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留給後人的10句智慧,做人做事有根底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包含了許多經典的人生智慧。既有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有對世間規律的總結,值得我們細細品讀感悟。

一、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一個人有過而不改,這是真正的過錯啊。自古以來,人類就與各種各樣的過錯結下不解之緣,犯錯並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知錯不改。

二、成敗相因,理不常泰。

選自《南史·宋本紀》。理:道理,規律。泰:安寧。成敗乃瞬間之事,成功與失敗互為因果關係,有時是難以預料的。

《二十四史》留給後人的10句智慧,做人做事有根底

三、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

選自《後漢書·王符傳》。聰明人捨棄短處,發揮長處,以此來取得成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只有揚長避短、藏拙露乖才能使自己的優勢得以彰顯,缺點得以掩飾。

四、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

選自《南史·徐勉傳》。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質留給後代子孫,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筆財富嗎?

《二十四史》留給後人的10句智慧,做人做事有根底

五、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

這是隋煬帝愍皇后蕭氏所作的《述志賦》中的話。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險意識,東西滿了就要防止它溢出來。

六、農,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選自《漢書·文帝紀》。恃:依賴,倚仗。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賴以生存的衣食來源。自古以來,農業一直都是國家的根本基礎。

《二十四史》留給後人的10句智慧,做人做事有根底

七、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

選自《明史·湯和傳》。有長遠打算的人不應為眼前的一點怨言而擔憂,做大事的人不必顧及一些細微瑣事。

八、聚如丘山,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鶻。

選自《元史·郝經傳》。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如同山丘一樣不可震撼,分散的時候又如風雨一樣無處不在,行動像閃電一樣迅速,動作像鷹鶻一樣兇猛。

《二十四史》留給後人的10句智慧,做人做事有根底

九、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選自《三國志·魏書二十七·王昶傳》。患:擔憂。累:過錯,過失。吝:悔恨。咎:罪過,過失。擔心的是人們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後退,知道索取卻不知道滿足,所以才有了受到困窘侮辱的過錯,有了感到悔恨的過失。

十、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用銅製成鏡子,可以端正衣服帽子;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經驗教訓;以人作為鏡子,可以明白行為得失的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