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汪精卫这个人?

胶卷演绎


汪精卫早年是一位反清志士,后来却甘愿投靠了日本侵略者,组建伪政府,成为日本鬼子的走狗和帮凶,必将被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也许汪精卫作出投靠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时,他的良知尚未泯灭,心中还有一些负罪感。因此他为了能够光明正大地投降,想了种种辩解之词,实际上是自欺欺人。比如他认为日本最终会取得胜利,所以他要为中国保留资本。比如他还对蒋介石说:“君为其易,我任其难”,意思是咱们两面下注,你指挥抗战,这是比较容易的事,我投降日本,这是艰难的事情。

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汪精卫为了使自己能安心做日本人的走狗而想出来的,本不值一驳。但是却有一些单纯的人相信了他的这些说法,因此产生了“汪精卫到底是真投日还是假投日”的疑问。

实际上投敌就是投敌,这是怎么也洗不白的,不存在真投日或假投日的区别。除非汪精卫是为了行反间计,专门破坏日本军事计划,盗取侵略者的军事情报,甚至寻机刺杀日本人的高级将领或官员,那样我承认他是假投日。但是历史上的汪精卫没有做这些事情,所以汪精卫是真真正正地投日了,无可辩驳。

而且汪精卫在国民党内位高权重,他突然投降了日本侵略者,这件事本身就造成了中国抗日事业的极大损失,打击了很多中国人的信心,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不论汪精卫一开始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投敌之后都为日本人侵略中国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汉奸。


不过汪精卫和他手下的大小汉奸们毕竟是中国人,如果日本战败他们是没有退路的,不像日本人还可能逃回日本。这些汉奸必然想到了如果日本失败自己将受到惩罚,他们可能两面下注,暗中同抗日势力联系,在客观上做过有助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的这些行为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将来考虑,而且跟他们的罪行比起来这些行为是不值一提的。

假如汪精卫这个大汉奸都能洗白,那些在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们岂不是死得太冤枉了?!

对于汪精卫,我觉得唯一遗憾的是他死得太早,没有能够接受中国人民的审判。



梦露居士


只要有正常的是非观念,起码的判断能力,就得出最正确的结论:汪精卫就是汉奸,大汉奸。

1932年1月28日,在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政务院总理的当天,日本侵略者进攻闸北,在上海挑起事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认为中国不仅军事、经济、物质上着着落后,「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不计一切后果的全力与日本人言和,斥责冯玉祥等主张抵抗的将领「狂妄无知」。这固然是因为怯懦,也有着在国民党权力争夺中落败后的另谋出路的打算。

1935年,汪精卫先后批准了秦德纯与土肥原贤二签订的《秦土协定》,何应钦与梅津美治郎签订的《何梅协定》,把华北的主权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使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汪精卫不敢公开宣扬投降论调,私下却认为抗战必败,抗战是「跳火坑」「死了不值得」。

1938年,日本内阁两次发表「近卫声明」,公开引诱国民政府及其高官投降,导致国民党统治集团上层发生严重分裂。汪精卫是当时最为知名的文化人,却彻底丧失理智,公开发表投靠日本侵略者的「艳电」。汪精卫投敌时,鼓动如簧之舌,宣称自己投降日本第一是为了善邻友好,第二是为了共同防共,第三是为了经济提携。难道刚刚在南京屠杀了几十万人的野兽居然会是善邻?难道侵略者是来搞慈善,办实业?

汪精卫考秀才时是广州府第一名,还考上官费留学生,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口才文笔确实厉害。他风度翩翩,被称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爱情佳话也被人津津乐道。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在国民党内资格、声望、地位、人脉、才华都超过胡汉民、廖仲凯的人中龙凤。

汪精卫年轻时是一个勇敢的革命志士,曾经因为企图谋刺摄政王而被判处终身监禁,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的激昂诗句。但在狱中受到肃亲王的感化,一生多次表达出对肃亲王的感激之情,出狱后更珍惜生命,不想坐牢。也写过:「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寒烟」的诗句。

