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分鏡頭手稿、設計理念分享

分鏡對於拍電影有很多好處,能讓我們清楚地看到鏡頭構圖是否好看,剪輯是否是生動,它還能提醒我們有沒有漏掉了什麼東西。一個導演,不知道自己想拍什麼鏡頭、一共要拍多少個鏡頭能表達好這個戲,那這片子最後也是混亂不堪的。

所以分鏡師們是如何製作分鏡的?《我不是藥神》分鏡師王浚賀老師為我們分享了全部的過程,以及部分手稿,分享給大家。

王浚賀,2010年因參與電影《李獻計歷險記》進入分鏡行業,後陸續參與《三體》《伊阿索密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鬼吹燈之龍嶺迷窟》《空天獵》《遇見你真好》等電影項目。

從事的具體工作是什麼?一般工作週期為多久?

王浚賀:我從事的是影視行業的分鏡工作,分鏡其實是介於拍攝之前和劇本創作之後的其中一個環節,我們的具體工作其實是將劇本的內容圖像化,將文學劇本與導演、攝影等各部門的設計方案結合,將其變成真實可見的畫面。

對於分鏡師來說,基本的工作流程是首先了解這個項目的基本概況,接下來就是和主創見面,大家溝通出一個創作的基本方向和週期。一般我的工作模式是,細讀劇本後,跟導演及其他相關主創成員有一個更加細緻深入的溝通,我們也會根據導演的創作思路去看更多符合或者類似該影片氣質的內容,然後跟攝影等其他部門溝通對導演創作思路的呈現方式。

我們通常會遇到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導演給出一個大概的創作意向和理念,由分鏡師提供更多具體的實現方式,我們做一個初步的分鏡呈現(包含機位圖和草圖分鏡等),再和導演、攝影指導進行進一步的溝通,由他們來提出修改意見以及把控設計方向的準確性;另一種是導演本身對影片的拍攝方式已經有了一個相對明確的構想,甚至攝影指導會提供機位圖和文字分鏡,我們根據這些內容再進行分鏡呈現,並且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尤其是重要場次的關鍵鏡頭設計是最需要下功夫的。

分鏡師的工作週期其實還是和項目體量大小相關的,比如動作和特效部分非常多的,或者是攝影機運動複雜的影視作品,分鏡的介入會比較早,甚至要參與概念設計,這種提前半年進組的情況都有。偏重情感、故事或者相對體量較小的影片,一般是拍攝前兩到三個月進組開始籌備。拍攝過程中如果對劇本有修改,場景、演員有變動或者導演在鏡頭語言上要求不斷創新的情況(當然也包括前期籌備時間不足的情況),就會要求分鏡師跟組繼續創作,這個也是根據項目而定的。

酒吧尋找劉思慧部分分鏡

《我不是藥神》分鏡頭手稿、設計理念分享

《我不是藥神》分鏡頭手稿、設計理念分享

《我不是藥神》分鏡頭手稿、設計理念分享

《我不是藥神》分鏡頭手稿、設計理念分享

下方為機位圖

《我不是藥神》分鏡頭手稿、設計理念分享

多少人配合完成?你們是如何內部分工,以及和其他上下游工種銜接?

王浚賀:這個還是看題材,一般都市、青春、現實等題材的影片一位分鏡師基本上就能夠將分鏡部分完成,《我不是藥神》《遇見你真好》都是這種類型,但是牽涉更多特效和動作的題材,尤其是科幻類型片,比如之前做過的《三體》《伊阿索密碼》這種科幻類型的影片,整個世界觀的設定會比較複雜,就需要更多分鏡師集思廣益共同協作完成,5、6個人都是有可能的。如果動作部分相對多一些的,比如《鬼吹燈》這種,一般是2-3個人的配置。分工方式有的是看劇本要分的場數和鏡頭量,大家進行合理分工,也有的是團隊合作類型,一個人做草圖,另一個人清稿,一般也可能有一個人做最終的彙總修改工作,具體的分工方式還是要看項目的需求和夥伴的類型,這也不是完全固定的。

