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專家李明松:當醫生是我的興趣和使命

【溫馨提示:還沒關注廣東衛生在線的小夥伴們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消化科專家李明松:當醫生是我的興趣和使命

▲南方醫院消化科炎症性腸病中心負責人李明松教授

2017年1月7日,羊城廣州已是溫暖如春。正在舉行的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炎症性腸病聯盟成立暨炎症性腸病專項基金成立大會上,50多位工商界善心人士的現場捐款熱浪一浪高過一浪。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炎症性腸病聯盟首任主任委員、南方醫院消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南方醫院消化科炎症性腸病中心負責人李明松教授直言:“本來我只通知了少數朋友,準備了3份捐贈協議書,預估最多能籌到五六十萬元,沒想到口口相傳之下竟然湧來了五十多位有捐贈意向的工商界精英,當場就募集到100多萬元,還有一部分朋友因為捐贈協議書不夠而未能現場捐款,我都嚇著了!”

一個為疾病籌款的公益活動為何獲得瞭如此熱烈的反響?炎症性腸病是什麼病?

立志解決最難的消化疾病

1986年,李明松還在重慶的第三軍醫大學(現陸軍軍醫大學)讀書期間,在西南醫院見習時,第一次見到了因為克羅恩病導致腸梗阻和腸穿孔的患者。30多歲的男人瘦得不到100斤,因為無法排便排氣,腹脹如鼓,痛起來臉色蠟黃、汗如雨下,完全無法進食,一晚嘔吐10餘次,“病人說吐的全是膽汁和糞水,生不如死。”30多年前,國內醫生對該病的診治經驗遠不如現在豐富,藥物也不如現在這麼有效,患者最終不治。李明松極其震驚,暗下決心要好好研究此病。

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以美國醫生BurrillB.Crohn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因為1932年Crohn與同事一起最早發表論文描述此病。它與另一種病情相似的疾病“潰瘍性結腸炎”統稱為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這兩種疾病迄今病因和發病機制仍然不清楚,主要累及消化道,主要症狀是腹洩、腹痛、血便等。其中,克羅恩病病情更加複雜和嚴重,重症患者會出現腸梗阻、腸穿孔、腸道癌變以及肛周竇道、瘻管及膿腫等,導致殘疾甚至死亡。

炎症性腸病原本在歐洲和北美高發,被認為與西方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比如高熱量飲食和壓力等,與基因也有一定相關性。但近20年來,由於飲食習慣、生活節奏以及環境的改變,我國IBD發病率增加了20~30倍,且持續高速增長。初步資料顯示,我國IBD的發病率為3~5/10萬,已成為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更嚴峻的是,IBD常常始發於青少年,15~35歲的年輕人最多見,且會逐漸加重,不少患兒營養不良,個頭矮小。

李明松介紹,克羅恩病患者藥費普遍比較高,活動期平均每個月在3000〜5000元以上,緩解期也要1000元左右,如果使用生物製劑,每次用量2~3支約需2萬元,一年花費在10萬元以上,而且很多人需要長期甚至終身用藥,許多家庭會因此病致貧。

IBD的診斷尚沒有金標準,必須在一系列檢查的基礎上排除其他疾病,才能確診,有時可能還需要經過試驗性的治療或較長時間的觀察,因此,IBD被稱為目前臨床醫學最有挑戰性的疾病之一。

雖然還無法治癒IBD,也不能有效預防,但是,近年來不斷有療效更好的新藥和治療方法出現,如果診治及時有效,絕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能夠如同正常人一樣學習、工作和生活。

消化科專家李明松:當醫生是我的興趣和使命

▲李明松教授在吳階平醫學基金會中國炎症性腸病聯盟成立大會上發言

轉眼到了2014年10月,李明松在南方醫院消化科工作已近20年,一個平常的工作日,他接診了30出頭懷孕7周的潮汕女士小敏(化名)。小敏患潰瘍性結腸炎多年,長期服藥,此前在病情緩解期成功懷孕,卻因此誘導病情復發,再次出現膿血便,每天多達十幾甚至二十幾次,伴高熱和重度貧血。外院的醫生認為要治療就無法保住胎兒,推薦她“去南方醫院找李明松教授,他應該會有辦法”。