唯其如此,他后来的弃国投敌尤其让人愤慨,他的投降比一个师的投降分量都要重。他是年轻人文化、精神和行动上的楷模,如今却全面拥抱日本军国与文化,不啻于给抱国志士们的信念天雷一击。所以别人是汉奸,他是大汉奸。

至于问为什么有如此转变?在党争中落败于身后有江浙财阀支持的蒋介石,又权欲心盛,以事敌之姿行夺权之私,最后走上这一步不足为奇。


柳如婳


汪精卫是一个权利欲压过大义的人,八个字足以总结他的一生——德不配位,遗臭万年。

如果你梳理汪精卫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这个人除了长了一张俊俏的脸之外,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

汪精卫年轻时,的确有着高涨的革命热情,以至于敢去刺杀摄政王载沣。但也是因为他的优点(长得太帅),被一个抓奸夫的黄包车夫误以为是奸夫,在大街上一通好打,刺杀计划流产。

汪精卫被抓后,他还有着勇敢的牺牲精神,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诗句。虽然最后清廷没有杀他,但足以证明汪精卫年轻时候的勇气。

但是人是会变的。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成为了临时大总统,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嫡系一跃成为民国的核心幕僚。纵观同盟会——国民党的历史,可以看到,有本事,有地位的人,不会唯孙中山马首是瞻。无论是黄兴还是宋教仁,都曾经与孙中山多有龃龉。但有一类人,从始至终的当孙中山嗯铁杆,比如胡汉民,也比如汪精卫。

他们做事情远不如黄兴、宋教仁,但好在对孙中山忠诚,所以一直没有被踢出核心圈子。

孙中山死后,论资排辈,黄、宋等实力派都死了,国民党内居然是汪精卫资历最老,蒋介石的资历要远逊于汪精卫。这让汪精卫飘飘然的以为自己能够理所当然的掌管国民党。

可是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蒋介石的政治水平远在他之上,一凡争斗,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完败于蒋介石南京政府,汪精卫只得灰溜溜的去南京当一个下属。

可是汪精卫是不甘心的。

于是在日本人来的时候,他的机会来了。日本人向他投来了橄榄枝,汪精卫终于有机会再一次当上“民国”的领袖。汪精卫作为国民党名义上的二号人物,他的投敌,对抗战的损失极为巨大,沉重的打击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抗战信心,所谓的“曲线救国”理论更是狗屁不通。为虎作伥,开门揖盗,为了一己私利背叛国家,仅凭这一点,汪精卫就将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小约翰


评价汪精卫(名为兆铭,字精卫后都称其精卫)先说说三国吕布(吕奉先)。

三英战吕布时,猛张飞打其不过,气得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气得吕布火冒三丈,差点把张飞斩于马下。

虽说历史并无记载,但在罗贯中笔下已然成了历史事实。吕布原拜丁原为义父,后改投董卓拜其为父,后皆反叛,所以为丁、董、吕三姓,按命相学来说,此人身生反骨,命中注定做事不忠、不孝、不义。

汪精卫,相貌堂堂,才华出众,文武兼备。早期与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后又主张孙让位,扶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重又与孙中山组建国民党,却对共产党的加入横加干涉。

当蒋介石掌权后,他就任要职,在国民党内部位高权重,没过多久却又联合冯玉祥等反蒋讨蒋,后干脆在广洲另起炉灶与蒋分庭抗争。

蒋介石上海清党,残杀共产党员,他也步其后在武汉大肆扑杀。

西安事变后,他在上窜下跳,想登上蒋的位置。国共联合抗战,号召举全国之力量,他又与蒋联合。

1938年,从越南逃到日本的汪精卫突又发表声明,脱离民国政府,与日本共同组建南京伪政府,这回摇身一变成了真正的不伦不类的主席,背负着千古骂名走问了曲线救国的道路。1944年,一个中国人客死日本,埋骨他乡。

汪精卫一生行事谨慎,观点常与人不同,见解独到,又善于行武。刺杀清摄政王的义举使其在政治生涯名声大振,但其性格总是变化无常,坚定的信仰会随着客观而改变,主观上也喜观投机。并失去民族信心,可能出国留学的原因,有些崇洋昧外的思想,不然不会以中国最大的汉奸领导南京伪政府。

如果公正的去评讲此人,那就一句话,此人才高八斗,义薄云天,一生志向远大,却天生脑后长了个反骨,做事反复无常,不受人拥戴,老百姓讲话,跟这种人办事不靠谱,一生只能为将,却终生元帅缘。靠山山倒,靠水水涸。

引用国民政府对其最高评价,灾星,事太多!!!


