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印度的大米煮熟是散狀的,而我們的大米煮熟後成膠團狀呢?

李楚培


試想一下,我們自己蒸的米飯,你用手抓是什麼感受,那不是粘了一手嗎?這樣吃一口嘬一下,多難受。而印度的大米煮熟了一顆顆分得很開,用手抓正好,不粘手。這就是為什麼印度人的大米會變成手抓飯,而我們的大米要用筷子和勺子。

那麼到底印度大米和我們的大米有什麼區別的。

之前去英國的時候,英國的大米大多也是如此,一顆顆的完全不挨著,就算加再多水煮出來都是這樣的。去了一個月瘦了10斤,真是吃不慣那種硬硬的一顆顆的感覺。

追根溯源來說,印度大米和國內大米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卻別,主要是形成的條件不同,印度大米成熟週期短,所以澱粉含量少,因此沒辦法粘起來。

另外,印度常年高溫,米飯煮出來基本就幹了,所以印度人索性就發明了這種吃法,反正都是幹著吃,那就無所謂了。


這個神奇的國度,從吃飯,到上廁所都是特別難以用常人的角度去衡量的。用手吃飯,用手上廁所,雖然不是同一隻手,但確實同一個人。著實讓很有點難以接受。還有遍地的廁所,和他們的恆河,這都是外人無法理解的。


老王偵查記


簡單來說就是品種不一樣,再複雜來說點,就是米粒裡面的澱粉組成不一樣。


其實僅僅是中國和印度大米的區別,這種區別在我們南北方的餐桌上也有很大的差別。粳米和秈米在本質上就存在差別,北方人都喜歡吃那些帶點黏糊勁兒的粳米,但是南方的盆友更喜歡吃那種顆粒分明的秈米,這是長期以來飲食習慣差別造成的結果。


大米里面有兩種主要的澱粉,支鏈澱粉和直鏈澱粉,其中直鏈澱粉就是一個直性子,直來直去,一根鏈子,這些分子之間也不會拉手。但是特點是容易吸水膨脹,但是再怎麼吸水都不會黏糊糊。

支鏈澱粉就不一樣了,他們本身就長得像樹杈,各種拉手親密,拉手中間還把水分子抱了進來,於是就變得黏乎乎了。但是支鏈澱粉多的米粒兒不容易吸水膨脹

,所以煮糯米飯的時候,我們更容易看到這種情況,糯米的粽子並沒有脹大多少。

通常來說,粳米里面的支鏈澱粉要比秈米里面的多一些,所以就顯得更黏糊糊了。


另外還有一個影響就是米粒兒裡的蛋白質的影響。如果蛋白質含量高的米粒兒吃起來的感覺反而不會很好。

印度的大米恰恰是那種直鏈澱粉高,蛋白質含量也不錯的大米,吸收膨脹之後能脹大2-3倍,這遠超出東北米的膨脹率了。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煮飯方式的影響,比如在南方的很多地方會流行一種煮飯方式,先煮後蒸,也就是把大米先煮到過心,立馬撈起來,上籠再蒸。這樣做一方面是去除了陳米的陳腐味道,更重要的是可以讓米飯變得更多,別以為這事兒小,在糧食不充裕的時候,這樣做可是很重要的。然而這種煮法,帶來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口感上並不好,很容易出現那種飯鬆散的狀態。


雖然印度大米的口感不為北方朋友喜愛,但是印度米多有香氣,那主要來自一種叫乙酰基吡咯啉的物質,這種物質會給大米帶來一種近似堅果和爆米花的香氣。


當然了每一種大米都有自己適合的烹飪方式,不好吃,只是烹調方式不合適而已。


植物人史軍


一說到大米,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吃起來又香又彈牙,但對於印度,大米就是形狀扁長,鬆鬆散散的,不沾在手也不沾在口,有人就有疑問了都是大米,為什麼印度大米那麼散而我們的大米就是團狀呢?

