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調整心態很重要

中國經濟導報見習記者|陳鷹

進入7月,一年一度的北京幼兒園秋季入學申請“大戰”基本落下帷幕,無論是屢禁不止的“贊助費”、已然形成風氣的“親子班”,還是從2017年開始北京諸多公立幼兒園為吸納更多生源開展的“半日班”,近年來,學前教育確實讓許多家長焦頭爛額。而隨著公共財政投入的增加和治理步伐的加快以及家長心態的轉變,這種情況正在逐漸發生變化。2017年北京市教育事業發展數據統計,縱觀2013~2017年北京市幼兒園數量情況,5年間幼兒園入園人數增長了4.9萬人,2017年在園幼兒共計44.6萬人,當年新入園人數17.7萬人,同比增長15.86%。綜觀全國,2010年以來,普惠性幼兒園不斷增加,入園率持續攀升,2016年毛入園率已達77.4%,學前三年教育得到基本普及,入園難問題得到明顯緩解。

普惠性民辦園彌補公立園“缺口”

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小劉有一個剛滿3歲的女兒,今年秋天就要上幼兒園了。小劉想給孩子報名小區對面的一所公立幼兒園。小劉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孩子一出生戶口就落在現在的住房上。但當小劉到幼兒園報名時,領到的報名表已經是第195號,而該幼兒園今年計劃招收120名小班幼兒。感覺希望渺茫的小劉四處“找關係”,很快一個朋友表示可以幫忙,但“需要6萬元關係費”,這個費用超出了小劉的預期。完全靠“裸報”進公立幼兒園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小劉帶著困惑和焦慮求助於一家教育機構,希望找到相應的“資源”。“西城區的教育資源這幾年被炒得火熱,‘僧多粥少’必然使西城的公立幼兒園成為稀缺資源。”一位教育諮詢師建議小劉將目光轉向私立幼兒園。

中國幼兒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虞永平教授認為,對3~6歲兒童而言,有質量的學前教育意味著,要讓幼兒在符合法規規定人數的班級、在適宜的空間和條件下學習,確保幼兒參與多樣化的活動,真正讓幼兒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在多維感知、親身體驗、積極交往和充分體驗中學習。上述教育諮詢師則說得更直白:“幼兒教育階段,培養健全的人格、堅定的信念、良好的性格和樂趣,這些才是重點。”參考了諸多專家的建議,再加上現實所迫,小劉開始與家人多方考察私立園。經過近一個月的尋尋覓覓,小劉驚喜地發現,目前北京市不乏口碑不錯而收費相對合理的民辦幼兒園,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師資配備,都可以和公立園媲美。7月初,小劉給女兒找到了一家收費合理、離家較近的私立幼兒園。

從入園難到擇園難,家長需要調整心態

“公立上不了、私立上不起”,曾經是許多家長的心頭之痛。目前我國有20多萬所幼兒園,公辦園僅佔1/3,而北京的公辦園佔60%以上,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那小劉的孩子為何無法走入公立園的大門?就此問題,記者進行了多方調查。根據北京市教委要求,市級示範幼兒園人均場地面積要達到5平方米,必須有配套的操場、室內活動場地等。而西城“寸土寸金”,幼兒園擴容方面很難做到。這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北京市共有各類幼兒園達3056所。但隨著單位機關辦的公立幼兒園紛紛被“剝離”,大批幼兒園關閉,西城區也不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西城很多幼兒園是單位辦園,原則上是先保障本系統內的需求,多餘的名額才會接收附近居民,因此有的孩子即使手握房產證也進不去。相比之下,在北京市其他區域,這一矛盾則沒有那麼突出。

家長們競相選擇公立園,價格透明、“性價比高”是一個很大的原因。根據《北京市幼兒園收費管理實施細則(試行)》規定,最高級別的市級示範園保育教育費也不得高於900元/月,加上伙食費等,費用每個月1000元出頭。而實行按成本收費制度的民辦幼兒園收費則參差不齊。據中國國際教育網2016年對北京高端私立幼兒園收費的調查,分設國際班、雙語班和多元智能班的伊頓國際幼兒園和採取英語浸入式教學的愛迪幼兒園以15萬元/年的學費位列北京幼兒園榜首,排名前十位的私立幼兒園學費均超過10萬元/年。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2018年1月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30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0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40元。這就決定了能夠享受高端私立學前教育資源的,主要是經濟實力較強的家庭。小劉的一位朋友去年就把孩子送入了朝陽區團結湖附近的一家國際幼兒園,每月學費高達1.4萬元,3年下來需要投入40多萬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近年來,北京市政府各部門集中發力,重點圍繞學前教育均衡普惠發展解決目前的矛盾和問題。2016年出臺的《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16-2017)》指出,在“擴增量”“保存量”、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的同時,創新政府與民辦機構合作模式,支持建設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採取PPP模式(即民間投資、自主經營,政府扶持、依法監管,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建設營運機制)和“購買學位”的方式,並針對片區生執行同級公辦園的收費標準。2017年10月,北京市教委公佈了《2018年度北京市教育部門預算重點投入方向與項目指南》,明確指出將“實行公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辦園條件標準、保教費收費標準、財政補助標準的統一”。

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臺有力助推了普惠性民辦園的發展。民辦園的收費日趨合理,“委託管理”等模式的引進,也切實提高了民辦園的師資力量。2018年1月海淀區發展改革委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該區44個民辦園中最低收費2000元以下的有12個,2000~3000元的8個。但由於這些民辦園沒有“國際”等噱頭,經費、人力所限也很少進行對外宣傳,致使鮮為人知,一些希望通過“精英教育”讓孩子實現階層提升的普通家庭也並不感興趣。一位家長直言,傳統的學前教育已然演變成了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進私立園就一定要選高端、雙語嗎?有的家長太功利也太著急,總是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實際上適合自己的、負擔得起的,可能更重要,攀比之風不可助長。”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認為,在幼兒教育不屬於義務教育範疇、缺少政府統一資源配置管理的今天,“公私之爭”體現的是一種社會焦慮和幼兒教育資源恐慌。如何調整心態、選準座標,是當下許多家長需要靜下心來做的“功課”。

增數量、提質量,護航全面二孩政策

隨著全面二孩時代的來臨,又一波嚴峻的考驗已經擺在了人們的面前。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全國每年預計新增300萬名兒童,按現在的學制,3年後會有900萬兒童走進幼兒園。未來,幼兒園供給總量不足的問題仍然較為嚴峻,但政府也加大了政策出臺與資金投入的力度。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推動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是黨和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的重要民生工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學前教育規律,完善學前教育體制機制,健全學前教育政策保障體系,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幼有所育的期盼。2018年1月,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第四場新聞發佈會上,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時說,2017年,北京市共有127所新建、改擴建幼兒園投入使用,新增2.8萬餘個學位。《2018年北京幼兒園行業研究報告》統計,2017年北京共有幼兒園1570所,較2015年增長了5.6%,增幅較大。增數量的同時,提升質量的步伐也在加快,2018年1月,北京市教委公佈了第十一批共計9所示範幼兒園擬認定名單,至此,北京市級示範幼兒園達到195所,而2009年北京市級示範園數量只有70所,短短9年間增長178%。

以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為主體、公辦民辦並舉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構建,有望助推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等一系列現實問題,為全面二孩時代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