經檢查,李明松診斷她為廣泛結腸型重症潰瘍性結腸炎,迅速制定出合理的綜合性治療方案。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僅僅兩週,小敏的大便就基本正常,多次產檢均顯示胎兒生長髮育正常,可以帶藥出院。出院前,小敏希望用自己能想到的最隆重、最特別的方式感激李明松:

“李教授,我的寶寶出生後,我要用您的名字來給TA取名!沒有您,TA根本沒機會見到這個美好的世界。

出院後小敏按醫囑用藥、複診,最終順利生下了健康的寶寶。如今,這個小孩已經3歲多了,生長和發育都非常好。

組建聯盟帶動更多人做實事

李明松常笑言自己走上醫學道路是“命運選擇了我”。出生在湖北黃陂農村的他在家裡排行老四,9歲喪父,雖然時常要在課餘時間幹繁重的農活,但成績很優異。“直到高中畢業前,每年冬天我家裡每天只吃兩頓飯。高考那年,第三軍醫大學來湖北省招生,老師告訴我這是提前批錄取的重點大學,考上後不僅可以免學費,國家每月還發放生活補貼。我想,既沒有經濟壓力又可以學到一技之長,挺好的。”

就這樣,李明松來到了美麗的山城重慶,第一次在衣食無憂中安心學習,他像久旱的沙漠逢甘霖,在知識的海洋裡貪婪地涉獵。因為對酒精過敏,無法拿手術刀,李明松選擇了消化科。“現在手術消毒已經不用酒精了,如果當時如此,我可能就是一名外科醫生了。”

1993年7月,李明松考入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作為優秀畢業學員被分配至南方醫院消化科。

跟隨科裡的大咖們一起工作4年後,李明松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腫瘤免疫學及腫瘤免疫治療。隨後,他以公派自費留學的方式到德國腫瘤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一年半後,以研究員——美國聯邦政府僱員的身份由德國直接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繼續從事該方向的研究。

2003年底,李明松回國。雖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一直極力挽留他,許諾給予優渥的研究條件和薪酬待遇,但李明松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我回來就是為了做一名醫生,為病人做點實事。我從一個農家子弟走到今天,得益於國家的培養,而且我們國家的發展正處在高速飛奔的路上,回來我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當時一位年長的臺灣華僑同事說的話我非常贊同,他說:‘你如果留下來,頂多跟我現在一樣,一輩子做個研究員,雖然生活無憂,但實現不了更大的人生價值。我那些回了臺灣的同學們,現在不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就是各方面的領軍人物,為社會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李明松一直沒忘這份從醫、更是做人的初心。回國後,他積極將所學的技術和知識應用於臨床。隨著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IBD患者日益增多,但是,IBD診療水平明顯滯後於歐洲和北美,國內醫院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和基層醫院的醫生缺乏系統認識和診治經驗,誤診誤治多,這一現狀引起了李明松的重視。迄今為止,李明松診治過的IBD患者已超過5000人次,其中不少人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診療而貽誤了病情,有的甚至被不必要地切除了一段小腸。為了改變這一嚴峻的局面,科裡決定讓李明松負責組建炎症性腸病專科門診和炎症性腸病中心。

怎樣才能讓患者儘可能少花錢、少受痛苦、好得更快呢?李明松想,一定要組建一個基於多學科協作的全國性炎症性腸病聯盟,大力開展學術推廣和公益活動。錢從哪裡來呢?就從既有經濟實力又充滿愛心的朋友們開始募集吧!結果愛心籌款遠遠超出預期,奇蹟般地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僅2017年一年,聯盟就成立了12個專業委員會;在28個省區的頂級醫院成立了省級炎症性腸病中心;舉辦了20餘場研討會;組織翻譯了2017年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發佈的所有共識和指南;資助2套IBD書籍出版和3名貧困患兒診療;與多家網絡平臺合作做學術直播及網絡會診等等。李明松自己則出版了兩套IBD專著,另有一套正在編撰中。