這是因為印度的飲食習慣是手抓飯 ,如果米飯過粘那吃一頓飯、就不知道要舔多少次手指了,所以為了讓米飯鬆散 ,他們的烹調方式, 比如用蒸籠來蒸飯只留飯不留水或者只加少許水在鍋中 。

最後配上香料和咖喱來吃 ,而我國的米飯烹調方式通常是電飯鍋 。電飯鍋煮飯不管怎麼煮 ,都會有米飯喝飽水 ,變成一團的感覺。

當然這也和水稻的品種有關, 印度米是兩季成熟水稻 。陽光照射和生長週期較短 ,大米的直鏈澱粉多不容易糊化產生糖分 。所以抓起來的手感更乾爽 ,我國南方的秈米雖然也是兩季稻。

但因為其雜交品種, 它的口感會比印度大米軟很多, 也不像印度大米那麼長長長 ,粘性也要略高些 ,至於北方的大米是四季成熟, 支鏈澱粉更多更容易產生糖分 。口感也更粘潤 ,當然比如貴州有些地區的主食 ,糯米就更加軟糯粘人啦。

其實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各個地方的飲食習慣和風土人情都各不相同 ,也有人覺得印度大米長長乾乾的口感剛好合適 ,炒飯, 炒蛋都很贊。那麼你又喜歡吃哪種米飯呢 ?


愛問愛答


這個問題有趣,從三個方面試著解答:


⒈大米品種就是為了適應手抓吃飯而生。印度的大米主要品種是“印度香米”,有著堅果的香味,顆粒長,粘性低,出飯率高,煮熟後的米粒長度能發大兩到三倍。假如像我國的糯米飯那樣子粘性,估計一頓飯吃不下來,手都沾滿了,啃都啃不淨,還怎麼往下進行?

⒉做飯方式也是為了適應手抓吃飯。豫南新縣,出了名的將軍縣,紅軍鄂豫皖邊區政府所在地。當地最大特色和印度有點關聯,就是煮米飯。當地水“寡”,一天三頓乾飯還餓得快,就有了傳統的米飯做法。水開下米,煮幾滾撈出來瀝著水,然後分三頓蒸熟。這樣的米飯粒粒分開不粘連,印度米飯也類似做法。不沾手指才吃著爽。

⒊手抓吃飯很迷人。印度是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很多的生活方式都有獨特的迷人之處。譬如最簡單的吃飯,我們的講究是色香味型,五味俱全是最頂級的感官享受,可也只是眼、耳、鼻、口和胃的感觸,看到、聞到、聽到、嚐到、撐到。印度不僅也有這些享受,更重要的比我們多了一種:“摸到”。手的觸摸享受非同一般,譬如男人女人,看到對方那東西和手摸到的感受完全兩碼事。印度人吃飯就是這個完美的享受,所以世界再文明,人家依然故我,就是手抓著飯吃。


普濟


這個問題主要原因就是其它人說的粳米秈米之分。

我國長江以北主要都吃粳(jing)米,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五常大米、東北大米、小站米。

南方、四川主要吃的都是秈(xian)米。最有名的就是絲苗米、泰國香米、印度米。

我個人當然是愛吃東北米了。又香又彈牙。個人偏好。

粳米秈米主要差異是其中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的比例不同。秈米直鏈澱粉多,就不容易糊化產生糖分。而東北大米好吃,一方面因為蛋白質含量低,另一方面因為支鏈澱粉含量高,導致口感很好。

這種優秀的口感,主要來自日本長達100年來對水稻的培育。即便是我們國家現在的五常稻花香,品種也是來自於日本。…東北種植稻米主要是因為滿鐵農事研究所的推廣,以前東北都是種高粱的,日本人壞歸壞,但是事實咱們還是要遵守。

