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主力大汇合,胜利会师桐柏山

三军主力大汇合,胜利会师桐柏山

桐柏英雄广场

——桐柏三军会师

三军主力大汇合,胜利会师桐柏山

位于豫鄂交界处的巍峨桐柏山,素有"宛东咽喉"、"信西屏障"之称。

在疾风骤雨般的革命岁月里,在洒满鲜血的红色故土上,革命先辈们为了砸碎封建枷锁,斩断日寇铁蹄,横扫蒋家王朝,而前赴后继,出生入死,可歌可泣。

特别是1945年10月24日,三支部队六万雄师,胜利会师于桐柏山区,牵制了国民党30多万军队,为之后的上党战役、河北邯郸战役和华东七战七捷的胜利,甚至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巧捉敌军,妙传情报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打着“和谈”的幌子,一方面,下令八路军、新四军就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日伪军"擅自行动";另一方面,则迅速调集其抗战时退缩到西南大后方的部队,向全国各地部署兵力,妄图恢复其在全国的反动统治。

在此形势下,虎踞中原解放区的新四军五师,正好扼住了国民党重兵出川北上的咽喉。蒋介石忧心如焚:中共踞此,可北扰黄淮,南窥两湖,西控荆襄,并可切断平汉路之大动脉,这对他发动内战显然极为不利。

为此,他调集20多个师、3个游击纵队,从四面八方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命令国民党军迅速歼灭鄂豫边的李先念部。

1945年9月,豫鄂边区党委书记郑位三和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第五师,由大悟山向四望山转移。进入四望山后,为了同桐柏山等老根据地连成一片,第五师决定进行自卫反击战,发起桐柏战役。

为了夺取桐柏战役的首战胜利,五师师部命令桐柏县武装总队,活捉国民党军官,尽快了解其在桐柏的情况。

武装总队长牛德胜接到任务后,悄悄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化装成国民党军官,身穿正规军装,骑着高头大马,大模大样地向桐柏县城方向前行进。

牛德胜一行来到桐柏城东申铺附近,恰好碰上正在路边饭店内要吃要喝的国民党鄂豫挺进军的支队长程保芬等5人。

看着 “国民党军官”大摇大摆走过来,程保芬慌忙走到牛德胜跟前,立正后赶紧行了个军礼。

牛德胜见状,不慌不忙地下了马,上前对程保芬的脸“咣”地闪了一记耳光。吓呆了的程保芬大叫着请长官手下留情,并赶紧命令手下人给牛德胜递上好烟。这时,牛德胜给旁边的战士们使了个眼色。程保芬五人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已被捉拿回到桐柏县武装总队。

在牛德胜对程宝芬审问的同时,新四军五师师部又指示信随桐县独立团长吴厚明等,化装成进城赶集买棉花的农民,混入桐柏县城内,两天内摸清楚了国民党在城内兵力部署的情况。

可惜情况不妙,当吴厚明等人准备返回时,国民党突然封锁桐柏县城。急于将情报传告给五师师部的吴厚明等人,赶紧写了一张买棉花的清单,上面标着“皮棉多少袋”、“籽棉多少斤”、“纺线机多少台”,并几经周折,托熟人将清单送到城外的五师师部。

接到清单后,师部的人马上明白了县城内国民党的兵力和部署情况——“皮棉”代表正规军,“籽棉”代表地方部队,“纺线机”代表电话电台。

吴厚明妙传情报,使得新四军五师野战纵队对敌情了如指掌,于10月20日,在桐柏县城东、南、北3个城门各派一个团的兵力,近午时分发起总攻。激战几个小时后,下午5时攻克桐柏县城,歼灭国民党鄂豫挺进军第七游击纵队500余人。

桐柏县城解放后,五师司令部在李先念的率领下,由随县草店移至桐柏县城南的叶家大庄。

10月21日,野战纵队十三旅,又一举解放了固县、平氏两个重镇。同日,第十四旅攻克随县北部的新城,歼灭国民党500余人,缴获军械弹药库1座。

桐柏战役的失败给国民党军以迎头痛击,对平汉路西鄂豫边界地区的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以极大鼓舞。

三军主力大汇合,胜利会师桐柏山

桐柏叶家大院的塾书院

三军会师,旗开得胜

为了贯彻"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加强中原地区的武装力量,大量牵制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决定:急令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昼夜兼程,由广东迅速奔向长江以北,同时命令王树声率领的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火速南下,向桐柏县城靠近,和新四军五师会合。