這龐雜的工作,在他手下如同皰丁解牛般得心應手,一招一式無不章法謹然。談著談著,李明松有些興奮地從辦公桌前站了起來,放下茶杯在空中揮動了一下手臂,彷彿正揮毫潑墨繪製一幅壯麗的藍圖。

潛心腫瘤免疫碩果可期

除了臨床和學術推廣,李明松心心念唸的還有他一直鍾情的腫瘤免疫學方面的研究:“因為很多療效好的藥物都是進口的,非常貴,大部分患者吃不起。看著他們明明有治癒的希望卻無法得到進一步治療,我非常心痛,下決心自己組團隊做研發,開發讓咱們國人用得起的有效藥!”

一位來自廣東佛岡的患者讓李明松印象深刻。10年前,這個40多歲的男患者因為肝癌來求治,李明松查房時發現,當病友們紛紛開始用餐或訂飯時,他的兩個孩子卻坐在一旁眼巴巴地看著。原來他們把家裡僅剩的值錢物拖拉機賣了,交完住院費後已經身無分文,李明松當即買了幾份快餐給他們,又取出3000元錢轉交給患者家屬。“其實這個患者如果能夠早期診斷和治療,是可能存活很多年的,但就因為經濟原因錯過了最佳診治時機,後來還是去世了。一大家子陷入赤貧狀態,真是可憐了兩個分別讀小學和初中的孩子。”

多年來,李明松主持國家級及省部級科學基金課題10餘項,獲得科研經費超過3000萬,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和解放軍醫療成果獎等11項。目前正在帶領團隊進行新型抗IBD和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的相關研究。其中,針對腫瘤特異性表達的GPC3為靶點開發的抗腫瘤疫苗,早在2014年已成功申報國家發改委的國家戰略性新型產業重點試點項目,並且與廣藥集團合作進入了產業化階段。

“如果順利完成臨床試驗併成功註冊成為一類新藥,預計不僅對錶達腫瘤相關抗原的肝癌以及肝母細胞瘤、惡性黑色素瘤、卵巢癌等有效,發揮治療作用,而且對於上述腫瘤的高危患者也有良好的預防作用。目前全球已經上市的抗腫瘤疫苗只有抗宮頸癌的HPV疫苗,我們的抗腫瘤製劑要正式成為藥物還有至少5年的路要走,希望到時可以惠及更多的人。”

從臨床診治個體患者,到組建全國性聯盟進行學術推廣和公益活動,再到研發藥物,李明松在下一盤很大的棋,而他對此的解釋仍然只是淡淡的一句:“我就是想做點實事,要做就要全力以赴做好罷了。”

成立高科技公司助鄉親脫貧

李明松桌上,放著一本由他自己的攝影作品製作而成的2018年臺歷,這已經是他出品的第三份檯曆了。“我喜歡攝影和戶外運動,以前常利用出差的機會到處走走看看,作品還在《人民攝影報》上發表過,但現在很少有這樣的時間了。目前還在堅持的愛好只有每週1~2次打羽毛球,因為有規律的體育活動不僅對健康有益,而且能結識一群積極向上、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人。”

沒有一個人可以輕而易舉成功,重任在身的李明松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李明松的學生回憶說:“有一年除夕,我們去老師家裡拜年。和我們打過招呼後,老師說,‘這裡有吃的有喝的,你們自便,我要去寫論文了。’我們既驚訝又慚愧。”

