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過春分?劉長卿放風箏,元稹「看電影」,陸游曬太陽

古人如何過春分?劉長卿放風箏,元稹“看電影”,陸游曬太陽

春分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每年公曆大約在3月21日前後,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卻是秋分。下面我就以幾首古詩為例,跟大家聊一聊古人是如何過春分的?

劉長卿放風箏

唐·劉長卿《春分》:

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

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

古人如何過春分?劉長卿放風箏,元稹“看電影”,陸游曬太陽

春分這天晝夜長短相同,“日月陽陰兩均天”很好地概括了春分的這一特點。“玄鳥”即燕子,燕子北飛,桃花盛開,都是春分最具代表性的時令特徵。古人在春分這一天,還有一些很好玩的娛樂活動。“豎雞子”就是豎雞蛋,由於春分這天南北半球晝夜均等,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所以雞蛋容易立起來。

還有一項熱門的戶外活動,就是放風箏,風箏在古代還有一個文雅的名字叫“紙鳶”。春分過後氣溫回暖,春風和煦,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這項活動頗受小孩、婦女的歡迎,比較適合以家庭為單位的“戶外親子游”,所以這首詩也是比較有名的一首“放風箏”題材的唐詩。

古人如何過春分?劉長卿放風箏,元稹“看電影”,陸游曬太陽

元稹“看電影”

唐·元稹《詠廿四氣詩·春分二月中》: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很多朋友可能都覺得我打錯字了,唐朝的時候哪來的什麼電影呢?其實您沒看錯,元稹原詩寫的就是“看電影”,不過元稹看的“電影”並非今天我們在電影院看的“電影”。春分這天恰逢天氣不佳,一時間陰雲密佈,電閃雷鳴,下起了一場春雨。因此元稹看到的“電影”,其實就是“閃電的影子”。

古人如何過春分?劉長卿放風箏,元稹“看電影”,陸游曬太陽

陸游曬太陽

南宋·陸游《春寒連日不出》:

海棠花入燕泥乾,梅子枝頭已帶酸。

老去嬾尋年少夢,春分不減社前寒。

著書敢望垂千載,嗜酒猶須隱一官。

正是閒時無客過,小庭斜日倚闌干。

陸游在春分這天,既沒出門放風箏,也沒看電影,只因為天氣微寒,便宅在家裡,一連好幾天都想不出門。從“老去嬾尋年少夢”來看,該詩大約是陸游晚年在家鄉越州山陰(今紹興)所作。江南地區相對來說還算回暖比較早的,下午日頭偏西,溫度適中,適宜在庭院裡曬太陽。陸游閒來無事,喝杯酒,吟首詩,如果再來一個“葛優躺”就完美了,您說呢?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關注一下又不會懷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