骁勇34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病死,死前曾留下《最后之心情》一文。从此文的内容来看,似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汪的心境相符,小编在此对汪的《最后之心情》作一剖析,以揭示其临死前内心深处的一些本质的东西。

一、《最后之心情》的由来

在剖析汪的《最后之心情》以前,有必要交待一下此文的由来。此文的开首有这样一段说明:

“兆铭来日疗医,已逾八月。连日发热甚剧,六二之龄,或有不测。念铭一生随国父奔走革命,不遑宁处。晚年目睹巨变,自谞操危虑深。今闰事演变不可知;东亚从势亦难逆睹。口授此文,并由冰如(陈璧君宇)誉正,于国事适当时间,或至铭殁后二十年发表。”

该文形成的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即公历1944年10月。当时,该文并未公布,也未引起外界的注意。汪在其《最后之心情》一文中历述他对抗战的态度——自信是为了拯救国家;所以离渝的原因则是想保全蒋氏(蒋介石)组府的苦衷;对甘心附敌者的观感——称曰:“鹰犬”;汪政权最后之立场——应不背“党必统一,国不可分”之原则;生前的遗恨为未能目睹东北四省之收复”。那真的如此吗?

二《最后之心情》内容剖析

汪在《最后之心情》一文中,以大量的笔墨,竭力为自己的投日卖国活动辩解。还伺机诽谤苏联和中共,至死不忘反苏防共。

在谈到抗战初期的形势时,他说:

远东成日本独霸之局,各国袖手,以陈旧飞机助我者唯一苏俄。推求其故,尤非欲我苦撑糜烂到底,外以解其东方日本之威胁,阴以弱我国本。为苏计,讵能供人牺牲至此,而不自图保存,保全之道,舍忍痛言和莫若。

汪的这一番话毫无根据,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我们知道,抗战初期,苏联是积极援助中国抗战的惟一世界大国。汪精卫对苏联援华的诬蔑,完全是别有用心,即企图通过分裂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达到诱使渝方与他一起“忍痛言和”、投日卖国的罪恶目的。汪还不指名地含沙射影地攻击中共,说什么“其他利用抗战之局而坐大观成败者,亦必于蒋言和之后,造为谣诼,以促使国府之解组混乱,国将不国”。

乞求国人的同情和宽恕是汪的《最后之心情》又一重要内容。

汪在该文中,以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反复向淪方和国人诉说他的不易和苦衷。他表白说:

“兆铭行险侥幸,或不为—时一地之国人所谅,然当时之念国际演变,已至千钧一发局面,此时不自谋,将来必有更艰险更不忍见内外夹攻之局势发生,驯至虽欲自为之谋而不可得,兆铭既负国事责任,不在妄冀其不可能而轻弃其或有可能之途径。”

他又故出“豪言壮语”,声称铭自民国二十一年就任行政院长,十余年来,固未尝不以跳火坑自矢……个人生死,早已置度外。他还向渝方半诉苦半表功说今于此亦可为渝方同志稍述一二,俾互知其甘苦者:一为恢复党之组织与国父遗教。

然而,就连他自己也取认“自毁其人格”,“自谋之不当”;那么,他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国人同情、宽恕于他呢?

三、《最后之心情》说明了什么?