10月初,河南军区在王树声的率领下,沿临汝、宝丰、泌阳等地,多次击溃地方土顽的骚扰后,向桐柏逼近。10月下旬来到桐柏时,李先念率领五师刚攻克县城,周围的城墙碉堡仍是烽烟四起,可谓“战已停,火犹在”。

与此同时,359旅南下支队到达桐柏。当时的桐柏县城非常小,根本驻扎不了三支部队六万雄师,因而河南军区部队、359旅南下支队到桐柏以后,分别驻扎在县城旁的集镇上。

1945年10月24日,三军会师庆祝大会在桐柏县中大操场上隆重举行,气氛非常热烈。李先念、王树声、王首道分别代表三支主力部队讲话,鼓励全体官兵要团结战斗,争取和平,反对内战。

三军会师后,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在叶家大庄宣告成立。郑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为中原局常委,郑位三代理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李先念任军区司令员。

中原局第一次全体会议后,三支主力部队整编为两个纵队和三个独立旅。河南军区部队和水东八团合编为第一纵队;359旅和五师合编为第二纵队;野战纵队直属中原军区领导。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下辖桐柏(1946年2月改为河南)、江汉、鄂东3个区党委、军区和行署。

三军桐柏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原地区军事力量的加强,控制了以桐柏山区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取得了桐柏战役第一阶段的辉煌胜利。

三军主力大汇合,胜利会师桐柏山

中原解放区桐柏行政公署、人民解放军桐柏军区联合布告

占领新野,解放湖阳

三军会师后,深感不安的国民党不断增加兵力,从新野、唐河加大对桐柏地区的进攻。11月2日,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文建武,率领十四旅两个团2000余人,从唐河县龙潭和郭滩渡过唐河,分两路奔袭新野。

下午5时,两路部队同时达到新野县城,在新野鸿泰厂至陕西会馆一带打响第一枪。半个小时的激战后,敌人保安团被击退,解放军攻入县城南关。闻讯的新野县保安团团长宋宗海和国民党县长晁庆昌,随邓县民团从城西门逃跑。一时间,城内群敌无首,纷纷仓皇逃窜。解放军乘胜追击,当夜占领新野县城。

新野首次解放后,成立新野县爱国民主政府,蔡承祖任县长。11月3日,蔡县长在县城仓库大院内召开近千人的群众大会,打开县府粮仓,赈济贫民百姓,深得群众拥护。

解放军为了不打扰百姓,晚上均夜宿街头;拴马时,为避免马啃树皮,用军毯把树干包裹起来;吃饭时,买群众一头猪给200斤小麦,买一只鸡给10斤小麦,买5斤油条给银元1块。

新野解放后,王树声率领解放军途径唐河时,“顺路”解放了唐河县城,并于11月5日解放了南部的湖阳镇,在此建立中共河南唐河县工委和县爱国民主政府。 

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中原我军相继解放了南阳境内的桐柏、唐河和新野三县。至此,“桐柏战役”胜利结束。

企图夺回失地的国民党军队,又调集兵力,从1945年11月中旬到1946年初,在桐柏、枣阳地区屡屡向我解放区进犯。中原军区部队取得湖阳战斗和祁仪战斗的胜利,并将主力部队向平汉铁路以东转移,使得国民党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被打乱,只好于1946年1月10日,和共产党签订《停战协议》。

1946年3月,为加强对平汉路西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决定重新组建中共豫南地委、专署和军分区,西返桐柏山区后坚持斗争,直到中原突围。

三军会师桐柏、中原坚守乃至中原我军突围的历史性胜利,战略上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阴谋,有力地支援了华北、华东、东北以及全国各个解放区的战斗,打响了解放战争胜利第一枪,为争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军主力大汇合,胜利会师桐柏山

叶家大院《丰碑》群雕

硝烟在历史的天空中散去,战火在岁月的长河中泯灭,只有那桐柏山上一处处革命遗址,静静地坚守着岁月的沧桑,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碧血丹心铸青史,浩然正气慰山魂。

勇猛顽强的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的红色文化基因,早已深深地植根于英雄的桐柏大地,也植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我心中。(郭旋)

三军主力大汇合,胜利会师桐柏山

桐柏英雄纪念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