我國自己研究主要方向都是雜交水稻,主要是針對高產來設計,袁隆平先生為了餵飽中國這麼多張嘴真是不容易。而且對這些品種也不藏私,要是國外,早就被孟山都(種子農藥公司)收購專利了。不過好吃的米,確實還是來自日本品種。從東北五常到臺灣池上,好吃的粳米的親代都是日本品種。

那再延伸一下,印度為什麼不種好吃的粳米呢?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長久以來的口味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印度他們本土的秈米和國內秈米還不太一樣,他們的叫做高杆秈米。比我們的秈米乃至比泰國香米還要細長一點。

再者,印度自己也吃不飽…所以還是種植雙季稻或者三季稻比較合理…反正印度是熱帶,種植期很長。

空口吃白飯,粳米比較好。但是要鬆散感,做炒飯。毫無疑問是秈米。揚州炒飯的地方標準就是必須用秈米制作。還有煲仔飯,用秈米才有那種粒粒分開的感覺。

還有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說印度米難吃,一方水土一方人而已。


餐飲倒閉觀察


說起印度大米,大家第一反應恐怕是手抓飯,就像印度電影裡一樣,每個人吃飯都是用手抓。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手抓咖喱飯了,不過似乎看著就沒啥食慾。我們細看印度煮熟的大米飯都是散狀的,顆粒分明,並沒有很大的粘性,而我們的大米煮熟後卻都粘在一起,跟膠團一樣。如果印度的大米煮完跟我們的一樣那麼粘,想象下咖喱手抓飯,那畫面太美了。造成這種差異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大米的做法不同,當然大米的品種也是會有一定影響的。印度大米都是先把米飯煮半熟,然後撈出來放在蒸籠裡蒸,這樣做出來的米飯就是一粒一粒的。而我們的大米都是用電飯煲做出來的,用電飯煲做出來的米飯一般都是膠團狀的。

而如果我們採用和印度人一樣的方法做米飯,做出來的米飯還是有區別,這就跟大米的品種不一樣有關係。大米成分中的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的比例,對大米煮熟的粘性影響很大。直鏈澱粉含量多的大米,葡萄糖分子排列的比較整齊,煮熟後不容易冷卻成膠團狀。支鏈澱粉恰恰相反,葡萄糖分子排列不整齊,煮熟後非常容易冷卻成膠團狀。有人喜歡吃散狀的,有人喜歡吃膠團狀的,大家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就可以了。


元龍解局


首先:非常感謝收到您的問題邀請:我是一名廚師:做餐飲已經有20個年頭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您》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小管家美食

首先我沒有去過印度,不知道他們的大米為什麼是軟的,但是我知道印度的美食,堅持在中國都稱不上是美食,這個簡直就是我們中國不吃的大米飯,比我們的剩米飯都難吃!

還是來說說我們中國的米飯吧,揚州炒飯大家都熟悉吧,非常的好吃,首先就是大米用的好,也蒸的好,做揚州炒飯這個大米,要用泰國香米最好,而且不能用糯行的大米,就像我們中國做煲仔飯一樣的米吃起來非常好吃!

做揚州炒飯,裡面還放了很多好吃的配料,精華火腿,玉米粒,胡蘿蔔,雞蛋,青豆,等等....先把配料炒一下,加上主要的大米,非常的好吃!炒揚州炒飯,要把雞蛋黃先放在米飯中拌均勻,這樣的大米是金黃色的!

我記得第一次吃揚州炒飯,是我去一家揚州人開的餐廳,我去應聘做廚師,剛去的時候很餓,廚師長就安排廚房裡給我炒了一盤蛋炒飯,這個飯炒的一粒一粒。非常好吃,現在想想那個味道,都難以忘懷,也許是要剛開始真的餓了。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食,就是在自己最餓的時候吃的一餐飯,所以我現在都很想念那個炒飯的味道!我本人很喜歡吃揚州炒飯,米飯吃的也很勁道!

