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莎士比亞的故鄉小鎮

“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只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這黃色的奴隸可以使異教聯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詛咒的人得福,使害著灰白色癩病的人為眾人所敬愛;它可以使竊賊得到高爵顯位,和元老們分庭抗議;它可以使雞皮黃臉的寡婦重做新娘……”

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中,用這樣生動、尖銳、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勾畫出黃金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很早就深深地感動了我。

——葉永烈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簡樸的莎士比亞故居

作者 葉永烈

拉近我與莎士比亞的距離,還有另一層緣由,那就是我多次採訪了梁實秋的夫人韓菁清,她談及梁實秋花費多年時間,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的中文翻譯工作。

在中國,莎士比亞作品的譯者有三,即梁實秋、朱生豪、卞之琳。朱生豪是中國最早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人,從1936年春就著手翻譯,終因在抗日戰爭中顛沛流離,勞累過度而早逝,未竟其業。卞之琳是詩人,他所翻譯的莎士比亞作品詞藻華麗,充滿詩意。梁實秋則以散文筆調翻譯莎士比亞,在三人之中是唯一獨力全部完成《莎士比亞全集》中譯本的一位。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梁實秋)

翻譯《莎士比亞全集》,梁實秋整整用了37年的時間,工程之大,耗時之長,令人驚歎。譯成後,梁實秋已經65歲,朋友們特意為他在臺北舉辦了慶功會。在會上,梁實秋說道:“翻譯《莎士比亞全集》要具備3個條件。”大家忙問是哪三個。梁實秋說:“第一,他沒有學問。如果有學問,他就去做研究的工作了;第二,他不是天才。如果是天才,他就會自己創作作品了;第三,他要長壽,否則就無法譯完。榮幸的是,這三個條件我都符合,所以我才得以完成這部偉大作品的翻譯工作。”梁實秋在幽默之中,道出了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無限艱辛。

一位外國作家,能夠有一兩部作品譯成中文,已經相當榮幸。然而莎士比亞不僅全部作品被譯成中文,而且是由3位中譯者各自進行,僅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亞作品的非同凡響。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莎士比亞)

把《莎士比亞全集》翻譯成中文,要付出畢生的努力,而莎士比亞雖說是世界公認的天才,但是他的眾多作品畢竟要經過反覆構思,然後用鵝毛筆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寫出來的,再在戲劇的演出過程中經過仔細修改,其艱辛當然遠勝過中譯者梁實秋。

等我有機會在英國來到莎士比亞的故鄉,參觀他的故居,近距離了解他當年的生活,我這才更加深刻地瞭解了莎士比亞。

英國中部瓦維克郡斯特拉特福小鎮,是莎士比亞的故鄉。這是一個美麗、安靜、整潔、鮮花盛開的小鎮,距離倫敦200多公里。有水則靈,清澈的埃文河(AVON)蜿蜒穿過斯特拉特福小鎮,河邊綠樹成蔭,天鵝三三兩兩“白毛浮綠水”,小船零零散散“野渡無人舟自橫”,使小鎮帶有幾分中國的江南水鄉風光。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瓦維克郡斯特拉特福小鎮)

莎士比亞故居是一座帶閣樓的二層木質結構小樓,坐落在斯特拉特福小鎮亨利街的北側。這樣的小樓在英國千千萬萬,唯有這裡由於誕生了英國“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天才,引來無數“粉絲”前來參觀,給小鎮帶來莫大的榮光,也帶來了繁榮和生機。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莎士比亞故居)

亨利街斜鋪著一層近乎褐色的紅磚,一塵不染,乾乾淨淨。我來到莎士比亞故居前,一望而知是都鐸時代建築風格,一根根粗大的梁、柱都顯露在外,而外牆抹著灰黃色的泥土,看上去非常樸素,沒有半點張揚。窗戶和門廊凸出在牆外。與眾不同的是,門廊上方有一金屬盾牌,上面斜畫著一支筆——這顯然是後人為莎士比亞故居做的標誌。莎士比亞貢獻於人類,就是手中那支筆。另外,大門左側,掛著一塊綠底黃字銘牌:“

THE BIRTHPLACE OF WILLAM SHAKESPEARE(1564—1616)”,即“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的誕生地”。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筆,莎士比亞紀念館的標誌)

