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肥儿丸”吗

你听说过“肥儿丸”吗

中原出生的孩子很多都吃过一种叫做“肥儿丸”的红黄色小药片,见过坐在药盒上的那一个大胖小子。这当然是指解放后出生的孩子。若是解放前出生的,所吃的肥儿丸可不是这种样子,而是一个小小的药块。要是孩子黄痩不好好吃饭,头发戗着像一把焦草,上年纪的老人就会劝你,买点儿黄块儿药吧!那时候的肥儿丸也叫黄块儿药。别看黄块儿药其貌不扬,可是老郑州的知名品牌,它与前街的“黄家眼药”、北关金家的“烧伤药”,被人们称作“管城三宝”呢!

肥儿丸所用配方并不复杂,全为常见中药,苦杏仁、雄黄、巴豆、郁金、蜂蜡等。苦杏仁宣肺降气,治咳嗽气喘;雄黄性温味苦,杀虫解毒治惊痫,巴豆泄积逐水,涌吐痰涎……小儿厌食大多是积食或者肚里有虫,肥儿丸正好对症,一矢破的,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知道,旧时卫生习惯不好,孩子多病。而得了病又缺医少药,加上中药服用不易,养一个孩子也就难之又难。有此服用简单的肥儿丸,能给多少人家带来幸福和安慰。肥儿丸是清末的针灸名医张希曾发明的。他发明此方并亲自配药可不为卖钱,是专门施舍给人家生病的孩子吃的。而这种济世活人的崇高姿态,导致了他和芦医庙老道士的故事。

你听说过“肥儿丸”吗

芦医庙的历史虽然久远,但庙中的道士却并不光鲜,常常为吃饭犯愁。张希曾看当时庙中的道士芦本固生活困难衣食无着,想救济他,于是就把肥儿丸的方子悄悄给了他,以便他做药卖了,换取一口饭吃。那时候人们都没有专利意识,加之张希曾日名医世家,医德高尚,但愿世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道士芦本固得了之方,也就得了一个金饭碗,从此炮制中药,卖起肥儿丸,再也不愁吃喝了。因为他经常走街串巷沿路叫卖,还有一句歇后语:“芦医庙的老道——专卖肥儿丸。”这歇后语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客观陈述;二是含有点小小的揶揄,言其所卖无多、有本事也不大。

道士芦本固晚年收了个徒弟叫刘合顺,芦本固给刘合顺取了个道号叫善修。开始是师傅芦本固做药,徒弟刘合顺沿街叫卖,后来师傅渐渐老去,刘合顺也得了真传,便亲自炮制叫卖肥儿丸。芦老道去世后,刘合顺还俗、结婚生子,过起常人生活。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通神,刘合顺夫妇俩切磋琢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老道士的方子中,又加入了君子仁、粉甘草等,让肥儿丸的疗效更佳。上世纪50年代,刘合顺妻子魏良玉向国家献出密方。肥儿丸遂更名为“健儿药丸”由中药厂生产销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