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查伯


(文章中有些图片,会引起大家的不适,请小伙伴们谨慎点开)

马王堆尸体

像荆州市博物馆保存的“遂先生”这样的湿尸,我国共有三具,另外两具是女尸,分别是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的辛追夫人和连云港博物馆的凌慧萍。这三句尸体共同的特点是,埋葬两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四肢可以弯曲,皮肤皆有有弹性。由于马王推的辛追出土最早,而且名气最大,所以这一类尸体又被称为“马王堆湿尸”。

埋葬的特点

这三具湿尸距今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中荆州博物馆的遂先生“年纪”最大,死于西汉初年文帝时期,凌慧萍“年纪”最小,葬于西汉末年。虽然早晚有差距,但是都是西汉年间。分析三具湿尸埋藏的墓葬,可以发现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1. 深埋。汉代一般的贵族墓葬都采取深埋的方式,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这为古尸防止盗墓侵扰创造了先决条件。

  2. 墓室结构的严谨。这三座墓葬的棺椁都非常的复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墓葬的辛追夫人的墓葬,为一椁四馆。

  3. 密封性。墓葬填充有木炭、青膏泥,相对封闭性还是较强的,隔绝氧气,应防止了古尸的过度氧化。

尸体的深埋,墓室结构的严密,多层棺椁的保护,以及木炭和白膏泥的密封性,使棺内一直处于低温缺氧的状态。这样的条件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爱玩的想公子


作为一名考古爱好者回答一发吧,的确在考古尸上保存完好的干尸比较常见,比如说发现于新疆小河墓地的干尸,发现的时候该干尸脸上的表情都依稀可见。


而且考古发现的干尸也一般存在于气候干燥的沙漠等地区,因为干燥缺水的环境不利于细菌的繁殖,有助于尸体的保存,反过来在一些炎热多雨的地区尸体就不容易保存,发现完整尸体的几率很低,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考古史上就在长沙马王堆墓中发现过保存非常良好的湿尸,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软尸。

1972年考古队在原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发现了一座古墓,后来命名为马王堆1号墓,在这座古墓中除了发现了大量文物之外还有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女性尸体,时逾2100多年,这具尸体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甚至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后来在墓中还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辛追”两个字,所以考古专家就把她称为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不仅仅外表与刚去世无异,甚至内脏都保存得非常完好,在其食管、肠胃内甚至发现了138粒瓜子,可知死于瓜熟季节。

那为什么在长沙那种炎热雨水丰沛的地区能有保存如此完好的尸体呢?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不能解释的神秘现象,而是跟墓地中尸体的保存条件有关。据当时的考古资料记载,该墓室距离地面进20米深,从发掘到看见墓室的棺椁,一共分四层,第一层是封闭墓穴的封土,第二层是厚达16米的夯土层,第三层是以白膏泥为主要原料,经测验,白膏泥具有很强的防腐作用而且能有效隔断墓室内外水的联系和气体交换,最后一层则是紧贴棺椁的四周和顶部填充了一层30多厘米的木炭,木炭拥有超强吸附和防潮能力,再一次阻止棺椁受潮腐烂,正是由于层层的密封与保护才能出土保存如此完好的随葬品。

正是由于比如好的防水密封条件,保证了尸体一下葬就几乎处在一个防水低氧的环境中,细菌几乎丧失了生存繁殖的条件,而尸体腐烂的本质就是细菌的繁殖,所以才有了保存如此之好的辛追夫人,考古学家后来经过电脑模拟,还还原了她本来的相貌。



陈兰香老师


亦文亦物谈古迹艺术:2000年前湖北荆州西汉男尸,为何能不朽?

(感谢邀请,本文约933字,阅读需时3分钟)

问题中提到的这具软体男尸,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凤凰山西汉古墓群。自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楚国故城纪南城逐渐荒废,后变为汉代墓地,不朽男尸就是来自此地。

1、凤凰山西汉墓群

1973年,墓地开始系统性发掘,多为中小型竖穴土坑木椁墓,有鲜明的楚国文化气息,墓中填满青膏泥,棺木双层,密封性较好,这具男尸来自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的168号古墓。

我查阅了当年的考古报告和后续研究文献,发现古尸虽然颇夺人眼球,学者、专家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了墓中同时出现的西汉遣册、算赋、租簿等简牍文献上,并无人对古尸的成因进行详尽研究。

2、神秘的“遂”先生

据墓中简牍记载,此人生前名为“遂”,为江陵阳里人,生前受封为“五大夫”,死亡年龄约60岁,距今有2100多年历史。古尸保存完整,体长1.66米,重52公斤,出土时四肢尚可弯曲,皮肤皆有弹性,32颗牙齿牢固,内脏器官齐全,甚至连皮下胶原纤维都近似常人,蔚为奇观。

