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書中到底是「上善若」還是「上善治水」?

道一有三


《道德經》札記之四:被斷章取義的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恐怕是道德經中最受大家喜愛,名氣最響的一句話吧!眾多企業、個人視其為座右銘,我辦公桌正上方就掛一幅行雲流水的名家草書,以示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隨手Baidu一下,約12,300,000條之多,釋義大致相同,略舉一二:

1、上善若水: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2、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此處省略200字),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3、善,會意字,“善”具有深刻的倫理學、哲學和佛學內涵,是宗教、哲學、倫理學等範疇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此段共省略300字)。

4、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5、“故幾於道”譯為它的品質無比的接近於高尚境界。這裡的道是指一種境界,崇高的。

全都把善比作水的美德。大公無私,做好事不留名,整個一雷鋒精神。水真有造福萬物卻不爭的謙虛美德和善的品行嗎?那洪水猛獸、水火無情又何解釋。這裡的善真是善行之意嗎?還有,原本是《道經》,卻不提“道”,而去論“善”,雖然善是一種美德,那也應該放在《德經》去議,這不是跑題了嗎?!

如果說前面文言斷句還可商榷,這般解釋上善若水就不可理喻了,典型的望文生義,用現代漢語生搬硬套古文。《道德經》是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不是各章獨立的雜文集,且古文詞義寬泛多義、隱喻、簡略,我們只有結合上下文連貫地理解,才不至於片面誤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道德經》第八章,實則仍在論證道德經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即《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觀點,而不是講什麼“善”。

善:在這裡與善行、至善沒有毛線的關係,而是擅長、易於,上善指最擅長、特性;若:比喻,好似;利:也不是有利於、造福,而是利用,依照。

老子在這裡用水的特性作比喻,通俗形象地解釋什麼是形而上的道,為什麼“道可道非常道”。道好似水一樣,水在不同容器中,會自然呈現不同的形狀。所以說水是有形狀的,可誰都無法說水是什麼形狀。同樣,我們都能感覺到道的存在,可卻不能言說。道與水的這個特性極為相似,但還不是,真正的道還更玄乎,是沒法解釋的。

所以,上善若水讚美的並不是所謂水的善行,而是水的可塑性、靈活的適應能力。“上善若水”教導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企業,都要像水一般順應社會環境。

上善若水充分體現了老子的自然主義哲學思想。


王強的價值經營


我認為上善若水才對!若是好象之意!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而水用之不善又必須治水!物極必反!生而不殺必自殺!上帝不會用惡意害人!而害人的是自己!為什麼?因為人人都以己為最聰明之人!其不知天外有天!這與維度之說並不矛盾!人類社會數據量化都無法平等!什麼意思!一個百姓數據與地方政府不同萬個人為一個地方的話個人數據與萬人百分比的數據!不一樣!比如一個人有急需一萬元救治!萬人中有人捐十元有人捐百元!有人不捐!只終數據誰知!?看似都在數據量化而結局不同!分層次去看事物!才叫立體多維思維視角!現代文明中價格與價值失調!人類發展生產力!而最終被困於生產關係!分配原則上!一一一引航者!為世界導航!牟志法直言不諱!敬請世界多包容!


法度之家


“上善若水”,乃語出《老子》(或稱之《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在中國古書中,有多種說法,帛書甲本“上善治水”,乙本“上善如水”,王弼本“上善若水”,世傳本多用王本“上善若水”。高明在《老子帛書校注》中作了分析,認為“古文‘臺’與‘以’同字,‘治’與‘似’同音,故借‘治’字寫為‘似’,謂‘上善似水’”,則“似水、如水、若水”義同。也就是說,這幾種說法其實是一個意思,只是用字不同,沒有本質意義上的區別。

