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爲什麼一直沒拜師?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楊議 楊少華)

楊議出生的時候父親楊少華給他起名“楊儀”,上學後他給自己改名“楊義”,很久以後又改成了“楊議”。他從4歲開始耳濡目染跟著父親學相聲,80年代開始走穴演出,“吉他相聲”大受歡迎。90年代以後,他獲得過首屆侯寶林金像獎電視相聲大獎賽冠軍、央視首屆全國相聲大獎賽冠軍,他和相聲的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楊議出生在天津,家住河西區謙德莊,離十八街桂發祥不遠,小名“小五兒”, 老爹楊少華到派出所給他上戶口,民警問起來,楊少華這才想起,起了小名,還沒起大名,他不願跑第二趟,隨口說,就叫楊儀吧。“義”字加單立人,有個依靠,挺好。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少年楊議)

老楊家七口人,擠在一間9平方米的小平房裡,屋裡搭個“吊樓”,幾個孩子睡在上面,到了夏天跟蒸籠似的。七張嘴指著楊少華每月98塊錢的工資吃飯,一個人平均十幾塊錢,連煤球也不能多買,每次買5公斤,用盆端回家。

4歲時楊議就求老爹教他學說相聲。楊少華對相聲有點兒傷心,不願意小兒子再幹這行。幾個徒弟來家學相聲,楊少華教他們貫口兒,教了幾遍徒弟學不會,趴在吊樓上的楊議爬下來,說讓我試試,結果說得一字兒不丟,脆生響亮。那時楊議就能唱大段的天津快板,後來他還爬到衚衕口的大樹上唱戲,引得老老少少一群人給他叫好。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楊議 楊少華 楊威)

上學以後,“楊儀”自作主張,把名字改成“楊義”。小學三年級,學校排小話劇《蠟燭之光》,演出前一天,管道具的同學把蠟燭弄丟了,幾個同學想湊錢買一支,可十幾個人也沒湊足一毛錢,楊議想了個辦法,他家附近有個制線廠,生產過程要使用白蠟,殘留的廢蠟順下水道流到廠外的地溝裡。楊議撈了一罐子廢蠟,回家在爐子上熬,用紙夾子卷個圓筒,中間放跟線繩,把熬好的蠟倒進去,一支新蠟燭就做好了。由於有雜質,燃燒時還伴著“噼噼啪啪”的響聲,有一種特別的藝術效果。

楊議愛聽電匣子、愛看電影,把八個“樣板戲”全學會了。學校文藝演出,他飾演楊子榮,行頭要自己置辦,母親拆了面口袋給他縫了斗篷,把膠皮雨靴外面糊上紙,做成了“馬靴”。“楊子榮打虎上山”,楊議唱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楊議 楊少華)

楊議淘氣,衚衕裡的男廁所,八面透風,從外面的窟窿能看見蹲便者的屁股,用竹竿一捅,裡面的人就“嗷”一聲大叫。楊議慫恿別的孩子去捅,自己在廁所裡蹲著,盯著被捅者的反應。出來後把挨捅者學得惟妙惟肖,逗得小夥伴兒哈哈大笑。

老孃派楊議去買兩毛錢肉、一個旱蘿蔔,買回來後,他把肉頂在蘿蔔上,用手託著,得意洋洋的神態似乎在說:瞧,今兒個老楊家吃肉!見一群孩子在衚衕口玩“撞拐”,他把蘿蔔放在牆根兒,搬起一條腿東撞西撞,大汗淋漓,聽見老孃喊“小五兒”,跑回去把蘿蔔塞給老孃,結果肉卻丟了。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楊議 楊少華在馬三立告別舞臺紀念演出中)

楊議爭強好勝,看過的電影、戲劇,他過目不忘,回來還要和小夥伴們排演,總搶著演主角。有一次學校演出,楊議不是主角,他很著急,使了個“小動作”,主角便非他莫屬了。那孩子告訴了老師,結果老孃知道了,對楊議動用了“家法”,打得楊議連連告饒。老孃告訴他:不管幹什麼,都要憑自己的努力,不能投機取巧。