因為我們的工作更像是一個各部門上下承接的工種,我們主要對接的有導演組、攝影組、動作組、特效組等,分鏡用繪畫形式將討論出的設計方案和拍攝方式等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有助於現場拍攝的高效進行。前期分鏡反映出的問題,也可以及時進行調整,這樣也可以避免拍攝階段不必要的返工。有的導演也會直接拿著分鏡腳本跟演員就表演方面進行一些溝通,走位、動勢用畫面直接來呈現,在演員的表演上也是有助益的。

分鏡的呈現其實是將拍攝工作量化的一個過程,尤其是特效的部分,從分鏡中,製片方也可以有一個大概的成本和時間預估,有助於製片部門更好的做規劃,同時從分鏡中也可以基本看出特效的體量和預期的拍攝難度,通過分鏡的前期預演,特效部門也可以提前做一些準備,所以總的來說,分鏡在影視的創作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我不是藥神》分鏡頭手稿、設計理念分享

正式工作之前,會做哪些工作?

王浚賀:精讀劇本是肯定的,也要根據導演的構想和需求大量看相似類型的影片,這樣在分鏡設計的時候也更有想法。精讀完整個劇本我一般也會將整個劇本的內容在腦海中過一遍,將重要情節的調度在腦海中有一個預演,當然這時候基本的鏡頭量我們也會有一個預估,再和導演、攝影指導甚至製片部門規劃好下一步工作。在進行分鏡繪製前也會和美術、造型部門溝通,如果能提前拿到場景和人物的造型設計對我們的分鏡繪製是有很大幫助的。

可否就某一場戲,講講分鏡頭是如何繪製的?

王浚賀:以《我不是藥神》中曹斌追彭浩,彭浩為程勇而死那場來說,首先是和導演溝通,他希望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呈現,對整體的氣氛有什麼要求。這一場當時提出的核心是前半段表現整個追車過程的緊張和人物情緒的變化,後段彭浩的死用較為慘烈的方式來呈現。

《我不是藥神》分鏡頭手稿、設計理念分享

《我不是藥神》分鏡頭手稿、設計理念分享

《我不是藥神》分鏡頭手稿、設計理念分享

基於這些基本構想,我和副導演及攝影指導開始進行鏡頭的設計,我們在這一段中使用了多視角、多視點的鏡頭切換方式,是為了鋪墊追車過程中緊張的情緒。基於人物性格設計,彭浩是個簡單直接的人,所以我們設計了他對曹斌挑釁、從倒車鏡中看到警車追擊以及決絕的面部特寫等,這些都是為人物性格服務的。

曹斌這一段的心理是很複雜的,包括他後面的面部特寫,以及最後不忍的表情,都是提前有設計的。最後大家都以為彭浩逃出昇天的時候,突然一個大貨車從側面撞過來,這種猝不及防的劇情安排也讓彭浩的死有了更大的震撼力,每一個人物的動作和行為都是需要符合人物性格的,最大程度為劇情服務。

下方為頂視圖

《我不是藥神》分鏡頭手稿、設計理念分享

一般覺得自己在故事板創作中最大的阻力是什麼?有什麼解決方法?

王浚賀:最大阻力就是靈感的枯竭,因為古往今來,優秀的影片比比皆是,鏡頭的設計大多都已經出現過了,要想出全新的拍攝方法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時候也會面臨設計了幾版方案,但是總覺得情感表達不到位的情況,思維打結對我來說的最痛苦的。

解決辦法首先還是去尋找各種素材,以往的影片作參考,多看才能有存貨多思考。我有的時候也會出去走走,找業內的朋友聊一聊,互相學習一下,有的時候靈感突然就來了。

工作中有無提升技術的訓練方法?

王浚賀:從創意上來說就是要多積累、多拉片,包括漫畫、動畫都要大量的看。漫畫中很多呈現方式會給分鏡繪製帶來啟示,我最喜歡的漫畫家是金敏和大友克洋,將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結合的很好,不突兀,我個人也比較喜歡他們這種情節的設定。

基礎技術層面來說就要多練習,人物造型能力是積累而來的,多動手去畫,分鏡繪畫是個硬功夫,沒有大量的練習和磨礪是很難畫出想要的效果的,當形成個人的風格化的時候很多東西就會更得心應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