其一,《最后之心情》一文形成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日本节节败退之际;汪在文中也预料到“东亚战争,日本必败”的结局,所以炮制此文。这说明他巳认识到日本必败、伪府必垮的命运,不情愿带着汉奸的罪名走人坟墓,害怕死后留下千古骂名,于是就利用此文以蒙蔽国人,骗取同情,达到使国人宽恕其罪的目的。但是历史是无情的,汪的人生道路是他自己选择的,汉奸的罪名也理所当然由他自己承担。

其二,从《最后之心情》的内容来看,汪顽固坚持对日和平路线,竭力为己投日卖国辩解,至死不忘反苏防共,这说明他死到临头,仍不思悔改,不作深刻反省。常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汪的《最后之心情》一点也不善,这怎能贏得国人对他的同情和宽恕呢?

其三,汪的《最后之心情》及汪的个人命运,说明了一个道理:凡是违背历史潮流和广大人民利益,倒行逆施而又不思悔改的人,不管他过去有过多少光荣的历史,也不管他怎样善于狡辩、抵赖、欺骗,终不能得到人民的原谅,也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野谈历史


现在审视汪精卫这个人,我的心情仍然有些复杂。不可否认,汪精卫顶着“汉奸”的头衔已经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不管搬出来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辩解,这是都不容置疑的铁的事实。“汉奸”是汪精卫最重要的标签,但并不是他的全部。

提起汪精卫这个名字,很多人还会想到流传甚广的两句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是当年一腔热血的革命青年汪精卫行刺满清摄政王,失手被捕后在狱中写下的诗句。由此可见,汪精卫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软骨头”。大家都知道,汪精卫长相俊美,颇有才华,并凭此从满清的大狱中全身而退,堪称奇迹。

汪精卫一直颇受袁世凯赏识,并帮助袁世凯得到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后来又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并获得记录孙中山临终遗言的资格。这时的汪精卫,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在党内位高权重,成为孙中山的接班人似乎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料世事无常,蒋介石利用黄埔军校的根基,巩固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挟北伐之威迅速崛起。几经周折,汪精卫终于还是在与蒋介石的明争暗斗中败下阵来。但是汪精卫毕竟是有政治野心的人,加上其妻陈璧君的推波助澜,不甘心屈居蒋介石之下的汪精卫终于迈出了他人生最关键的一步,扯起“曲线救国”的大旗在汉奸的绝路上一去不回头。

关于汪精卫为什么会从一个热血革命青年最终沦为汉奸,史学家们众说纷纭,不外乎说汪精卫天性的“懦弱”;政治斗争的失意等等原因。其实,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汪精卫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出“艳电”通敌卖国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他此生的结局,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

作为汉奸的汪精卫早已盖棺定论了,但是汪精卫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人生走点弯路并不可怕,但是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一定要慎重抉择。否则,不管你一路走来的风景有多么迷人,一步走错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惊龙轩


这篇是个人以前的回答。

汪精卫尽管曾是个热血青年,刺杀载沣不遂拋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尽管他有万种原因去投日,但汉奸这兩字当之无愧。

汪精卫在国民政府拉扯于和蒋介石的权力斗爭中,他个人认为自己是孙中山先生精心哉培的接班人,但政治斗爭中一直被蒋介石压制,心里很不是滋味。加上一个心态扭曲变形的妻子陈碧君,每每抱怨汪不能当上老大,自己还经常要和宋美龄比较,认为自己才应该是第一夫人,汪本身性格优悠寡断,陈碧君对其影响非常重大。而汪和陈还有一些自己的心腹,对抗日战爭中囯胜出极不看好,认为日本早晚吞并中国,不如早日投降,而日本人除了军事上侵略,政冶上也需要奴化中国,碰到汪精卫一个这么重要的人物当然会想尽办法策反,最后汪精卫投敌了。

但在日本人手下当汉奸头目日子会好过吗?每天担驚受怕被暗杀,凡事看日本人意思去办,捕杀反日势力,用自己名义签订一系列卖国条约。汪在日本投降前在日本去世,而死因现在还是一个谜,有传说他屍体从日本运回国內时棺木里是空的,死了下葬还要与孙中山先生为鄰,最后结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