後語:本文屬於《小管家美食》原創、禁止抄襲轉載,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可以留言給小編,我會一一為您解答,我們的口號是“愛生活~愛美食、越分享~越快樂”一一歡迎您在下方留言:說說您的看法~~~


小管家美食


看了百屁奇放的回答,不得不掃盲一下了!米飯口感通過硬度、咀嚼性、粘性等指標評判,決定的因素有大米的蛋白質含量、直支鏈澱粉比、水份、脂肪酸含量。問題中的成團及鬆散是粘性指標,實操中體現為:出飯率、粘連度。影響該指標主要是直支鏈澱粉比,總體而言,支鏈澱粉含量較高的大米,較低的蛋白質含量,成飯體現出優咀嚼性及中等粘性,同時蒸煮的耐水性較好(粳米),易糊化(好煮飯),不易老化(不易回生);較高蛋白質含量及較高的直鏈澱粉含量(秈米)則反之。直鏈澱粉含量一般隨緯度的降低而升高;硬度隨蛋白質含量升高而提高,這個由品種決定一般0.1的蛋白質含量值影響300單位硬度值。印度大米細長,直鏈高,屬巴吞類,由於其細長兩頭尖,加工時不可多次碾拋,否則高碎米,因此加工精度較低,米糠層拋光不夠,因此隔水效果明顯,蒸煮不易糊化,易老化,耐水差(易進油水),食用時“幹、散、粗”,但非常適合炒飯、焗飯等場合。大米無所謂好吃不好吃,因根據具體菜系及烹飪要求選擇,粳米固然糯軟不易回生,但其高耐水性,使得油水等滋味載體難以進入混合;秈米可通過不同配方滿足不同需求。二者各有千秋,智者見智。


rockdnky


我沒吃過印度米飯🍚,不清楚它的口感。我想無外乎有以下幾種可能性:(1)大米的品種不同,比如用泰國大米煮飯就比粳米飯要散;粳米飯又比糯米飯要散;

(2)加工工藝不同,原始的加工方法比較粗糙,對米的營養成分破環少,但口感也比精加工的米要糙。前年我買過一種山區出產的米(忘了叫啥名)買它是因為聽說我們當地寺廟的僧人都愛吃它,管它叫“健康米”,煮好的飯米粒就是散的,嘗過之後我不喜歡就被同事拿走了,他一家人愛到不行,每次都要多煮一些飯,剩下一半留作第二天蛋炒飯,炒出來的飯一盤散沙,粒粒分明,後來同事見一次數落我一次,說為啥這麼好吃的米會不喜歡?

(3)烹飪方法不同,我家有個親戚,每次煮飯前都要反覆淘洗大米,煮的時候還要多加一些水,煮到一半再把米湯瀝掉,一家人拿米湯當飲料,煮好的飯也不結塊,用飯勺一攪就鬆散開了,可以現吃,也可以放涼做炒飯。據說日本壽司也用類似的方法,避免米飯結塊影響口感。

至於印度米飯到底屬於哪一種,我想可能還是與米的品種關係更密切。


手機用戶68228255087


米飯成團或是散的,肯定和煮法還有米有關。

米飯成團,是澱粉的作用。熱帶水稻一年2-3熟,週期短,澱粉含量比較低,而東北大米週期長,澱粉含量高,現在國內賣得最好的是好像就是東北大米。同時不同品種的米澱粉含量也不一樣,糯米澱粉含量最高,粘性就強很多。

煮法也影響米飯是否成團。最早農村米鋁鍋柴火煮飯,鋁鍋很薄,大火燒容易燒糊,煮飯時會下很多水,水開後去掉多餘的水,再蒸成飯,這也導致飯是散的。我個人喜歡在米飯里加入小米,也會導致飯比較鬆散。煮飯時鍋內溫度不夠高,飯也容易是散的,印度人的飯是散的就是這個原因。我去過一次印度,雖然沒特別注意,但印象中好像他們米飯用很長的時間燜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