所謂“上善若水”,“上”即至極、最高、上面,“善”即吉祥、美好、善良,“若”即順從、選擇(佛教也表示“智慧”,例如“般若”一詞),“水”即無色無味且透明的液體,可引申為標準、靜止、滋養。故而,“上善”即至善至美,“若水”即以水為準,“上善若水”指的便是:天下最完美的善性就是水那樣的品性,滋養萬物而有自身的分寸。水是萬物的生命源泉,是一切存在的生機活力,是永無止境的恩澤奉獻。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家思想之精髓的一個集中體現。老子尚水,以水為最高智慧的象徵和代表,與他的“無為而治”思想關係相當密切。水的自然之性是最接近於道的:它無色無味且透明無形,可大可小、可方可圓,可液、可汽、可固,無處不在、無所不利、無物不有,往往能依勢而為、自失自得,於自然而無所違。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他告誡統治者,為政治國,不僅不能與民令行爭執,而且反而還要與民休養生息,使天下形成一個自治的大好局面。在本質上來說,“無為而治”的“無為”並非是一種“無所作為”,而是一種“有所作為”(即“有為”)——一種“無為而無不為”,一種“有為而不妄為”。



知識銀行


讀《道德經》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角度和每個人的觀點。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

老子為什麼稱上善如水?要把水形容為“道”。

在道德經的開篇當中,老子稱“道”為“無”。道是一種永恆的存在。(“無”是什麼,這裡不另解釋,可點關注看《請跟我來》)。

什麼東西才能夠永恆的存在?並且能夠穿越所有的空間和時間,而不改變其特性。只有一種特性存在——純粹性。

在我們的世界當中,幾乎看不到純粹性的東西。科學算一半——有限的純粹性原理。數學可以稱得上是純粹性的邏輯運算。物理和化學都算不上純粹性的學科。因為其都無法隨著時間的改變而保持不變。

在自然界當中,我們只看到兩種接近純粹的物質。一是水,二是鑽石。換句話說,這兩種接近純粹的物質幾乎都不會顯示任何的空間特性和時間色彩。純粹的水是無色的——相當於老子所說的“無”——不顯示任何特性。

為什麼老子又稱善若水呢?

實際上老子意思稱:人類自身的“善”都帶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這不是最高的善。人不能為了謀取善良,而去行善;也不能為了,達到善良而去行善。這都不是善良的本意 ,真正的善是沒有任何目的性和功利性。不會讓行善之人覺得是行善,也不會讓受善之人感到是受善。所以老子才說:“水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

善應該是一種本能,才具有純粹性。

人的靈魂,如果沒有沾上世俗的色彩,也同樣具有純粹性。所以我總認為靈魂能穿過空間而存在。


來去無意58911149


謝邀,推薦看帛書版或者竹簡本《德道經》,“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 ,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善良的人如同水(流)。水(流)有益於萬物而能逐漸平靜,處於眾人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與“道”最接近。它依靠大地而存在,心地深沉,給予萬物真心實意,自身端正而有條有理,行事善於發揮能動性,行動又善於抓住時機。如果它不能平靜的話,也就沒有什麼特出的優點了。本章的要點是“如水”。水與“道”都有利於萬物。水流趨下的特性是最接近於“道(水流通道)”的。它們的不同之處是:水是至柔的,卻是實在的、可見的;“道”是至虛的,除了“空間”、道路的概念外,其本質上又是不可見的(如天道、事物的發展、變化之道。人們只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理解、認識它)

綜上可以得知,是上善若水,而非上善治水


斯文的痞仔


當然是“上善若水”。《老子》中的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水具有最高尚的道德情操,水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水具有謙虛的品德,老子在他的書中號召人們以水為師,像水學習為人處事的品德,汲取正能量。


桅子花香


謝君邀答!🙏

問題有價值!值得考據思辯!點贊提問者!👍

水是生物存在孕育基本前提條件!古語天一生水!

但自然界有洪水氾濫成災之時!(傳說遠古人類世界幾乎曾毀滅於一次大洪水)😭僅僅家裡水管道或蓄水池子破裂帶來的麻煩損害就難以承受的!😓因此說上善若水,不夠全面恰當!

治水,既要順從水性而因勢利導,又要加以堵輔控制弊害,興符合道家順其自然而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