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5000年歷史,爲何千年以上的古建築卻比西方的少?

菜蟲~


我看有一些答主否定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估計認為司馬遷是寫神話小說的,把傳說時代當做玄幻小說來看了。古人本來就很迷信,人類本來就是從傳說(神話)時代演變成信史時代的,最早沒有文字也沒有史官,更沒有新聞機構,只能靠口耳相傳,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是從神話開始的。

如果說歷史上沒有炎帝黃帝,古代帝王還如此的崇拜他們。說實在的,越接近那個時代的人就越崇拜有影響力的大人物,雖然現在沒有器物和文字可以考證,至少幾千年前就出現在《史書》裡面,再往前的幾千年是因為沒有史官專門去記載這些人和事。而殷商時期發掘的甲骨文,只能證明當時有人把文字刻在了甲骨上,那麼甲骨文之前肯定有文字。這些文字也就貴族階級(奴隸主)流行,平民百姓根本不懂,不普及。歷史文字不可能一兩天就可以形成的?沒有千年的沉澱,是不可能文字誕生的。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國家,最早的人類也就從耕種開始,原始社會就村落式的居住在一起,黃帝和村長差不多,根本沒有什麼龐大的建築群,就算挖掘也只能挖到獸骨或穀物,和經常使用的石器、陶器到後來的青銅器。在新中國沒有建立之前,還有住茅草屋的,你以為會留下黃金讓你去撿啊,夏朝以前即便有文字估計99.99%的人都不認識,包括清朝時期文盲指數估計也在90%以上,普通人根本沒有哪個條件去讀書寫字,更別說幾千年前了,文字的流通也僅限於上流社會。還有,中國地大物博,不是隨便挖一下就能挖出甲骨文,誰也不知道中國的土地上,在什麼地方還埋藏了比甲骨文還悠久的文字。以前兵馬俑還是一個打井的發現的,不要以為隨便挖一下,就能挖到黃金珠寶。能挖掘到一些器物,只是小概率事件!總之,我不否認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我相信“炎黃子孫”不是虛構出來的。

說了那麼多,我們再來看看古代的建築結構,古代的建築基本採用的是木質結構的,除了地基和瓦是石質的,其他都是木質的,所以一把火就能燒的一乾二淨。《史記》裡面不是有記載嗎?項羽進入咸陽,一把火把阿房宮給燒了,大火燒了三個月。雖然,誇張了一點,但是不可否認,古人基本住的是木質結構的房子。除了木質結構然後就是石質建築,比如古代的佛塔應該算是歷史最悠久的了。木質結構的建築本來就不抗腐蝕性,一個新建的木質房屋,如果一兩年不居住不打掃,就容易被蟲蛀和腐蝕,能存在幾百年也就是個奇蹟,除非經常有人去居住和維護,要不然自己就腐蝕掉了。

我國古代的長城也算是有悠久歷史的建築了吧,能存在幾千年也就石頭建築,如果把房子做成烽火臺那樣的形狀,別說幾千年,幾萬年都可以保存。所以古代原始社會很難發覺到大的建築群,就是因為幾根木頭搭建起來的,只要不住人,過幾年草一長起來,就看不到了。歐洲的建築大多是石質的,比起我國木質結構的房子保存年限要久得多。所以,古建築比歐洲要少,一點也不奇怪。


孟子說史


別動不動就說中國5000年曆史啦!哪一本正兒八經的歷史教科書聲稱中國有5000年曆史的?沒有!

