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擒方腊的不是武松、鲁智深,他功劳被人冒领,后被皇帝追封王位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在被朝廷招安后,南征北战,最后在征剿方腊时,伤亡惨重。而原著中,所载是鲁智深当年得到智真长老的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四句偈言。

在交锋时,鲁智深又迷失路径,半道上,得到一无名老僧指点,让其在山林中等到一名身材高大的汉子,将其捉住。而正巧鲁智深遇到穿着打扮成平民的方腊,鲁智深看他形迹可疑,便一禅杖将其打翻,终于擒得方腊。

生擒方腊的不是武松、鲁智深,他功劳被人冒领,后被皇帝追封王位

鲁智深

但随着水浒故事在民间的盛行,江浙地区也出现了《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故事版本,鲁迅在文章《谈金圣叹》中,便提到了江浙当地乡下,有《武松独臂擒方腊》的这种曲目,而且深得当地群众喜爱。扬州评话中的《后水浒》,也有关于“武松日后独臂擒方腊”的插叙。

生擒方腊的不是武松、鲁智深,他功劳被人冒领,后被皇帝追封王位

擒方腊

清代京剧藏本《清车王府藏曲本》收录的京剧《龙虎玉》,也有武松立功的情节。所以影视剧作品中,为了表现武二郎的勇不可当,让武松的形象更加丰满,让他立下断臂后擒拿方腊的殊勋,也是无可厚非。鲁智深和武松二人交好,都是梁山的步军大将,相信广大水浒迷们都能理解。

生擒方腊的不是武松、鲁智深,他功劳被人冒领,后被皇帝追封王位

擒方腊

而正史中,擒拿方腊的是宋军的一名小军官,这个人便是勇猛过人,后来成为南宋“中兴四将”,又被宋孝宗追封蕲王的韩世忠。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身材魁梧的韩世忠便是地地道道的绥德人。他年轻时,便身强力壮,喜好行侠仗义,不愿沽名钓誉。当时西夏为患北宋的西北边境,韩世忠忠心报国,便从军为国效力,当时的韩世忠只有十八岁。

生擒方腊的不是武松、鲁智深,他功劳被人冒领,后被皇帝追封王位

韩世忠

韩世忠入伍不久,便因为能杀惯战,能拉硬弓,多次荣立军功,便被擢升为队长,指挥那些比他年长的士兵。宋军兵临西夏银州府,西夏人凭借一处据点抗击宋军的进攻,宋军屡攻不下,士气伤馁。性格刚烈的韩世忠,攀城而上,砍倒一名守城指挥的西夏军官,并斩下其首级,抛出城外。宋军将士们看到后,受到了鼓舞,顺利攻下的敌城。

不久,西夏的援军到来,西夏的一位驸马负责监军,指挥西夏军对宋军反攻。宋军历经鏖战,遇到这支生力军,不免作战失利,正当宋军阵线即将崩溃的时候。韩世忠一马当先,冲进西夏的军阵中,大杀四方,没等着西夏人反应过来,监军的西夏驸马便被韩世忠揪下马,一刀斩下首级,西夏兵见状大乱,宋军赢得此战胜利。

生擒方腊的不是武松、鲁智深,他功劳被人冒领,后被皇帝追封王位

童贯

指挥宋军的经略觉得韩世忠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于是上报领兵主帅童贯。但童贯怀疑韩世忠的功绩是吹嘘伪造的,于是只给韩世忠升官一级。韩世忠所在的部队,将士们纷纷为韩世忠感到不平。但韩世忠没有在意,反而在西北屡立战功,终于因军功晋升为勇副尉。

1120年,方腊利用摩尼教和江南百姓被“花石纲”荼毒的机会,率部起义。一时间,响应的人数多达几十万,方腊也攻下了杭州等六州五十二县,震动东南。当时韩世忠在宋军先锋王渊部服役,担任副将。韩世忠率军两千,在北关堰埋伏,等到毫无军纪的方腊军鼓噪而过的时候,韩世忠率部截击,取得大胜。王渊听闻韩世忠立功经过,感慨这个年轻人真是“万人敌”!

生擒方腊的不是武松、鲁智深,他功劳被人冒领,后被皇帝追封王位

方腊部将

韩世忠带兵追赶方腊军,直到睦州清溪峒,韩世忠在当地山民的帮助下,率领轻兵急行,进入洞中。向在此避难的方腊本部发动奇袭,韩世忠在混战中勇不可当,手刃几十人,生擒方腊和家眷,还有宰相方肥。

但忠州防御使辛兴宗因为率军堵截在洞口,趁着韩世忠在山洞奋力搏杀时,趁机抢夺战俘。韩世忠的军职没有辛兴宗官职大,于是俘获方腊等人的功劳一开始算在辛兴宗的头上(出自《宋史·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之中)。

但辛兴宗冒领军功的行为,引起了其他宋军将领的不满。一位叫做杨惟忠(本名康炯)的将军班师回朝,向宋徽宗言明韩世忠的功绩,韩世忠因此被提拔为承节郎。

生擒方腊的不是武松、鲁智深,他功劳被人冒领,后被皇帝追封王位

韩世忠和梁红玉

而跟韩世忠抢功的忠州防御使辛兴宗,因为是童贯的部将,仗着有人撑腰,在征讨方腊时,对击败方七佛,攻破杭州立下战功的宋江,横加指责。连东路宋军指挥、统制王禀都因为童贯的原因,不敢替宋江说话。但辛兴宗跟童贯一样无能,在对付被金国打败的辽军残兵时,率领二十万大军的童贯,竟然被辽军打得惨败,那位辛兴宗也兵败范村,从此消失于历史舞台。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韩世忠,因为军功和实力,最后成为南宋的“中兴四将”,青史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