3、千年尸身不朽之谜

这具古尸发掘于70年代,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一具“湿尸”,他的下葬年代早于后来发现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两者属同一类型。古尸自出土后,就一直保存在专用保存液中,依据浸泡尸体和内脏配比不同,分别简称为“CPS”液和“VPS”液,其实质是类似于福尔马林一类的配比试剂。

据初步推论,汉墓古尸保存完好的原因应是密封和防腐液的缘故。但这些仅仅是必要条件而绝非决定因素。

长江沿线曾先后出土过不少楚墓、汉墓,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墓穴一律深埋,为古尸防止盗墓侵扰创造了先决条件;长江流域的古墓多采用双层棺椁,外有青膏泥隔绝,相对封闭性还是较强的,隔绝氧气,应防止了古尸的过度氧化,一定程度上利用尸体的保存;古人略有防腐技巧,使用朱砂、香料等填充棺木,客观上也起到了杀灭腐败菌群的作用;尸体长期埋于水中腐败菌群生长被抑制,皮下及组织脂肪因皂化、氢化作用,也会形成“尸蜡”,对古尸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

当然,以上全部为推测之论,古尸形成必然是诸多偶然因素齐聚的结果,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正因此,它才如此神秘莫测,有机会欢迎到荆州市博物馆去一览究竟。

关注【亦文亦物】,实地考察山西国宝,看更多顶级经典文物、古迹艺术


亦文亦物


荆州博物馆有个展厅叫“西汉古尸”,里面有具已经陈列了33年的尸体,他就是“遂先生”。“遂先生”于公元前167年去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1975年发掘这座汉墓,当人们小心翼翼打开那口三重楠木棺椁时,惊喜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遂先生”。之所以称他“遂先生”,是当时出土时,考古专家从他口中所含的汉白玉印章上发现了他的名字,还知道他的官职相当于五大夫。

“遂先生”的随葬品中包括玉印、石砚、笔筒、竹犊等日常生活用品,还有一个小型粮仓,一应俱全。还有一支可能是现今发现保存最早的毛笔。除了丝织物被浸泡腐蚀外,大部分随葬品都保存完好,甚至竹简上的字迹还清晰可见。有一卷竹简上的内容引起了考古专家们的注意,是一卷告地府长官的诰文,大致内容为告诉地府的负责人,自己阳寿将尽,即将去地府报道,请予以收留。

“遂先生”的尸体也保存的十分完好,四肢关节能活动自如,皮肤仍有弹性,甚至连皮下软组织纤维都近似常人,内脏俱全,牙齿也都保存完好。大家都知道木乃伊是一种将内脏全部挖出,填上香料才得以保存完好的古尸,像“遂先生”这种五脏六腑都保存完好、千年不腐的湿尸实在是少见,至今发现的也就他和“辛追夫人”了。“遂先生”比“辛追夫人”年代还要久远,保存也更完好。


老照片


其实这种情况很多地方都存在,只是没被发现而已。记得十多岁时我们老家邻村七十年代改河造田,在一较高的平地取土,挖出一棺木,(距地面大约2至3米,黑亮如新,几个大胆青年当场开棺,里面的尸体为女性,很富态,面容象睡觉的样了一样,黑色的头发,黑绸样的衣服象新的一样(听当地人说此一坟最迟应有数百年。当时那几个开棺人还把棺木分别带回家打了木器。当时棺木单层,也没发现其文填充物,土是红色的。可见这、种情况与什么防腐无关,应该与当地的土质有关。当时听老人讲此坟地气好可干年不腐。





老猫75138673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的农村兴起农业学大寨,到处开山造田平坟场,我村在平坟场的过程中就挖出一墓,墓主人为早清官员,身着官服,用十字镐挖开套棺时因内为真空,费了很大的劲才打开,开棺的一幕让全场人惊呆,墓主人不仅软体,而且象活人睡着一样,后来头脸冒白浆后显惨白色。一农民用锄头把他拉起时他还能象活人一样靠在棺壁坐着。尸下有草木灰,生石灰等,身上饰有金银玉器和珠宝,其不朽原因应的棺內为真空。按农村迷信的说法是此人“得了地"。这是一个我们村很多人亲眼见到的真实事例。


陈育民6


前几天老公才带我去看的,听不可思议的


爱笑的眼睛170043937


据荆州博物馆介绍,3日该馆一度出现游客高峰,当天接待游客近两万人次。目前,保存在荆州博物馆的男性古“干尸”名“遂”,系1975年出土于荆州纪南城(即楚故都)东南隅的凤凰山。据墓中竹牍记载,“遂先生”生活在西汉,是江陵西乡市阳里人,生前爵位为五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出土时,他已有2100多岁,其外形完整,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亦可活动。


木孑19


不过我并不知道有这回事,抱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