如果從文字算起,第一次成體系的甲骨文或陶文出現在商朝中期,距今3300年。如果從考古算起,最早的二里頭文化約3700年。這就叫“信史”。傳說中的夏朝算起來有4000多年,可那是西周的傳說啊,總不能把盤古女媧都算進去吧?更別提“中國”這個概念了。它最早出自東周青銅器的銘文,“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牧民”。那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自己算算多少年。

再來說說什麼是古代。所謂“古代”本就是一個時間跨度非常大的模糊概念。遠古、中古、近世,也都是人為的劃分。20萬年前的人類是古代,1840年前的中國也叫古代。因此,任何沒有嚴格限制條件的比較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特別要批評的就是動輒中西比較的大眾心理——東西方比較還馬馬虎虎,而中國和西方根本不在同一個比較量級,這樣胡亂比較得不出多少有價值的結論。

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在西方傳統中,建築是一門地位崇高的藝術,建築師是一種受人尊敬的職業。而中國傳統上既不把建築當藝術,也不把建築師當人看。世界上第一本建築學理論著作《建築十書》作於公元1世紀,作者是羅馬帝國皇家建築師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中國第一本建築類著作《營造法式》成書於公元1100年,晚了1000年。非但晚,而且是集體編撰,沒有一個作者署名。米開朗基羅在設計聖彼得大教堂的時候,明朝的無名畫工們還在吭哧吭哧地描“界畫”。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建築一旦成熟就再無進步,原因可見一斑吧?

(聖彼得大教堂,米開朗基羅設計)

(與文藝復興時期同時的明代界畫,畫中建築早已不存)

至於說到中西建築的保存時間,則又是另一個問題。眾所周知,中國建築以木質為主,西方建築以石質見長,這是建築保存的關鍵。我曾經親眼見識過古羅馬帝國發明的混凝土建築,包括宮殿、教堂和水渠,它們當然比木質建築保存得久。在東西方同樣災禍戰亂頻仍的前提下,西方古建築保存得比中國多乃是常理。

不過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也不能忽視,那就是宗教。無論西東,由於信仰和禁忌,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都多以宗教建築為主。西方千百年來教堂保存得比較多,中國能保存的也往往是寺廟道觀——只不過石頭總比木頭堅固。


西閃


在歐美漂泊了12年的小編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東西方建築材料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看到保留下來的建築,無論是距今四千多年的埃及金字塔,還是近兩千年的古羅馬鬥獸場,或者距今六七百年的巴黎聖母院,它們的建築材料一般都是石制。

在中國,建築只要是石制的,一般也被保留下來了,比如說樂山大佛,距今也有一千兩三百年了,而長城、南京古城牆等等,也都是幾百上千年的歷史。

只要是石頭的,或者磚石結構的,就比較容易保存下來。然而中國古人偏偏喜歡用木頭製造建築,一般宮殿、塔樓、甚至要塞,多為木材製造。

為什麼西方人喜歡石材,中國人喜歡木材?

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樹木多啊。

過去的黃河、長江流域,南部地區,有大量的優質木材可供砍伐,而我們回顧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他們有幾棵松、柏、橡樹就已經不得了了,所以只有動用大量人力去山裡面開採石料修建建築。

石頭建築雖然看上去堅固、宏偉,但是耗費人力,重,佔地面積大,冬天冰冷,今天的很多歐洲城堡外表看上去很華麗,其實內部空間陰森恐怖,通道狹窄,採光不足。

而木頭製造的建築,其實是有點天人合一的味道,木材可以被很好地加工成各種形狀,通過榫卯結構聯繫起來,無論是外形,採光,通風,對於居住的人來說,都是舒適度大於石制建築的。就好比家裡面加裝木地板比鋪瓷磚舒服一樣。

所以在中國古代講究的是人的舒適度,人住的房子多為木質,而雕塑,紀念碑這些採用石制,而西方大多數建築都是石制,沒辦法呀,哪來那麼多木材。

木質建築雖然住起來很舒服,但是有個極大的缺陷,那就是隨時需要維護,並且經不起戰火摧殘。

第二點,自然而然就會說到戰火。

古代歐洲和中國戰火都很多,特別是在漫長的中世紀,但是歐洲人和中國人對待建築的態度截然不同。因為歐洲物產有限,所以,勝利者一般會把敵人的建築視為戰利品,視為自己的重要財產而保護,繼承起來,只要不是什麼大是大非的問題,一般都不會推平了重來。