顺带一提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杜月笙,从小瘪三到成了上海皇帝,一个贩卖鸦片,经营赌场起家坏事做尽的人,为什么评价还是比较正面?是因为杜公在民族大义上一点不模糊,抗战时送糧食,防毒面具,砸沉自己船公司的船希望堵塞长江囗的航道,不受日本人拉栊远走香港,亲自劝说黄金荣装疯不要接受日本人的任何官职,在香港期间利用自己內势力暗杀汉奸。

我最后只想说一句,一个人干什么坏事尽管有千万种理由,真没饭吃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并不能鼓吹,但是民族大义是一个不能侵越的底线,杜公面对这底线却是一点䣠不含糊。现在活在太平年代的群众要紧记,现在的和平是用无数先人性命换取回来的。我个人奉劝大家,勿亡国恥,更不要拿着钞票去当经济汉奸。


过路闲人路过


谢邀,对于汪,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不论对错,就试着浅说一番,也算抛砖引玉。

首先,我们定性,汪精卫其人,用一个词概括,自然是汉奸,这个词,无论如何都洗刷不掉。

其次,我们再来说些其它沉重的东西————————————————————————————

昔日汪身为革命党人,行刺杀之事,留下绝笔“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陈璧君有感于汪的忠义,甘愿陪他赴死。脱身后,汪陈结为夫妇,陈璧君相貌并不好看,甚至有些丑陋,但直到汪在日伪政府青云直上至际,也没有抛弃过她。

很多人不知道,汪在那命悬一线之际写了很多诗句,有一首是这样的:

留得心魂在,残驱化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你说,这样的人,怎么会背叛他曾坚信不疑的中华民族,有怎么会背叛他流血流泪的岁月呢,我不相信,也许你也很难相信。

我觉得,与其说汪自甘堕落,不如说他走错了路子,与其说走错了路,何妨说他,是想要多走一条路出来呢。

1937.7.7,残阳如血。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接连的大战让这个穷困的民族几乎流干了血泪,这片大地在遭受从未有过的屈辱。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他们身上背负的屈辱更加深重。

汪精卫。

这个曾写下“青鳞光不灭,夜夜照燕台”的男人,背负国人千万骂声,背负千古骂名,倒向日本,汪伪政权成立,日占区抽调军队南下北上,大多数日占区的管理由伪证权接手。

我总是在想,中国呀,自古以来,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人站出来,抗争,血肉,寻求出路,绞尽脑汁……每个方法都一试……万一呢……?

在高呼哪怕民族灭亡也不做亡国奴的人们……我敬佩你们,我也敬仰如此这人,但是……我有些颤抖,万一这个根,真的灭了呢?你我,担的起责任吗……

我想,如果身在那个时候,我一介书生无德无能,甘愿持枪上前线,哪怕倒在那里也无怨无悔。身为读者的你,也许可以笑话我,但我真诚的告诉你,我此时此刻就是这样想的。

但我还想着——有那个人,他是第二天路,万一我的倒下毫无意义,至少他还是一条出路,哪怕那确实污浊肮脏令人唾弃。

1941年12月8日,美国参战。

敏锐的政治家都察觉到了天平的倾斜,同日,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我不知道那个狗汉奸是不是在那天感觉松了口气,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自己昔日的抉择,我不知道他是否看着他写的那句“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而苦笑或滑稽。

1944年11月10日下午四时,汪精卫病死于日本名古屋。

他终究没有看到日本败亡的那天,也没有看到南京光复的那天。

PS:

我不想洗白他,我也不想挨骂。

有时候写点东西,写的自己都有些发怔。


走路的萝卜


题主问怎么看待汪精卫这个人?关于汪精卫是什么人应该是一个毫无争议的问题——他就是汉奸,那么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探讨的价值呢?我想唯一的价值可能在于探究他的人生经历是如何使他一步步踏上汉奸之路的吧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千古罪人汉奸国贼在个人私德上却几乎是毫无瑕疵的“圣人”模样——原名汪兆铭的汪精卫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中过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也是位读书人。但汪父平生殊不得意,生活清苦,汪母也常为衣食所困,难展笑颜。这段艰难的同年岁月,在汪精卫的回忆里,是晦暗的:“我的母亲提起来,真伤心。我觉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忧劳”两个字里。家计的艰难,以及在家族内所受的闲气,如今还一幕一幕的时时涌现在我的眼前。”雪上加霜的是到汪精卫十二三岁时父母相继亡故,只好仰仗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照顾。

