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乐:加密货币可作为补充形式 与主权货币并行发展

夏乐:加密货币可作为补充形式 与主权货币并行发展

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亚洲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近日接受媒体专访时谈了他对加密货币得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绝大部分比特币由少数一些大账户掌控,这不仅造成了新的贫富问题。而且,比特币分布集中会严重影响系统稳定性和资产定价可靠性。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隐忧。在我看来,目前比特币是没有资格成为一个主流货币的,它的货币属性不那么强,但它的资产属性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同时,他还表示,虽然目前加密货币尚不能替代银行体系,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现有货币体系的补充。无法成为国际通用货币,但在各个国家内部,央行可以发行本国的加密货币进行流通。比如中国的加密货币,可能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替代现金。电子钱包普及后,现金需求量变小,央行可能会小规模发行加密货币,通过电子钱包进行流通。

夏乐:加密货币可作为补充形式 与主权货币并行发展

以下为报道原文:

跨国支付成本高昂

区块链可实现降本增效

金融界:您之前在文章中表示,区块链技术可以极大降低跨境转账成本。但市场上有观点称,高成本跨境转账主要归咎于各国资本管制带来的“雁过拔毛”,而非技术工具。对此,您怎么看?

夏乐:跨国支付成本与国内转账成本差异巨大。有些人说最大的障碍在于监管,这个我同意。因为所有的跨国支付,都要完成监管合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而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尤其在资本管制的国家,它们根本不希望大规模资金流来流去坦率讲,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确实存在“雁过拔毛”现象。

但跨国支付费时费力也不完全是因为监管,银行复杂的操作流程也是一个原因。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管制相对低很多,区块链技术同样能帮助它们降本增效,这个技术本身很有前途。

以两个银行间的跨境转账举例,在传统操作中,银行一定要看到钱进入真实账户才可以交易。如果采用区块链技术,银行可以使用代币进行转账,后期再对代币进行清算,在一定额度内甚至可以先不清算。这其实是银行间的交易问题,银行间代币代付能简化工作流程,大大缩短操作时间。

此外,在现有模式中,银行需要人工对帐,按照流程办理法律手续,人力投入很大。如果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节省大量后台支持成本。因为前台工作人员同时在链上写入信息,一旦信息满足条件,就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进入到下一步,不需要一层一层再进行合规审查。当然,这可能会淘汰大量原有工作岗位,银行很多工作都能被区块链替代,这是个问题。

银行“两条腿”走路

客户认知是大规模应用前提

金融界:当前银行业发展区块链技术,一般会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银行间联盟组织,一种是投资纯技术类公司,您觉得这两种方式哪种更有前途,二者分别面临怎样的挑战?

夏乐:很难说哪种方式更有前途。但据我所知,很多银行都在“两条腿”走路,一边参与银行间联盟,一边投资技术公司。

如果能发展一个大规模的银行间联盟,当然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效应。区块链与互联网一样,使用的人越多,应用的场景越广,安全性更有保障。但银行间本身是一种竞争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这时制定一致的技术标准就很困难。之前很多银行加入R3联盟,后来不断地有银行退出,最后甚至发展到崩溃的边缘,这就是联盟模式困境的现实写照。

投资技术公司相当于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市场标准制定者,但最后只会有一两家公司成功,相对来说风险比较大。

除了建立联盟和投资技术公司外,银行还会自己做技术研发。我们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在今年四月份发出全球第一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贷款。这个技术本身属于私链,由银行自己研发产生,只有银行内部,还有接收贷款人可以参与。但在认证环节,它也从外部引入了公链技术,毕竟公链最有公信力。这种自己做一部分技术开发,外部又充分利用现有公链技术的方式,也是一种办法。

无论是我们银行的区块链贷款,还是汇丰、或者其他银行的跨境金融,其实都处于实验阶段,还没有大规模使用。大规模推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客户有广泛认知并愿意尝试采用这种新技术处理业务。比如贷款,如果客户觉得基于区块链贷款很麻烦、或者不可信,那么银行也不能说,“不用区块链,我就不做你的生意了”。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原有的流程还得保留,成本还得照付,新的技术也必须开发,大家都处于成本投入阶段,这个情况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都没法改变。大规模应用,或者真正的投资回报,都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公链安全性好、私链保密度高

银行应用难兼顾

金融界:当前银行在发展区块链应用时,最大的业务困境是什么?蚂蚁金服为何选择在香港开展第一笔基于区块链的跨境转账服务?