比如我們看到今天的西班牙科爾多瓦大清真寺,或者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都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築,但是基督徒佔領它以後,沒有拆了重建,而是要麼保留作為要塞,要麼廢棄閒置,但是一般很少推平了重建。

上圖裡我們可以看到,洋蔥拱門是典型的阿拉伯特色,而十字架是天主教的象徵,今天的西班牙人直接在過去的清真寺裡面擺神龕,可見歐洲人包容度很高。

古代歐洲戰爭中的君主,要麼是王公諸侯,要麼是騎士貴族,要麼是宗教領袖,這些人素質還是比較高的,懂得欣賞,外加資源有限,所以面對敵人的要塞,教堂的時候,一般就是改改,保留下來自己用。西方人覺得,我繼承了這套資產,正好能展示我征服了他的主人,這歷史就表明了我的能力。

而中國的房子是有生命的,是和主人整合在一起的有機整體,一套房子不是一套物件,而是類似於衣裳,講究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般來說君主是不想去穿別人用過的衣裳的。更進一步,中國古代農民起義比較多,很多沒文化的泥腿子進了京第一件事就是推翻重來,第一顯示自己的權力,第二樹立自己的風格。最大的泥腿子就是項羽,還是個什麼貴族之後,不知道哪裡貴。

中國一些君主覺得,我如果戰勝了敵人,就要徹底將他的一切從這個世界抹去。這個其實是一種文化上相當自信,甚至自負的表現,相對來說滿清入關就沒有這種自信,老老實實地繼承中國的建築文化——故宮建築群,因此它就保留到了今天。

第三點,近現代的保護

近現代城市改造,中國很多古蹟在為人讓路,或者說為人的溫飽讓路。要修建個什麼公共設施,這個王陵或者這個古堡就得拆掉。而歐洲講究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他們的建築又是代代繼承下來的,所以管你修總統府還是修高速公路,我莊園主,古建繼承人不同意,你就是搞不成。

而歐洲在古建築翻新和重建方面是很重視的。今天很多300年曆史以上的房子,其實經過了現代化翻修,除了結構沒有變,很多水電系統,材料都換了,這需要極大的成本,甚至比拆了重建還貴。而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們飯都吃不飽,更說不上拿錢出來翻修古建築,只能說把那些重要的保留起來,而建築的翻修和保養是非常花錢的。

這中間就涉及一個制度問題,如果說整棟樓都是你的,世世代代都是你們傢俬有的,你和你的子子孫孫肯定愛惜,自己貼錢去翻修,而如果這棟樓是公家的,或者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那它能不能延續百年,你可能就管不了了,或者說你這個家族自己都不能延續百年,在一個地方穩定百年,又怎麼讓你的住房延續?而中國人口又這麼多,讓公家出錢去翻修每家每戶,基本上不可能,而交給市場操作,那麼肯定是定期就推了重修再賣比保留翻修舊的更賺錢。

其實中國現在修舊如舊的古建築也越來越多了,只要富起來了,有錢了,石頭也好,木頭也罷,都不是問題。但是木石的理念差得就遠了。


HannibalLecter


非常不認同這個觀點!

中國千年以上的古建築,比起任何國家都毫不遜色。

尤其在數量上,更讓很多國家望塵莫及,隨意列舉幾個,權當普及知識了:

河北正定的隆興寺

,建於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

也叫大佛寺,這座千年古剎,經過明清兩代皇帝的擴修,凝聚了千年以來無數匠人的心血。

尤其在明朝嘉靖年間,重塑了倒坐觀世音,該尊佛像甚至被魯迅譽為“東方美神”。

倒坐:寓意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就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


————————

天津薊(jì)縣的獨樂寺 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

中國現存的三大遼代寺之一。

這座寺的名字其實特別有意思,據說是因為“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的隱喻,所以才叫做:獨樂寺

————————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建造年代約從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

距今21世紀,正好是一千年。

因為受到佛教的深刻影響,所以大多具有佛教建築的影子,同時又結合了當時的建造技術,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築風格。