影響弟子們的,除了勤奮踏實的工作作風,還有老師坦蕩的胸懷和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李明松的博士研究生李夏西醫生說:“對我們30多個碩士和博士學生,李老師都盡心盡力培養,不僅推薦我們去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耶魯大學醫學院等處學習,而且資助了多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留學的學費和生活費老師自費全包,他對我們的惟一要求就是一定要學有所成。至於工作方向的選擇,也從不要求必須跟著他的研究方向走,而是鼓勵我們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向,放我們高飛。”

消化科專家李明松:當醫生是我的興趣和使命

▲李明松教授赴西藏義診

在李明松看來,這些都不值一提。因為,“援藏的經歷告訴我,我們的生活真的已經很美好了!那裡的藏民缺醫少藥,生活艱難,許多人見到我們的時候還是這輩子第一次看醫生,可他們從不怨天尤人。”2010年,南方醫院組織30多位各科室的專家赴西藏拉薩和林芝等地義診,所有醫療器械和藥品都由隊員自己從機場搬運到對口醫院和義診點。有些隊員一到當地就發生高原反應,心慌氣短,噁心嘔吐,有名隊員甚至一頭栽倒在地,同事們趕緊一通搶救才脫離危險,然而大家仍然堅持按計劃完成了援藏任務。最累最危險的一天,大家揹著幾十斤重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在空氣稀薄的雪域高原上走了幾公里。

除了援藏,李明松還參加了2014年的廣東衛生援疆工作。到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的第一天,一位腹部巨大包塊的中年女性被家人抬到醫院,當時患者氣喘吁吁,肚子鼓得老高,疼得嘴唇發白,李明松檢查後,發現囊腫直徑達20釐米,已經嚴重壓迫周圍的臟器,結合病史考慮為既往急性胰腺炎併發的巨大假性胰腺囊腫。當地醫院的常規做法是開腹手術,至少需要花費5萬元,而且風險大,恢復慢。家屬一聽費用,立即眉頭緊鎖,愁容滿面,李明松說:“不用這麼多錢。”隨即主持實施B超引導下的囊腫穿刺引流術,這種微創治療方法僅花費1500元,而且療效立竿見影,恢復快,令當地同行為之嘆服。幾天後,李明松又接手了一位膽道結石合併感染的重病患者,同樣是將當地醫院原擬做開腹手術的方案改為微創手術,患者術後第二天就下床活動,醫護人員和患者都嘖嘖稱奇。

“現在我們科裡每年都要派人去喀什的醫院對口幫扶,大家開玩笑說都是我害的,因為那一年我們援疆回來後,應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的請求,喀什地區政府派人來請求廣東省政府,指名希望以後每年請我們科的教授過去幫扶。而此前的二十多年裡,都是全國各地輪流派教授去幫扶的。”談及這些往事,李明松的嘴角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那是一份對工作的自豪。

消化科專家李明松:當醫生是我的興趣和使命

如今,李明松還有一份業餘工作,就是幫助老家的村民脫貧致富。“我每次回家都要義務幫很多鄉鄰看病,人家聽說我回去,早早排著隊來我家裡。有些鄉親家裡很窮,看一次病不容易。正好我有4位高中同學是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的,專業都與發展現代高科技生態農業密切相關,前年我拉他們成立了一家高科技生態農業公司,培訓鄉親們科技致富。我的目標是,5年內讓鄉親們每家都建得起樓房、買得起汽車。”

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李明松自認不敢如此比擬,他卻真的將做醫生當成了一生的信仰。

“可能因為我的身體裡流淌著曾祖父輩的血液吧,我們李家的家譜裡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李明松的曾祖父李鏡明是同盟會的元老之一,曾參與組織武昌首義和雲南起義,後因參與反對黎元洪而被害。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見過各行各業的人,做過各種各樣的事,最大的興趣還是做醫生。做醫生是我的工作,是我的事業,更是我的興趣和使命。”

採寫|戚紅娟

來源|《人之初》雜誌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歡迎分享此文,讓更多人瞭解這位德藝雙馨的仁醫

消化科專家李明松:當醫生是我的興趣和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