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是如何成为经典的?

sofersong


每当我们谈起《大话西游》,不知道有多少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在剧里至尊宝没有和紫霞仙子在一起?而现实周星驰也没能和朱茵在一起,这部剧可以说是他们两个的诀别剧。不负众望的是这部剧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并且成为我们口中所说的经典。

而这部剧之所以成为我们口中的经典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这部剧是一部爱情喜剧片,在当时九几年的时候,爱情片最被大众认可,也最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一播出就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还有喜剧也是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虽然结局不是美好的,但是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是搞笑的。

再来,这部剧是周星驰与朱茵的最后一部剧,双方都投入了很多感情来演这部剧,所以每当我们重新翻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们都会被他们之前所产生的情愫深深的吸引,情不自禁的就专注于其中,直到看完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最后一点就是现实。为什么说现实使这部剧成为经典呢?我们都知道在这部剧里至尊宝说过“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后,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我们整个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所以要珍惜现在,珍惜眼前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现实命运就是如此。


梦九娱乐


大话西游正好赶上网络时代来临,网络的特点就是颠覆、恶搞,特别是在大陆这种长期压抑、刻板、严肃的氛围中,当普通人也能在媒体上自由表达看法时,必然会走向主流文化和传统媒体的反面,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吧,于是这部具有颠覆和恶搞性质的烂片翻了身,在网络上被吹捧起来了,并进一步影响了传统媒体。如果不是正好赶上刚刚兴起网络时代,在任何时代,这部电影都翻不了身。

然而在港台,由于港人已经习惯了这种表达手法,直到现在大话西游在港台始终没有掀起任何浪花。

从电影的角度,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故事逻辑,还是美学追求,大话西游都是不折不扣的烂片。比如说,电影里的至尊宝(孙悟空)明明是个烂人(几乎和里面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有染),却被解读为一个情种。本来很牵强的、莫名其妙的爱情(至尊宝对紫霞突然就爱的死去活来了,呵呵,名副其实的死去活来),怎么能得出事业与爱情的二难选择。什么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上金箍如何爱你,可明明电影中戴上金箍也没能救下紫霞呀,诸如此类的一厢情愿的解读太多了。这部电影95年刚上映我与几个同学就看过一遍,大家一致认为是烂片无疑,后来口碑翻转后,为了找到网上吹捧的那种神奇感觉,我又陆陆续续看过两遍,结果除了恶俗搞笑能搏人一笑之外,怎么也没有那种一遍笑,二遍哭,三遍默默无言的感觉,其实我看电影的笑点泪点都不高,难道是我还不够矫情?

这部电影适合那种稍有点文化但又很浮浅但自以为很深刻,二十左右稍懂点人事但又没有阅历但又自以为阅历丰富的的人看,也就是辛词中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准确说,当年吹捧这部电影的大学生恰好就是这类人。


猴神大叔的小萝莉


周星驰回忆说大话西游当年投资6000多万,最后票房亏死。

直接造成票房神话周星驰首次亏钱。当时观众认为大话西游恶搞经典名著西游记,整个电影不知所云,被各大媒体评为十大烂片之一。

再后来大话西游火了,周星驰和吴孟达为了这件事专门讨论了一个晚上,也没把大话西游为什么会火的事情搞明白,反正就是把周星驰本人也搞得挺莫名其妙的。

原因的话,我总结一些:

1、当年内地电影市场非常小,而且老一辈的人无法接受周的无厘头风格,周火是因为80后一代成长后掌握社会话语权才开始的。当时清华大学生重新对大话西游进行了解读,所以吸引了众多的观影者。

2、大话西游最大的问题是分上下两部,精华都在下部,但上部却是确立世界观的存在,当时票房不好很大原因是看了上就弃了,导致下也难以翻盘。大话西游的情节理念的确和当时的西游文化不符,孙悟空谈恋爱?孙悟空逆反?这些我们现在人已经接受的孙悟空本质,在当时反而接受不了,也是一方面原因,当时看电影,人物就是人物,很少有人把自己带入到里面,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人看电影,特别容易跟电影里的角色产生共鸣,孙悟空的逆反,敢爱敢恨,真的走到了不少人的内心。

3、当然央视电影频道也无意识帮忙。帝都各大学虽然火,但传播全国还是靠电视反复重播,因为当时这频道新创没片源,大话被认为没票房价值就扔给它们随便填时间了。BTW 没网络什么事,大话火了十年之后网络才覆盖全国。

先说这些,以后想起会在补充。


二次元浪淘沙


这部片子是周星驰靠出演黄百鸣投资的《家有喜事》的800w片酬成功脱离向华强的魔抓之后成立的彩星电影公司独立投资的,也是唯一的一部彩星公司独立投资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之后,彩星公司就倒闭了。

当时星爷正和朱茵打得火热,可以说这部片子是完完全全为朱茵量身打造的也不为过。当时虽然扑街了,然而后来事实证明朱茵确确实实是能靠紫霞仙子吃一辈子老本,这部片子理所当然是经典之中的经典。

只不过上映之初,在香港的票房不过2000多W,历数星爷那些动辄4、5千万票房来说,简直是赔本买卖。香港的媒体也大肆宣扬这部片子太烂,叙事混乱,情节设计也不够顺畅。观众的反应更是激烈,直接说星爷不好好演喜剧,偏要去演爱情戏,完全失去了喜剧天王的味道。

要说它能火爆起来,还要感谢我们内地的高校学子。最初散播渠道是清华的校园BBS,然后就是各大高校流传,最后才上升到社会现象级的传播。

我敢说对于这部片子情怀最深的就是当年正在求学的那一批年轻人。

现今这批年轻人纷纷步入社会,但是当年流泪看大话西游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我想,到死这份记忆也会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承载了我们美好青春和校园记忆的电影,不论别人怎么看,那一份不可或缺的缠绵绯泽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感谢大话西游,感谢星爷!


七巧魔方


还不就是一些吹周的人过分理解了电影中的意思。无厘头就是无厘头,哪来的内涵。一些现在傻呼呼的小孩子就跟着一起把他捧上神坛。周星驰电影本来的目的就是博观众一笑。无厘头式的喜剧电影不可能有内涵的。这是出发点的原因也是逻辑性的问题。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也佩服周星驰因为他主演的电影确实很新奇很搞笑。现在都几十岁了,再看那些电影除了怀旧根本就没啥的了。那些吹看一部电影能连续看十几次大笑十几次的要么就是笑点低要么就是人有点傻。更有甚的说看了会哭。这就有点神经病了。你看个喜剧电影能看哭是在侮辱导演和演员的。任何的喜剧片都必定有悲伤的剧情。这样做是为了反差感,所有的导演都一样。你偏偏不看导演要让你注重的笑点,却非要去注重过渡的悲情。这是导演的失误还是你本身就是想看悲情电影呢。什么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还不都是吹出来的。周星驰所有的喜剧电影撇开搞笑之外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和影响怎么可能会是一个百年式的人物。非要深入扭曲式的理解一部电影的话。我连葫芦娃和喜洋洋都能给你说出一堆人生道理和社会哲学。希望各位观影理性一点。看电影直面一点看导演想让你理解的东西,不要过分曲解涵意。自己轻松点才对得起票价。而不是为了想放轻松才看喜剧电影,反而把自己看哭了,这样对自己对导演对演员乃至整个剧组都是一种侮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