1902年3月自幼饱读诗书的汪精卫以弱冠之年高中广州府试第一名秀才。第二年汪精卫官费留学日本,就读于法政大学。如果他的人生轨迹照此发展下去应该就是一段穷屌丝的励志故事,然而历史不存在假设——在日本汪精卫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清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成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笔并取中国古代典故“精卫填海”之意取笔名精卫。在他投身反清革命活动时结识了南洋富商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他俊秀的外表和满腹的才华很快捕获了这位富商千金的芳心。而面对陈璧君宛如热带阳光般热烈的追求,抱定革命不成功就不结婚的汪精卫却迟迟不肯答应。

他这么做其实是有道理的:无数革命志士倒在了清政府的枪口下——他不希望自己和陈璧君成为林觉民和陈意映,既然抱定了革命救国的理念就只能先将个人感情搁置一旁:1910年2月汪精卫入京行刺溥仪之父摄政王载沣,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陈璧君闻讯也赶来参加。面对这位“红粉知己”,汪精卫自然不肯答应。有人就在一边说起了风凉话:壁君有英国国籍,就是被抓到了,清廷也会把她放回来。激得陈璧君当即掏出护照,当着那个人的面撕得粉碎。刺杀行动失败后汪精卫在狱中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如果这时的他被清政府处决,那么后世史书上对他记载必定是继谭嗣同、林觉民等人之后有一位仁人志士——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然而汪精卫有一个巨大的性格弱点:缺乏锲而不舍的韧劲、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孙中山先生在世时促成了国共合作,之后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组建了北伐军展开了针对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军阀势力的北伐战争。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原本汪精卫才是国民党内的头号人物,然而这是就其职位而言,若论政治手腕他赶蒋介石相去甚远。很快蒋介石就掌握了国民党内的军政大权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清党,残杀共产党员,汪精卫也紧随其后在武汉大肆扑杀。

西安事变后汪精卫上窜下跳,想登上蒋的位置。国共联合抗战,号召举全国之力量,他又与蒋联合。至此汪精卫的政治立场已变了N次了,十足一条政坛变色龙,不过这都还是中华民族内部事务,和他之后犯下的千古大错比起来这些都算小巫见大巫了: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离开战时首都重庆出走,12月29日发表艳电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对华声明,之后更是在日本当局的扶植下成立所谓南京国民政府,从此在叛国投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汪精卫,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大汉奸,一直都是一个让人厌恶的反面人物形象。1941年除夕夜,汪精卫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很是得意。“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用三民主意来形容自己。但是没到第二天,这副对联就被爱国人士偷偷改成了:“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从此,汪精卫再也不敢写对联了。


他本来可以是一个很好的书生,但是他却把这份才能用在了书生误国上。早年的汪精卫也是个愤青,年轻时跟随孙中山,曾只身刺杀摄政王,但是,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也是慷慨陈词,不屈不挠。

跟随孙中山的时候,汪精卫的人品是被公认的,被称为“党内圣人”,不贪财不好色,为人富有亲和力,善于演讲,文笔很好,可以说,这样的人在现在也是难找的人才,堪称完美。

1944年,汪精卫死于骨髓肿,原因是早年被刺杀,弹壳取出后贴了膏药。膏药中被人下了铅毒,慢慢深入骨髓,最后毒死了汪精卫。

他与陈璧君的爱情,也是为人称道的,陈璧君陪汪精卫九死一生,1952年,宋庆龄告诉狱中的陈璧君,只要承认汪精卫有罪,就可以释放她。但是她拒绝了,1959年,68岁的陈璧君死于监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