西夏王陵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歷經千年風霜,仍舊聳立如初。


————————

山西應縣木塔

全稱:佛宮寺釋迦塔

始建於遼清寧二年,後於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年代最久遠的木構塔式建築。

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2016年,釋迦塔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木塔

這種木塔保存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木構建築的易受腐蝕性,然而經過千年來無數代人的努力,木塔至今仍舊高高屹立,堪稱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觀。

總結來說,中國的千年建築數不勝數,只是大多數並未宣傳,不像國外的建築有名罷了。

論底蘊,中華上下五千年,還有無數的文明瑰寶,等待著後人去親眼見證。


——————

謝謝!


錢品聚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實際上中國的古建築數量並不少,但是相比歐洲的密度和質量來說,確實要遜色一點。

原因可以分幾點來談——

一:建築用途

摧毀建築的最主要原因,中外相同——戰爭因素。戰爭是摧毀古代建築的罪魁禍首。

圖中的美麗建築,是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幾個教堂之一,從十三世紀開始修建,足足修了六百多年,到十九世紀才竣工。精美無比,美輪美奐,是教堂建築的經典之作。

這樣的建築,任何人都不會破壞他。在二戰中,盟軍的飛機將科隆城市地毯式轟炸了無數遍,卻獨獨放過了科隆大教堂,因為它是教堂,它的文化價值和宗教意義是敵人也承認的,所以現在的歐洲古建築中,教堂佔了很大一部分。在中國的古建築中,帶有宗教性質的寺廟和祠堂也是保留的最多的。

除了教堂之外,歐洲另一種主要古建築,是古代城堡。

古城堡之所以能夠留下來,也跟它的功能有關。

城堡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呢?

與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城堡的第一功能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防禦,軍事功能是第一位的。中世紀的歐洲封建主用它來控制自己的領地,作為領地中的統治中心。對征服者來說,城堡依然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戰爭不會摧毀城堡,而是不斷地繼承。


而中國的古建築中,除了寺廟,也僅有皇宮和長城能夠得以保存,長城是特例。中國古代修建過那麼多的皇宮,為什麼現在就只有明清故宮保留下來了呢?

因為中國古代將皇宮視為舊王朝統治的標誌,皇宮在戰爭中極容易遭到損毀。歷史上的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大明宮全部毀於戰國。即使是現在的故宮,也曾經經歷過李自成的焚燬。

而且損毀中國的皇宮,比損毀西方的教堂城堡容易太多了。

二:建築結構

我們發現歐洲的古建築,基本無一例外都是石制建築。

歐洲屬於海洋型氣候,草地遍地,但森林卻很稀少。有限的森林不足以支撐人類的建築需求。所以歐洲人千百年來都是苦哈哈的搬石頭蓋房子。

這種建築優點缺點都很明顯。優點是極為堅固,和長城一樣,歐洲的古堡水火不懼,風吹雨打都不怕,矗立幾百年都不用修繕的。

缺點就是居住體驗極差。由於城堡以軍事目的為第一位,所以裡面的窗戶都很小,採光很差。而且石制建築裡面非常潮溼,陰冷潮溼的城堡相比中國寬敞暖和的木製平房可要差多了。





而中國的建築,在堅固程度上,比歐洲的確要差一些,但是舒適程度要好很多。不過中國古建築也有致命的缺點——不防火。

二戰的時候美國人發現,轟炸東京不需要扔太多炸彈,只需要點一把火就行,日本的房子自動就著起來了。因為日本多是木製房屋,防火能力極差,美國人因此發明了凝固汽油彈。

古代中國也一樣,即使精美如紫禁城,在防火方面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尤其是不避雷,歷史上紫禁城曾經因雷擊而數次著火導致三大殿都被點燃,這是個無解的問題。

看了這些,你應該明白中國古建築為什麼沒有歐洲多了吧?


小約翰


這個問題很簡單。我來回答。主要是建築材質的問題!

