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廉吏伊尹

在中華民族史上,層出不窮的廉正官吏繼承華夏文明的精華,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猶如一簇簇璀璨奪目的群星,推動著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商代大政治家伊尹幫助成湯消滅夏朝,建立商朝,志高行潔,廣施仁政,先後輔助三代四位君王,使商朝政權穩固,經濟發展,被譽為“中華第一賢相”,是中國歷史上廉吏群星中的一顆絢爛的巨星。

商代廉吏伊尹

有關伊尹的出身和出仕之道,《史記》記載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阿衡(伊尹小名)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有莘國公主姒友嫁給商國國王成湯為妻,伊尹想求見商王成湯而苦於沒有門路,於是就去給姒友做陪嫁的男僕,揹著鐵鍋和砧板來見成湯進言,勸說他實行王道。另一種說法是“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伊尹隱居有莘國,本來是個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隱士,成湯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後去了五趟,他才答應歸從,向成湯講述了遠古帝王及九類君子的所作所為,成湯於是委任他管理國政。這兩種說法都證明伊尹是位出身社會底層的政治家,史上稱之為“奴隸宰相”或“平民宰相”。孟子曰:“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商湯拜伊尹為右相後,伊尹對商國進行了治理。首先是治吏,吏治清明則天下清明。他建章立制實行三述六考制度,群臣致其公績,百官守其純良,商國遂至官清吏廉,天下大治。其次是理民。實行稅制改革,平仰商賈,繁榮集市,鼓勵商賈通商各方國,商國在原有的基礎上更臻政通人和,國富民殷。最後伊尹全力治軍。按照五方之數,建立五軍,尊商湯為中軍統兵元帥,伊尹副之,併兼任大司馬,使商國生機勃勃,蒸蒸日上,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王國。夏末國王夏桀在位期間,驕縱享樂,荒淫無度,對百姓苛稅嚴重,使得民怨四起。商湯在伊尹的輔助下首先滅掉了與夏關係密切的韋、顧、昆吾諸小國,在力量準備以後發起了滅夏戰爭。由於在夏桀的統治下十分不得人心,軍隊紀律渙散,夏軍很快就被擊潰。最後雙方軍隊在鳴條進行了決戰,結果商軍全勝,夏王朝宣告滅亡。

商王朝建立後,伊尹以全新的執政理念輔助成湯治理商朝。伊尹深通烹飪調味,以烹飪的辯證關係融會執政理念。他認為五行者五味也,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酸甘苦辛鹹五味調和,喻人君中和天下。致中和,天地四時各安其位,萬化萬物生髮孕育,自然其諧,百姓其安;張弛者火候也,陰陽互生,剛柔相濟,寬猛並用,緩急有度,明人君楷模世風。制楷模,上行則下效,令行則禁止,政者正也,君率以正,社稷天下其正。但凡陰陽平衡、五味調和者味必美,味美則國必治,故治大國如烹小鮮矣。伊尹尊崇成湯的明君風範,成湯敬佩伊尹的堯舜之道,形成了君明相賢的君臣關係。《墨子》記載的成湯見伊尹的古代故事,揭示了商代君明相賢的和諧關係。商湯將要去見伊尹,讓彭家的兒子來駕車。彭家的兒子半路上問道:“您這是要去哪裡?”商湯答道:“我將要去見伊尹。”彭家的兒子說:“伊尹只不過是一位普通百姓。如果您想要見他,只要下令召見來問他,這對他來說已經是受到賞賜了。”商湯說:“這不像你知道的那樣,如果現在這裡有一種藥,吃了它,耳朵會變得更加靈敏,眼睛會變得更加明亮,那麼我一定會很高興並努力吃這種藥,現在伊尹對於我國,就好像良醫好藥。而你卻不讓我見伊尹,這是你不想讓我好啊!”商湯於是叫彭家的兒子下去,不讓他駕車了。正是這種相得益彰的君臣關係,商朝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奠定了延續五百多年統治的政治基礎。

