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是德军最后的胜利吗?

第一军情


  准确地说,哈尔科夫反击战是德军在

东线战场上的最后胜利。二战之初,由于德军实力“爆棚”,在整个欧洲及北非四面出兵,可谓“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东线战场仅仅是德军侵略扩张格局的一部分,主要指的是入侵苏联的这批德军,虽然囊括了装甲部队的精锐,但决不是德军的全部。要知道,德军在西线还在与英军隔海对峙,时不时用空军和“V-2飞弹”轰炸伦敦,邓尼茨的海军潜艇部队还在大西洋疯狂拦截着美英船队,并且在法国还驻扎着6个装甲师;德军在南线还开辟了北非战场,尽管阿拉曼战役使非洲军团一败涂地,但意大利及地中海沿岸还保存着德军的大批海空军基地,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德军绝地反击的资本。

图示:德军元帅曼斯坦因

  正如“罗马帝国不是一天建成的”,德意志第三帝国也不是瞬间崩坍的。东线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是曼斯坦因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他力挽狂澜拯救了东线德军,暂时稳定住了东线战场局势。然而,这种局势仅仅持续了不到4个月,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便在库尔斯克拉开了帷幕,尽管此役苏德两军胜负相抵,但苏军损失的坦克短期内可以得到再生,德军由于战争资源日益枯竭,损失的坦克无法得到补充,从而使得军事实力迅速处于下风。所以,自库尔斯克会战以后,东线德军一溃千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德军也并不是毫无还手之力,在西线和南线仍组织了一些攻势行动,并取得了一些局部上的小规模胜利,只不过这些小胜由于根本无法扭转败局,只能湮没在盟军的一系列伟大胜利之中。

图示: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坦克残骸

  慕什塔戈认为,如果说“德军在行将覆灭之际曾经取得过胜利”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场最后的胜利,当属德军于1945年3月6日~15日发起的代号为“冬季春醒”的战役行动。此役,德国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向苏军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发起猛攻,突破防线最深达12公里,迫使苏军在匈牙利巴拉顿湖以南地区临时转入防御。因此,这场战役堪称纳粹德军走向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图示:德国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迪特里希上将


慕什塔戈


1942年11月,苏军发起战略大反攻导致德军后退数百里,造成德军数十万人的伤亡。这一系列攻击将20万人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市中,苏军一鼓作气接连歼灭了意大利和匈牙利两个军团还重创了德军第二集团军。法西斯阵线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最为要命的是,德军并没有足够的兵员去填补这个口子。当时苏军认为,只要再给予德军一次打击,战争的天平将彻底倒向苏联。

1943年初,苏联制定了两个大规模攻势,代号为“跳跃”和“星”。这两大攻势为的是夺回工业重城哈尔科夫,并歼灭剩余的德军。苏军认为,只要抓紧攻势,就能够迫使围困于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投降,从而彻底战胜德国。在生死存亡之际,德军名将曼施坦因临危受命,率领三个党卫军急忙赶到哈尔科夫。

在曼施坦因的有效指挥下,三支党卫军冲到了哈尔科夫南面100公里的方向,挡住了苏军的进攻步伐,确保了第聂河桥梁的安全守住了阵线,随后他们又重新夺回了哈尔科夫的铁路网,促使苏军第三坦克集团军放弃了进攻。曼施坦因不等苏军第三坦克集团军喘过气来,一举将其全歼。

此时,距离苏军重夺哈尔科夫刚刚过去不到一个月时间。哈尔科夫反击战,使德军扭转了颓势,重新站稳了脚跟。到了1943年的3月,苏军负责进攻的四个集团军均遭到了致命打击,俄罗斯南部战线,又重新被曼施坦因掌握在手里了。这次战役被称为德军在二战后的最后一次胜利。


第一军情


楼上回答的很多了。我补充的。

一是哈尔科夫反击,战略层面其实是防守了。当然这是发起战役时候就考虑到的。

也就是参谋部以及最后下决心的曼并没有过多考虑还能进攻。曼的考虑就是放进苏联西南方面军,迟滞他的进攻,观察他的进攻能力。

划重点,所以曼是将军了,他知道进攻部队在多大层面上已经不具备进攻能力了。这是天赋加经验。所以说是曼施坦因的胜利不为过。

在进攻受阻后,曼才指挥一直没用在正面迟滞进攻的好像是骷髅师。该师臂章,旗帜上有骷髅。正式就是党卫军第三师。这是曼的底牌。可惜苏联人不知道。进攻导致的战线拉长,补给线拉长,补给困难使西南方面军无力再战。事实上希望休整。最好是原地建了桥头堡,等待战略层面的配合。

但是德国人,,,划重点来了。战斗意志,出色指挥,这个时候就展示给世人看了。地图可以自己去找,这儿就不翻材料了。从哈尔科夫和顿河桥头堡的中间直插,明显摆出了抄西南方面军后路的态势。这个不算,重要的是主力部队确实发展迅速,几天功夫离顿河桥头堡很近了。

