣的挑戰?

夏樂:很難說哪種方式更有前途。但據我所知,很多銀行都在“兩條腿”走路,一邊參與銀行間聯盟,一邊投資技術公司。

如果能發展一個大規模的銀行間聯盟,當然可以更好地發揮網絡效應。區塊鏈與互聯網一樣,使用的人越多,應用的場景越廣,安全性更有保障。但銀行間本身是一種競爭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這時制定一致的技術標準就很困難。之前很多銀行加入R3聯盟,後來不斷地有銀行退出,最後甚至發展到崩潰的邊緣,這就是聯盟模式困境的現實寫照。

投資技術公司相當於直接參與市場競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市場標準制定者,但最後只會有一兩家公司成功,相對來說風險比較大。

除了建立聯盟和投資技術公司外,銀行還會自己做技術研發。我們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在今年四月份發出全球第一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貸款。這個技術本身屬於私鏈,由銀行自己研發產生,只有銀行內部,還有接收貸款人可以參與。但在認證環節,它也從外部引入了公鏈技術,畢竟公鏈最有公信力。這種自己做一部分技術開發,外部又充分利用現有公鏈技術的方式,也是一種辦法。

無論是我們銀行的區塊鏈貸款,還是匯豐、或者其他銀行的跨境金融,其實都處於實驗階段,還沒有大規模使用。大規模推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客戶有廣泛認知並願意嘗試採用這種新技術處理業務。比如貸款,如果客戶覺得基於區塊鏈貸款很麻煩、或者不可信,那麼銀行也不能說,“不用區塊鏈,我就不做你的生意了”。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原有的流程還得保留,成本還得照付,新的技術也必須開發,大家都處於成本投入階段,這個情況可能在未來三到五年之內,都沒法改變。大規模應用,或者真正的投資回報,都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才能實現。

公鏈安全性好、私鏈保密度高

銀行應用難兼顧

金融界:當前銀行在發展區塊鏈應用時,最大的業務困境是什麼?螞蟻金服為何選擇在香港開展第一筆基於區塊鏈的跨境轉賬服務?

夏樂:對於銀行來說,保密和安全這兩個要求難以同時滿足。比特幣這類公鏈項目之所以安全性好,主要是因為它社群很大,參與者共同見證保證了“不可篡改”,從而保證了業務的安全性。

但銀行對業務數據的保密性要求很高,傳統業務中往往採取“層層授權”方式控制信息流動範圍。這種高保密要求決定了銀行無法接受公鏈“對所有人公開信息”的模式。所以銀行往往採取聯盟鏈或者私鏈技術,但這類技術參與人數有限,小社群就意味著容易被攻擊。未來隨著技術不斷髮展,可能銀行部分業務信息可以實現共享。在我剛說的那個基於區塊鏈的貸款項目中,就是將公鏈和私鏈結合在一起使用。

公鏈技術和銀行原有的保密、內控機制有衝突,如何解決?這仍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所以銀行在區塊鏈領域的應用仍舊範圍有限,只能限定於一定的業務之內,更多的業務還沒辦法使用區塊鏈進行操作。

螞蟻金服選擇香港開展第一筆區塊鏈跨境轉賬試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香港監管環境相對寬鬆。一國兩制,香港的金融監管完全由香港政府及其下屬的監管部門做決策。之前香港對於ICO和加密貨幣交易的監管比較寬鬆,但是今年一月份香港證監會開始討論未來可能要監管ICO。

其實,由於香港的資本賬戶完全開放,在香港辦理國際轉賬很方便,即便不用區塊鏈做,也比國內方便很多。國內仍需要對於資本賬戶下的很多子項目進行管控,所以跨境轉賬的手續相對複雜、繁瑣。

金融界:能否與普通投資者分享一下您對加密貨幣的看法?

夏樂:加密貨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談,一個是持有,一個是交易,國內雖然禁止ICO,關閉虛擬貨幣交易所,但個人依然可以持有加密貨幣

通用貨幣一定要有主權背書

但加密貨幣可在國家內部發展

金融界:您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政策和銀行體系。在當前美元加息背景下,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體系表現非常不穩定。他們是否會更願意採用區塊鏈技術來變革現有的貨幣體系?

夏樂:新興市場國家由於自身存在一些問題,確實更容易對區塊鏈技術產生興趣。厄瓜多爾在兩三年前就已經開始打造加密貨幣,委內瑞拉國內貨幣貶值太厲害,今年也推出了所謂的“石油幣”。相對而言,英美歐這些發達國家受限於監管,再加上自身主權貨幣沒有受到大規模衝擊,所以態度不那麼激進。

但沒有國家會真的希望拋棄現有銀行體系,放棄這個傳統的貨幣創生機制。至少目前來看,沒人想這麼做。即便是貨幣混亂的新興市場國家,也不會主動拋棄現有貨幣,因為主權貨幣的循環還是通過銀行體系來完成的。

即便在中國這個電子支付最先進的國家,雖然私人支付越來越依賴於電子錢包,可是在整個企業,部門之間的支付,銀行和海外的支付,還是必須通過銀行體系進行;私人電子錢包在進行電子支付的時候,依然也是靠銀行體系在做支撐。在這種情況下,主權國家沒法拋棄自己的銀行體系,另起爐灶採用電子貨幣。

未來到底會如何發展,可能主要取決於銀行業的變化,只有銀行業發生足夠大的變化,它才會考慮拋棄現有銀行體系,完全通過電子渠道來完成貨幣發行。

在當前加密貨幣尚處探索階段的時候,倘若某個國家將它作為唯一的貨幣發行方式,肯定會有問題。一個國家採用加密貨幣系統,另一個國家卻通過銀行體系發行貨幣,那國際範圍的貿易清算就會衝突,因為兩個系統不兼容。大規模流行的貨幣一定要有主權國家背書,例如歐元就是歐洲政府聯合授權發行的貨幣。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各國的經濟交往、貨幣兌換、清算仍需要通過銀行體系進行。

雖然目前加密貨幣尚不能替代銀行體系,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現有貨幣體系的補充。無法成為國際通用貨幣,但在各個國家內部,央行可以發行本國的加密貨幣進行流通

。比如中國的加密貨幣,可能就是在一定範圍內替代現金。電子錢包普及後,現金需求量變小,央行可能會小規模發行加密貨幣,通過電子錢包進行流通。

本文來源 | 金融界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