夏乐:对于银行来说,保密和安全这两个要求难以同时满足。比特币这类公链项目之所以安全性好,主要是因为它社群很大,参与者共同见证保证了“不可篡改”,从而保证了业务的安全性。

但银行对业务数据的保密性要求很高,传统业务中往往采取“层层授权”方式控制信息流动范围。这种高保密要求决定了银行无法接受公链“对所有人公开信息”的模式。所以银行往往采取联盟链或者私链技术,但这类技术参与人数有限,小社群就意味着容易被攻击。未来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可能银行部分业务信息可以实现共享。在我刚说的那个基于区块链的贷款项目中,就是将公链和私链结合在一起使用。

公链技术和银行原有的保密、内控机制有冲突,如何解决?这仍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所以银行在区块链领域的应用仍旧范围有限,只能限定于一定的业务之内,更多的业务还没办法使用区块链进行操作。

蚂蚁金服选择香港开展第一笔区块链跨境转账试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香港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一国两制,香港的金融监管完全由香港政府及其下属的监管部门做决策。之前香港对于ICO和加密货币交易的监管比较宽松,但是今年一月份香港证监会开始讨论未来可能要监管ICO。

其实,由于香港的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在香港办理国际转账很方便,即便不用区块链做,也比国内方便很多。国内仍需要对于资本账户下的很多子项目进行管控,所以跨境转账的手续相对复杂、繁琐。

金融界:能否与普通投资者分享一下您对加密货币的看法?

夏乐:加密货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是持有,一个是交易,国内虽然禁止ICO,关闭虚拟货币交易所,但个人依然可以持有加密货币

通用货币一定要有主权背书

但加密货币可在国家内部发展

金融界: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和银行体系。在当前美元加息背景下,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体系表现非常不稳定。他们是否会更愿意采用区块链技术来变革现有的货币体系?

夏乐: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自身存在一些问题,确实更容易对区块链技术产生兴趣。厄瓜多尔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打造加密货币,委内瑞拉国内货币贬值太厉害,今年也推出了所谓的“石油币”。相对而言,英美欧这些发达国家受限于监管,再加上自身主权货币没有受到大规模冲击,所以态度不那么激进。

但没有国家会真的希望抛弃现有银行体系,放弃这个传统的货币创生机制。至少目前来看,没人想这么做。即便是货币混乱的新兴市场国家,也不会主动抛弃现有货币,因为主权货币的循环还是通过银行体系来完成的。

即便在中国这个电子支付最先进的国家,虽然私人支付越来越依赖于电子钱包,可是在整个企业,部门之间的支付,银行和海外的支付,还是必须通过银行体系进行;私人电子钱包在进行电子支付的时候,依然也是靠银行体系在做支撑。在这种情况下,主权国家没法抛弃自己的银行体系,另起炉灶采用电子货币。

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可能主要取决于银行业的变化,只有银行业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它才会考虑抛弃现有银行体系,完全通过电子渠道来完成货币发行。

在当前加密货币尚处探索阶段的时候,倘若某个国家将它作为唯一的货币发行方式,肯定会有问题。一个国家采用加密货币系统,另一个国家却通过银行体系发行货币,那国际范围的贸易清算就会冲突,因为两个系统不兼容。大规模流行的货币一定要有主权国家背书,例如欧元就是欧洲政府联合授权发行的货币。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各国的经济交往、货币兑换、清算仍需要通过银行体系进行。

虽然目前加密货币尚不能替代银行体系,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现有货币体系的补充。无法成为国际通用货币,但在各个国家内部,央行可以发行本国的加密货币进行流通

。比如中国的加密货币,可能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替代现金。电子钱包普及后,现金需求量变小,央行可能会小规模发行加密货币,通过电子钱包进行流通。

本文来源 | 金融界网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