这儿展开一下,这个战术动作是战役开始前参谋部,曼施坦因的参谋部就计划好的,可见德国人的计划能力和执行能力是出色的。希特难得对手下这么放心,没有半道插手指挥。所以按原定计划,就是叫做左勾拳。可以参考美军几十年后在伊拉克的左勾拳动作,大同小异。不过结果不太一样,美军是发展胜利,最后攻取了巴格达。曼没有这么好命,他就是再有能力,凭他手上的进攻部队,他是比较明智的,没法发展胜利,✌虽然他也想。但是达到了规定目的,迫使西南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做了撤退。顿河桥头堡都没保住。也就是失去了进攻的出发地。德军修复了战线,收拢了部队,又有点形成一个拳头的态势。就是说同样的部队和装备,德军却生生的多出了一支进攻部队。

划重点,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怎么达到了这个态势。当然德军也就是多了个拳头,可这拳头最终确打不出去了,回到开头说的了,战略上德军处于防守。虽然凭着曼施坦因出色的指挥,一度达到了具有进攻能力,但他无力回天。

战线在顿河稳定下来,苏联人休整过后,必定会重新进攻,真个大环境决定的。曼知道这一点,所以后来的这个地方的战斗其实是且战且退。

总体,反击达到想要预期的效果,胜利了。✌✌。但是没有后续,。不把啦别的了,因为觉得写的太客观,怕有些人读了觉得没什么了不起。所以最后来一句,说易行难,别忘了赵括。


kk162397544


曼斯坦因指挥哈尔科夫反击战,确实是德军最后的胜利

下面做个大概的简介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德的战场的战略形式发生了更有利于苏军的根本性变化,德国在战场上完全丧失了主动权。被苏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保卢斯元帅的第六集团军33万多人,曼斯坦因凭着两个不满员的装甲军部队和戈林空军的配合下,成功突破了苏军40公里防线处,也没能够为保卢斯第六集团军成功解围,曼斯坦因解数用尽,无天乏力(由于戈林的无能),保卢斯最后只能向苏军投降。近30万德军在这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歼灭,因这一空前的惨败,使得德军东线的防守线撕开了一大缺口,这个缺口为后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奠定了基础。

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斯坦因的巅峰之作

1943年2月,位于东线南部的德国部队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德军东线部队只有7万人不到和500辆坦克可用,面对着正面汹汹来势的近35万苏军和近千辆坦克集团军,和正从西南方向侧面包抄冒进的苏军突击集团军,但这支苏军集团军深入德军纵深区域的同时,将自己的两翼暴露给了两支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千钧一发之际,希特勒命令曼斯坦因必须夺回哈尔科夫,但曼斯坦因并不理会希特勒计划,而是提出了更大胆的计划,不与正面苏军冲突,放弃占领区,集中优势兵力先拿掉冒进的苏军侧面包抄部队,然后回过头来,击溃正面哈尔科夫正面方向的苏军,重新夺回占领域,这个大胆的计划被希特勒采用了,足以见曼因斯坦的战略远见。


苏军正面军队占领曼斯坦因放弃的占领区,虽然该地失守,整个德军战线面临着分割发危险,但曼斯坦因胸有成竹,反击作战行动已经开始了, 而这支苏军正好落入了曼斯坦因所设的圈套中。首先以一个装甲集团军的兵力进攻苏军方面军的右翼,然后两个装甲军切断苏军退路,同时再以两个装甲集团军袭击苏军西南方面军快速兵团部队,进攻成功后,德军再以一个集团军掉头北上,合围吃掉苏军右翼深入部队,重新夺回哈尔科夫。


经过一番激战,曼斯坦因击溃苏军正面集团军,吃掉两翼包抄部队,苏军损失惨重。德军伤亡2万余人,苏军伤亡十余万人。曼斯坦因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战场的主宰能力,化腐朽为神奇,稳住了德军阵线,夺回了哈尔科夫的战场主动权。这场战役曼斯坦因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敏锐发掘双方力量的变化,最多可能的发挥德军素质高、机动性强的特点,大胆迂回包抄、穿插,在苏军意想不到的环节集中优势兵力消灭苏军有生力量,超高的军事指挥艺术可供后人借鉴之处甚多,不愧为二战最优秀的将领、战略大师。


哈尔科夫反击战只是德国一场续命战,没有这场战役的胜利,德国纳粹可提早两年结束,这次德军这场损失的都是精英部队,不像苏军一样,补充精英部队可没那么容易,为最后的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埋下了隐患。所以,哈尔科夫反击战是德军最后的胜利,这场战役不愧为曼斯坦因的巅峰杰作。





喜欢的朋友可点赞关注哦,谢谢!创作不易,有不到之处,望谅解!