楊議14歲在天津青年宮和哥哥一起演相聲《對春聯》,是他少年時代印象最深的一次表演。演到一半,忘詞了,他救得還算機靈,觀眾沒察覺。下臺後他臉色煞白,直奔廁所,把自個兒反鎖在裡面,左右開弓自扇耳光,邊打邊叫:你為嘛忘詞兒了?看你下回還敢再忘!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楊議新劇《楊光那些事》拍攝現場)

改革開放以後,老演員們又能上臺說相聲了。楊少華等人第一次到工廠去慰問演出,楊議跟著去看。一段一段的相聲,把工廠一千多名觀眾逗得前仰後合。演出持續三個小時,觀眾笑了三個小時。楊議發現,相聲的魅力太大了,而且簡單,不用道具和化裝,兩個人往臺上一站就行了。

楊議開始苦練相聲,但是在學藝的前三年,他很少能逗笑觀眾。80年代初,河北保定曲藝團到天津演出,楊議跟著同臺獻藝。別的相聲演員上臺,或多或少都有笑聲和掌聲,惟獨他無人喝彩。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楊議新劇《楊光那些事》拍攝現場)

隨後楊議跟著保定曲藝團到河北農村演出,演出設備只有大喇叭,臺下觀眾聽不清演員說什麼,楊議沒經驗,雖然使盡渾身解數,觀眾還是不買賬,起鬨聲一浪高過一浪:“下去吧!換一個!”

後來慢慢找到了感覺。有一年他隨父親到北京首都體育館,那場沒他的節目,一位明星耍大牌,晾了場子,急得穴頭團團轉。楊議自告奮勇挺身救場,一段《地理圖》說得淋漓盡致,效果前所未有的好。

80年代以後,楊議一直是“文藝個體戶”,沒單位、沒固定收入,四處走穴,後來憑著“吉他相聲”大受歡迎。1995年12月,首屆侯寶林金像獎電視相聲大獎賽,楊議以《瀟灑走一回》奪得金像獎。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楊議新劇《楊光那些事》拍攝現場)

2002年央視舉辦首屆全國相聲大獎賽,全國各地18段相聲進入決賽,楊義和楊進明以《如此辦學》奪冠。轉過年來,“第二屆電視相聲大賽”,楊少華和楊議應邀做“展演”,表演相聲《肉爛在鍋裡》。

《肉爛在鍋裡》是新段子,為了這個段子,楊議都快把父親“逼”傻了,老爺子怕忘詞兒,家裡沙發的靠背上、扶手上,餐桌上、椅子上、茶杯上、茶壺上都貼著小紙條,寫著背不熟的詞兒。上臺表演時,楊少華還把關鍵詞寫在手上,還好,一說就火,半句兒詞也沒忘。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楊議 楊少華)

說相聲成功之後,楊議涉足影視界,先後參與拍攝《防守反擊》《狗不理傳奇》《大柵欄》《一手託兩家》等影視劇,到後來拍攝《楊光的快樂生活》系列,成為“中國的寅次郎”。時至今日,楊光的故事仍在繼續拍攝,最新版《楊光那些事·好人》《楊光那些事·藝人》已經完成拍攝,將會在近期播出。

但楊議的本行還是相聲,2018年,他在天津開了“楊光相聲社”,繼續做這項他從小就喜歡的事。不過楊議至今仍為拜師。最早他打算拜侯寶林先生為師,楊少華特別尊敬侯寶林先生,兩人是同輩人,侯先生生前也給了楊議許多教誨,可是,陰差陽錯沒拜成。侯先生過世後,拜師的事一拖再拖。楊議一直想拜師,但不急著拜師,也有他的理由——第一,以前說相聲,無門無派沒飯吃,如今社會進步了,不拜師也能說相聲;第二,拜師是為了學藝,不是為了沾光,如果你的活不行,只會給師父丟人現眼。(文:何玉新)

說了四十多年相聲的楊議,家傳功底深厚,但為什麼一直沒拜師?

(楊光劇組大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