這幢斜坡瓦頂、已經有400多年曆史的木屋,大文豪莎士比亞生於斯,逝於斯,他朝氣蓬勃的童年、青少年時代和人生的暮年,都在這裡度過。18歲時他與比他大8歲的當地姑娘安妮也在這裡結婚。他從20歲的時候步行到倫敦闖天下,直至48歲從倫敦歸隱故里,那28個春秋在倫敦的另一幢房子裡度過,他的那些閃耀著智慧與光芒的眾多的劇本都是在那裡寫成,可惜那幢房子——他的工作室已經不復存在,所以斯特拉特福小鎮的這座老木屋,成為莎士比亞在世唯一的故居。

莎士比亞的父親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生意做得還可以,所以買下了這幢兩層半(半層是閣樓)的房子,一半做住宅,一半做手工作坊。1564年4月23日,威廉·莎士比亞在這幢房子裡出生。莎士比亞曾經在小鎮上一所教授拉丁文的學校學習。14歲的時候,由於父親破產,莎士比亞不得不中斷學業,在肉店當過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當過教師。所以如果就學歷而論,莎士比亞大約只能算是初中文化程度。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作者在莎士比亞畫像前)

到了20歲,莎士比亞終於決定要去倫敦打工。他在劇院當馬伕,當雜役。其實,莎士比亞這五光十色的底層生活,用高爾基的話來說,那就是“我的大學”。莎士比亞後來被推崇為“語言大師”、“詞彙最豐富的作家”,這與他來自社會底層、來自民間很有關係。

在劇團幹了4年雜活,受到劇院文藝氣氛的感染,莎士比亞居然得以進入劇團,當了個小角色。就在這個時候,因劇團缺乏劇本,他開始改編前人的劇本,當起了編劇來——那時他才24歲。不久後他著手獨立創作劇本。就這樣,莎士比亞的傑出才華,終於在戲劇創作中閃光。

儘管莎士比亞的劇本上演之後,受到觀眾的好評,可是當時倫敦的戲劇文壇是由那些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才子”們所把持,他們瞧不起這個來自“鄉下”、沒有“文化”的“小子”,諷刺莎士比亞是“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莎士比亞創作的《威尼斯商人》正在演出)

當時英國深受法國的影響,劇本用法文寫作,戲劇用法語演出,以為那樣才“高雅”,而莎士比亞卻用英文寫作,他的戲劇不僅受到貴族的喜愛,也受到廣大平民的歡迎。

莎士比亞憑藉他的一個又一個扣人心絃的劇本,崛起於倫敦戲劇舞臺,崛起於英國文壇。

……

莎士比亞在48歲之後擱筆,從倫敦回到了斯特拉特福鎮,過著退隱生活。

在莎士比亞52歲生日那天——1616年4月23日,病逝於斯特拉特福小鎮那座木屋。他的去世之日,正是他的誕辰。莎士比亞死後,葬於聖三一教堂。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聖三一教堂)

如今的斯特拉特福小鎮,幾乎成了莎士比亞小鎮。在那裡,我拜謁了高大的紀念碑,莎士比亞青銅雕像踞於紀念碑之巔,而紀念碑四周,則是莎士比亞筆下人物的青銅雕像。

莎士比亞故居之側,便是莎士比亞紀念館。在那裡的巨幅莎士比亞畫像前,我得以與英國這位文學巨匠合影。這個前額中庭微禿、尖鼻、留著長髮和八字鬍的男子,已經成為英國的文學符號,成為英國女王王冠上最閃亮的鑽石。

很巧,就在我來到莎士比亞故居之後不久,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莎士比亞故居。溫家寶總理給予莎士比亞高度評價。他說:“莎士比亞不僅屬於英國,也屬於世界;不僅屬於一個時代,而且屬於整個歷史。他的英名和作品永垂不朽。他永遠是我們交流的橋樑。”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溫家寶參觀莎士比亞故居)

在留言本上,溫家寶寫道:“給人生帶來陽光,給夢想插上翅膀。”

溫家寶還引用了德國詩人歌德對莎士比亞的評價:

我讀到他的第一篇作品的時候,我已經覺得我是屬於他了。當我讀了他的全部作品時,就從一個盲人變成能夠看到整個世界的人。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圖書信息

《米字旗下的國度》

作者 葉永烈

定價 49元

ISBN 9787313078162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英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祥地。蒸汽機的發明在英國捲起工業革命狂瀾,使“大英帝國”一度成為“日不落帝國”。作者以貼近生活、充滿花絮的文筆,從文化、歷史的角度,帶你觸摸英國、瞭解英國。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教授。1940年出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著名科普作家、紀實文學作家。同時致力於行走文學的創作,著有“葉永烈”看世界22冊。

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小镇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關注、點贊、留言、轉發,分享你的感受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