中國古代的建築以土木結構為主。保存上千年是極為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二里頭遺址開始,後來的夏商周,春秋戰國,以致後來的歷朝歷代,不管是宮廷建築,還是民間建築,中國的建築基本都是土木結構,很少大規模使用經久耐用石料。

結果就是中國古代的建築很容易損毀。一把火就能燒的乾乾淨淨!秦始皇那麼龐大的阿房宮,據說就是被項羽一把火少了。

我國每次改朝換代,在戰火中,前朝的宮殿基本都會被完全摧毀。像故宮這樣歷經明清兩代的古代宮廷建築,真實一個奇蹟。



除了人為破壞,雷電也會引起宮殿大火。

所以,我國古代建築很容易破壞,破壞以後,就是一堆土和容易腐爛的木料,很快就看不出原來建築的痕跡。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上千年的建築很少。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最古老的建築,就算是山西應縣的遼代木塔了。不知道是不是。

古代歐洲的建築材質偏好石料。

城堡用石頭修,宮殿用石頭修,老百姓的房子也用石頭修。


石頭當然結實了,即使坍塌了,也會留下很多印記。


上將噯福斯


太簡單了,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不假。但歷史更迭太快。哪個朝代最長的不過幾百年。但是,每次朝代的更迭,對人文歷史都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所以,中國的建築在歷史長河中,一直是毀了建,建了毀得循環。除了古墓不變外,地上的建築就沒有越千年的。這和西方有質的區別。西方大多是宮廷政變,家族權利的更迭,不存在破舊立新的意識。所以,西方國家的建築保存久遠,也是歷史的緣故的必然。


皛川


首先是地理原因,無論西方大教堂還是埃及金字塔,因為其所生存的位置多是草原或者平原沙漠,本身缺乏高大植木,所以能用來建築的多是泥沙和土石,而中國的地理使得中國的樹木成為最容易也最方便獲取的建築材料,而石頭比起樹木更容易經得起時間的磨礪,自然西方比中國保存的多。

其次是戰亂原因,無論東西方古時都多戰爭,不能說誰多誰少,但戰爭文化卻是不一樣,西方戰爭多針對於人,少破壞,重視對現有建築的保護,中國不一樣,屠城毀城燒城,放火燒山燒林,比起原本的存在,更多的中國統治者更寧願在前朝廢墟上建立新的政權。




大神小說


國外的百年建築大部分都是自帶防禦,所以大部分都是石頭建成的城堡,比如電影裡《哈利波特》的學校城堡,還有著名的《指環王》,整個就是一個石頭城,為什麼,他們人少唄,在看看他們除了都城以外的城市,都是木頭圍牆,在小一點的村鎮,就沒有防禦牆。

我們不一樣,上千年的建築有,萬里長城咯,保護了全國,在小一點,每個城都有城牆,磚混的,甚至有些富裕的村子也有土牆。既然最強的防禦都有了,那麼房子什麼的就快點建造,一個石頭城堡得造上百年,來不及住啊!



闖過江湖的白大褂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反映了中西方不同文明之間的一些價值區別。

首先的建築的時間長短問題,中國古代大型建築留存時間比較長的一般都是一些水利橋樑或工程。一般不會出現房屋建築和宮殿之類的東西長久留存。

一方面的原因是由於其材質的區別,中方用木材,而西方多用石材。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正好反映了兩個文明的價值取向。

中國歷史長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狀態。幾千年的時間,朝代更迭了無數個。每一個新的朝代都有自己的喜好,相對於建造長期工程來說,人們更喜歡短期能夠達成並獲得享受的方式,所以木材就成了很好的原料。

例如,圓明園的修建僅僅在慈禧一個時期就搞定了,花費了巨大的人財物力。而西方一個大的宮殿教堂可能會花費幾十上百年的時間不止。追求質量和完美的他們有時間和耐心去建設,在這一點上,至今的中國人都沒發和他們比。

但是同樣的,我們在自己的領域也做出了極大的成就。所謂術業有專攻,大概就是這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