商湯卒後,伊尹繼續輔助外丙、中壬二王,改革農耕制度,發展農業生產。湯之孫太甲繼位後發生了“伊尹放太甲”的歷史故事,成為歷史美談。太甲不遵守商湯的法典,破壞湯的法制德行。伊尹率領百官祭祀先王商湯,宣講湯王的大功大德,告誡太甲當好國君,遵守先王法典,太甲不聞不理。伊尹對群臣說,嗣王這樣就是不義,決不允許他的習慣隨生性養成。於是伊尹將太甲放逐,囚禁於桐(商湯的墓地),使其為祖父湯守陵反省,自攝行政當國。太甲居桐三年期間,伊尹多次赴桐進行開導,為太甲寫了《伊訓》《肆命》,循循善誘,陳述先王之明和人君必須具備的美德。太甲迷途知返,悔過自新,伊尹將他迎回亳都,還其國政。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簒。”“伊尹之志”不僅體現了伊尹剛直不阿、鐵面無私的精神,也體現了伊尹輔佐商王朝忠貞不二的情操。伊尹著有《伊訓》《肆命》《徂後》《太甲訓》《鹹有一德》等作。

伊尹是商代大政治家,也是中國最早的烹飪家,被尊為烹飪始祖。伊尹的烹飪理論認為烹飪的用火要適度:“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烹飪的全過程集中於鼎中的變化:“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經過精心烹飪而成的美味,應達到這樣的高水平:“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談而不薄,肥而不膩。”在烹飪方面伊尹著有《五味調和說》和《火候論》傳世。伊尹還是中藥湯劑的創始人。他創制湯液,提高藥效,標誌著方劑的誕生。據考證,《傷寒論》中許多方劑都源於伊尹所撰寫的《湯液經法》。

孟子言伊尹“耕於有莘之野”,由於年代遙遠,古代有莘國在哪裡,伊尹故里在哪裡,商代沒有文字記載,後人所記載的史料,各地說法不一。史上有合陽說、陳留說、曹縣說、伊川說等等。筆者專程在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查閱了一些古代地方誌史料,以志為據,從浩瀚的古代方誌中找尋到一些伊尹故里在合陽的史志資料。從筆者搜尋到的古代方誌史料看,伊尹故里在合陽有著足夠的史料證實。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所藏宋代淳熙四年(1177)出版的《詩集傳》記載:今同州合陽“大邦莘國也”。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7)出版的《雍勝略》(國家圖書館方誌館)記載:“有莘國在合陽縣東四十里,孟子謂伊尹耕於有莘之野即此。”明代萬曆三十九年(1611)出版的《陝西通志》(國家圖書館善本閱覽室)記載:“(合陽縣)古有莘國。”國家圖書館善本閱覽室所藏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出版的《陝西通志》記載:“據朱晦菴詩傳注莘之在合陽無疑。孟子伊尹耕於有莘之野,漢趙岐注在今同州合陽邑之新村舊名秦莊有伊尹墓,其東有尹莊即尹生處,今人猶傳生尹莊葬秦莊之語。”同樣清代乾隆六年(1741)出版的《同州府志》(國家圖書館善本閱覽室)和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出版的《關中勝蹟圖志》(北京大學圖書館)分別對伊尹故里和出生地作了與雍正十三年版《陝西通志》內容相同的記載。1996年版《合陽縣志》記載:“今百良鄉尹莊為伊尹出生地,莘村為伊尹耕作處。三汲、阿場、陌東、陌西等村有伊尹遺蹟多處。莘村南舊秦莊,有伊尹墓,舊有墓田數十頃;墓前有御道,相傳為前代命官省察道。”以上古今方誌記載表明,古有莘國在合陽,伊尹耕處在合陽,伊尹故里亦在合陽。

渭南地處華夏文明發源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長河中這裡走出廉吏之首的伊尹,走出剛直不阿的司馬遷,走出廉吏楷模的楊震,走出清廉正直的寇準。這些廉明清正的政治家,在歷史的天空裡如同一簇燦爛的群星,彪炳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