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06:互相体谅的爱,才是真的爱

01女儿出生

1937年5月18日,杨绛有了分娩的迹象。钱钟书急忙把她送到牛津妇产医院。

一波三折,女儿终于在19日通过人工助产来到世上。生孩子本就是一件大工程,再加上人工助产,杨绛的身体相当虚弱,女儿生下来就昏睡了过去。

这天,钱钟书来了四趟医院。第一趟来,医生告知他得了千金,但还不允许探望杨绛;第二趟来,得知杨绛还在昏睡;第三趟来,杨绛还在昏睡;第四趟来,杨绛终于醒了。

护士将他们的女儿抱过来给他们看,钱钟书激动不已,一个劲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杨绛得知钱钟书来来回回跑了四趟,顾不得自己的伤,心疼地嘱咐钱钟书一定要坐汽车回去,别走着回去了。

而她自己,因为生产,还得在医院住些时日。

她住的是钱钟书早就预定好了的单人房。这里的护士服务很周到,出太阳时会帮她打开落地窗,把她的床位拉到阳台边,让她晒晒太阳。

唯一遗憾的是,女儿不能呆在自己身边。她住在婴儿房,只有在定时要吃奶时,护士才会抱过来给杨绛喂奶。初为人母,杨绛很是想念女儿。

02“不要紧”

杨绛住院期间,钱钟书一个人生活。

平时都靠杨绛照顾的钱钟书,一个人生活时状况百出。

每当出了问题,他总像个孩子似地跑回医院,向杨绛汇报自己闯祸的过程。

第一次,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他强调:“墨水呀!”

杨绛说:“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地回去了。

第二次,他把台灯砸了。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地回去了。

第三次,他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地回去了。

杨绛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相信杨绛。她说“不要紧”,就一定“不要紧”。

曾经,他们在伦敦街上“探险”时,他额头上生了一个疱,很长时间不见消。杨绛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

后来,真就找当地一位护士学会了热敷,每过几个小时就给他敷一次。果然,没过几天,他头上的疱就真的随着热敷的纱布连根拔掉了,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所以,后来,她每说“不要紧“,他便放心。

他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着杨绛。“不要紧”三个字,伴随了他一生。

连他的母亲也夸杨绛:“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真是痴人痴福。”

03只要一个

因为身体的原因,杨绛在医院住了将近一个月。几乎把月子坐完了。

因为住得久,他们这对新手爸妈,跟着护士学了很多照顾孩子的方法,比如给孩子喂奶,换尿布,洗澡,穿衣服……

到杨绛出院时,这些技能他们也掌握得差不多了,做得有模有样。

出院那天,钱钟书专门请了汽车来接杨绛母女。回到家,杨绛惊喜地发现,钱钟书早早就为她炖好了鸡汤,还煮了剥好的碧绿的嫩蚕豆盛在碗里。

她欣然吃了,觉得味道好极了。

他们写信回去报喜,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给孙女儿起名“健汝”,他们夫妇觉得拗口,直接取名“钱媛”。小名就叫“圆圆”。他们也称“阿圆”或者“阿媛”。

对于女儿,钱钟书爱意满满。

杨绛也是,她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

他们共同决定,此生不再要第二个小孩。

对此,钱钟书对杨绛说:“我们如果再生一个孩子比阿媛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媛呢?”

其实,这句话可能是他不知想了多久才编出来的一个理由,真实的原因应该是目睹了杨绛生产时的不易,不忍让她再受分娩的苦吧?

后来钱媛大一些,懂事了,每到生日,钱钟书总是对她说,这是母难之日。

杨绛对他的爱体现在“不要紧”里,而他对杨绛的爱,体现在,尽量减轻她的负担,让她少受磨难里。

后来的一生,他们都只有钱瑗这一个女儿。

04在巴黎大学

1938年,钱钟书结束了牛津的学业,一家人前往法国巴黎。

因为杨绛的兴趣一直在法国文学上,所以在牛津的最后一年,他们就请友人为他们在巴黎大学注册了。

与牛津大学相比,巴黎大学的历史更悠久,足足早了一个世纪。但它的学风,却比牛津宽松得多。

钱钟书在牛津花了太多时间上课,通过论文,他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与其花时间去攻读学位,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读书上。这种思想,也影响了杨绛。

于是他们不再固定地上课,而是按照自定的课程来学习。

他们租住的邻居家有位太太很闲,丈夫当公务员,每天早出晚归,他们也没有孩子,那位太太很喜欢阿媛,杨绛便乐得付些报酬把阿媛交给她带。这样,她可以省出不少时间来看书。

那段时间,钱钟书和杨绛都获益良多。

钱钟书扎扎实实地读书,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名家,从法文到德文、英文、意大利文……

杨绛深入地了解了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掌握了多种欧洲语言,同时写出了很多优美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