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其批評孩子對孩子發火,不如平心靜氣與孩子進行溝通

家長有時候生氣、批評孩子是因為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是大聲斥責孩子、喋喋不休地數落孩子根本起不了作用,到最後家長可能由此彼及,連帶以前的陳穀子爛芝麻統統一起叨出來,可是孩子還是沒有認識到自己哪裡做錯了。

家長與其批評孩子對孩子發火,不如平心靜氣與孩子進行溝通

本人在育兒的過程實踐中總結出五個"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

(1)批評孩子之前先“觀察”。

(2)首先點評孩子做得對的地方。

(3)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如與孩子“共情”。

(4)對事不對人。

(5)追究原因不如期待孩子以後的行為。

家長與其批評孩子對孩子發火,不如平心靜氣與孩子進行溝通

  1. 批評孩子之前先“觀察”

這裡的“觀察”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觀察時機”,二是觀察“過程”。

“觀察時機”就是指要注意和孩子說話的時機。比如,孩子正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看動畫片,這個時候你叫孩子也聽不見。所以家長打算和孩子說話時要瞅準時機。

第二是“觀察過程”,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只注重結果。要了解事情的“過程”,再去教育孩子。如果不瞭解過程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孩子進行斥責,孩子心裡會感到委屈。

家長與其批評孩子對孩子發火,不如平心靜氣與孩子進行溝通

2.首先點評孩子做得對的地方

和孩子溝通時,先說說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這樣後面要說的內容孩子才容易接受。人都是對自不願聽到的話充耳不聞,所以先說些對方願意聽的話,然後切入正題時對方才會洗耳恭聽。

3.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如與孩子“共情”

誰都喜歡和善解人意的人交往,得到對方的理解才能向對方吐露心聲,和孩子相處也是這樣。“共情”指走進對方的心理世界,站在對方立場去體會對方的情感和需要。共情才能獲得孩子對家長的安全感和信賴感。

家長與其批評孩子對孩子發火,不如平心靜氣與孩子進行溝通

4.對事不對人

批准孩子的時候應該明確傳達給孩子這樣的信息:不是你不好,是這件事你做得不好,然後指出孩子做錯的事。千萬別一開口就否定他。否定人格的話就像一把利劍,會擊垮一個人的精神,說的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但是聽到的人心理會很受打擊。所以,批評孩子要責其事莫責其人。

5.追究原因不如期待孩子以後的行為

孩子做錯事,家長追究“為什麼”已經沒有意義,應該啟發孩子思考“接下來應該怎麼做來補救”。這樣比起追究原因更容易讓孩子在情感上接受,接下來也會按照大人的指導去行動。

家長與其批評孩子對孩子發火,不如平心靜氣與孩子進行溝通

想要追究孩子“為什麼”的時候,轉換一下思路,啟發孩子思考:“做錯了沒關係,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孩子會積極動腦筋來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