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如何提升全球制度性話語權?

上海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如何提升全球制度性话语权?

上海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如何提升全球制度性话语权?

日前,十一屆市委四次全會審議並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於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會提出,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必須在制度創新、對外開放、品牌建設、創新創業、全球網絡、發展平臺、人才集聚、品質生活等關鍵領域打造新高地。

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自開埠以來,上海的發展始終與對外開放息息相關,這座城市的競爭力與吸引力就在於其高度的開放性和國際化。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上海始終立足服務國家戰略,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打造聯結中外市場的樞紐地位,堅持以制度創新推動對外開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

進入新時代,上海對外開放再出發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格局。具體而言,上海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應僅僅關注貿易數據、資金流量、投資項目的增長,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切實地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發揮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橋頭堡功能,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升上海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和影響力,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更多上海方案、上海倡議

。從構築新時代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的角度看,這是更為持久和根本的路徑,是上海對外開放升級的有力體現,是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關鍵之舉。

相關歷史和國際經驗表明,上海要提升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既有賴於國家大力支持和自身綜合實力,也需要積極謀劃和佈局,著力培育發展一批世界級的“上海總部”“上海平臺”“上海價格”“上海指數”“上海標準”

在“上海總部”方面,重點是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總部功能機構。當前,上海已吸引了眾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彙集了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全球清算對手方協會等重要金融機構。隨著中國內需消費市場的快速崛起,未來上海在吸引外資時,應更注重招攬知名跨國公司的全球總部,助力提高上海的經濟密度。結合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吸引和打造若干具有“策源能力”、代表國際最先進水平的世界級研發機構總部。結合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動更多國際金融機構總部或地區總部落戶上海。此外,上海還應在中央統籌指導下,積極爭取一些知名國際和區域組織在上海設置常設性機構乃至總部。

在“上海平臺”方面,重點是建設一批具有全球輻射力的高端合作載體。目前,上海擁有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浦江創新論壇、陸家嘴金融論壇、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國際知名展會和平臺。未來,在中央統籌指導下,上海應結合建設“五個中心”和打響“四大品牌”,發起和打造更多國際性的產業、經貿、金融、科技、文化合作平臺,力爭成為行業或領域的全球標杆。今年11月,上海將承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屆時將為參會各國提供展示國家形象的上海舞臺,為各國商品、技術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便捷的上海通道。與進口博覽會同期舉行的虹橋國際經貿論壇將對標達沃斯論壇,有望成為引領世界經貿發展的高端交流對話平臺,為推動包容性全球化提供公共產品。

在“上海價格”方面,重點是探索一批具有國際塑造力的金融定價機制。當前,以打響“上海服務”品牌為契機,上海正在嘗試探索一些“上海價格”的形成舉措,包括完善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金”定價機制,增強上海期貨交易所銅期貨價格全球話語權,拓展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貨交易價格發現功能等,著力提升金融要素市場全球定價權。未來,在中央有關部門的指導下,上海不僅需要尋求包括能源、貴金屬、糧食在內的更多重要大宗商品定價權,還應積極探索以人民幣計價、交易、結算的形成機制。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我國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尤其是以擴大進口和承辦進口博覽會為契機,“上海價格”的探索空間正在變大。

在“上海指數”方面,重點是探索一批具有國際認可度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能力是構成軟實力和話語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評價指數則是其具體載體。自1998年發佈全球第一個集裝箱運價指數以來,上海航交所已經陸續發佈了17大類200多個指標,涵蓋了集裝箱、幹散貨、油運、船舶交易、船員薪酬,形成完整的上海航運指數體系。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和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已經成為整個航運市場的風向標、晴雨表。未來,在信用、貿易、投資、金融、科技、文化、營商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各個方面,都可以探索更多源自中國(上海)的評價產品,助力增強我國在全球合作與競爭中的軟實力和話語權。

在“上海標準”方面,重點是形成一批具有國際接受度的行業和管理標準。在激烈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中,標準就是門檻和規則,就是世界公認的“通用語言”。誰掌握了標準,誰就掌握了制高點和主動權。正所謂“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這也同樣適用於國家間競爭,發達國家歷來積極扶持和推進本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或事實上的國際標準。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及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兩大國際標準組織中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達到452項,佔比剛突破1%,而由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則高達95%左右。未來,上海應積極代表國家參與國際標準化競爭與合作,要結合打響上海“四大品牌”,鼓勵電纜、化工、船舶、大飛機、衛星導航、智能裝備、中醫藥等領域有能力的單位爭取主導制定更多國際標準,推動更多來自上海的行業標準、管理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提升“上海標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樹立起“上海標準=高質量+高品質”的國際形象。

簡言之,新時代上海對外開放再出發,要著力增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更積極地代表國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升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和影響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構築起長期性的發展戰略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