赛门军略


哈尔科夫战役因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载入史册,但是它还真不是德军的最后一次胜利

而且这次德军方面的惨胜在1943年以后的拉锯战中多次重演,紧接着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发生在城堡作战失败后的一系列防御中,指挥德军取得胜利的是防御大师“莫德尔”,此时他还不是元帅。

1943年2~3月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曼施坦因元帅制定三步走的进攻战略,第一步:歼灭兵临南方集团军总部“扎波罗热”

的苏军西南集团军(指挥官瓦图京),第二部:迂回围歼占据重镇“哈尔科夫”的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指挥官戈利科夫),最后一步就是联合刚刚放弃勒热夫突出部的中央集团军歼灭占据库尔茨克的苏联红军,但因为春季到来道路泥泞而未能达成最后一步。下图为哈尔科夫反击战形势图。

紧接着1943年的7月5号,完成哈尔科夫第三部战略的“城堡战役”开打,这也是德军最后一次战略进攻战役,此时整个南线都稳定下来苏德两军集中所有精锐在库尔茨克突出部展开较量,这个本该在3月份的反击中被德军占领的重镇成了莫德尔将军表演的舞台。

莫德尔中央集团军在库尔茨克北面的奥列尔突出部

、曼施坦因元帅占据南部的哈尔科夫突出部、中间的库尔茨克突出部是苏联占领区。由于莫德尔坚持进攻毫无疑义开打之前他在自己的战线上构筑三道防御纵深,

并且在进攻时预留了6个装甲师和所有的摩托化步兵师,仅仅投入一个装甲师和8个步兵师进攻。莫德尔这样做就是希望在苏军反攻时自己还有实力抵挡,终于在7月12日苏军开始对奥列尔突出部发起代号为

“库图佐夫”的反攻。

此时莫德尔统帅中央集团军的第9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总兵力不足7万人,坦克也由于在之前的进攻中严重消耗仅剩500多辆,空军也因为严重缺乏燃料而不能有效支援;而对面的苏联红军总兵力在30万以上还有坦克

1000多辆,苏军从两个方向进攻羸弱不堪的德军第9、第2集群

莫德尔不仅前线兵力严重不足而且能够使用的预备队只有刚从库尔茨克前线扯下来的“哈配”第41装甲军,莫德尔灵活根据侦查结果预判苏军进攻重点,然后集中兵力死守苏军进攻的防御地段。这种赌博式的防御手段明显不可能长久莫德尔是在等待希特勒撤退的命令,终于在抵抗苏军进攻3个礼拜之后希特勒同意中央集团军撤离

奥列尔突出部,城堡战役彻底结束。

这次防御堪称德军最后的大胜,因为进攻的苏军付出了11万人阵亡或失踪、32万人伤残2600辆坦克战损还有大约900门大炮的损失;莫德尔中央集团军死伤6万余人、损失

3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相比之下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死亡和被俘10万人、伤残13.9万人,还有1345辆坦克和强击火炮、5291门大炮被毁,空军还损失飞机417架;而曼施坦因指挥的德军损失大约3万人、坦克

200多辆,明显是莫德尔歼灭的苏军更多

虽然莫德尔的奥列尔突出部防御作战没能像哈尔科夫反击战那样稳住战线,但是他给苏军造成的损失以及自身的伤亡对比,远超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的表现,因此算得上是德军最后的一次胜利。


兵器世界


哈尔科夫反击战最大的意义便是挫败了苏军围歼德军整个南翼的战略企图,将处于崩溃边缘的德军南翼防线重新稳定。而且将战线恢复到了1942年德军发起攻击前的态势,德军再次取得东线战场的主动权。

德军哈尔科夫反击战的意义并不亚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围歼了德军第6集团军。当时情形非常严重,苏军在歼灭第6集团军后,继续向西发起强大进攻,目标直指顿涅兹河、第聂伯河、和亚速海,企图围歼德军整个南翼的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此时德军A集团军群仍在高加索地区做缓慢的撤退,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却实力不足,难以阻止住苏军对其北翼的纵深突破。假使苏军成功的突破到第聂伯河一线,切断那里的渡口,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德军南翼的两大集团军群便会由于缺乏燃料弹药而彻底陷入崩溃。而苏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沿第聂伯河南下直达亚速海,彻底包围德军整个南翼。短期来看,苏军也可以集中兵力突破顿涅兹河切断德军A集团军群的后路。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便是在这种恶劣的战略环境中取得的,足见其胜利来之不易。此役不仅使苏军自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继续的战略反攻被迫停止,而且使苏军主力损失严重,尤其是其精锐装甲单位的损失让苏军难以承受,这也直接导致了苏军在1943年夏季采取了战略防御的态势,而不是继续发起进攻。


所以哈尔科夫反击战让东线战场胜利的天平重获平衡,拯救了德军1942年的崩溃局面,使得双方的决胜拖延到了1943年,否则没有这场胜利,那么在1942年东线战场的结局便已经确定了。


小小狼王


从战略层面讲,1943年春的哈尔科夫战役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场胜利。如果没有曼帅的绝地反击,东线德军的南翼就崩溃了,苏军将直抵第聂伯河,导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侧翼的彻底暴露,甚至会让战争提早结束一年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