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絡養生,《靈樞》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中醫經絡養生鼻

鼻屬手太陰肺經(《素問》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畏熱。《靈樞》曰:肺病者,喘息鼻張。又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喬嶽曰:肺絕則無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面色青。

中醫經絡養生,《靈樞》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李東垣曰: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王汝言曰:鼻塞不聞香臭,但略感風寒,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辛溫之藥。不知肺經素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也。法宜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服之自效。如素無鼻塞之症,一時偶感風寒而致者,當作風寒治。沈承之曰:其在小兒面部,謂之明堂。《靈樞》曰:脈見於寸口,色見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廣大者壽,小者殆,況加疾哉?徐伯魯曰:按此語,即相家貴隆準之說也。然須視其面部何如,每見明堂雖小,與面相稱者,壽可七八十,要不可執一論也)。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督脈之交會(《靈樞》曰:手陽明之脈,上挾鼻孔。又曰: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香,妨於食,大便難。《素問》曰: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故鼻幹不得臥。又曰:運氣陽明所至為鼽嚏。注:鼽,鼻窒也。嚏,噴嚏也。《明堂經》曰:素 ,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督脈氣所發也。劉河間曰:傷風於腠理,而鼻為塞者,寒能收斂,陽氣不通暢也。王海藏曰:石膏發汗,辛寒入手太陰經,仲景治傷寒陽明經症,乃用之者,何也?蓋胃脈行身之前,而胸為胃肺之室,邪熱在陽明,則肺受火邪,故以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也。沈承之曰:挾鼻孔兩旁五分,名迎香穴,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之會;直目童子,名巨 穴,屬足陽明胃經、陰蹺脈之會)。兼屬手少陰心經(《素問》曰:正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李東垣曰:鼻本主肺,而復能聞香臭者、鼻中有心,庚金生於己也,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

中醫經絡養生,《靈樞》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麗澤通氣湯主之)。又屬足太陰脾經(《素問》曰:脾熱病者鼻先赤)。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靈樞》曰:衄而不止, 血流,取足太陽; 血,取手太陽。又曰: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又曰: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別頰,上,抵鼻。又曰: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字子處也。男子色在面王,為少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頹陰之屬也。女子色在面王,為膀胱字子處病,散為痛,薄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形色)。

手上有個顆“救心丸”

日常保健、危時救急都頂用

大魚際

中醫經絡養生,《靈樞》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大魚際是心臟的反射區,日常按壓 10~20 分鐘,就像直接給心臟做按摩!

有緩解心臟壓力的護心效果,緊急時刻,如果進行強烈的刺激,猶如直接給心臟做按壓搶救,不失為一種家庭自我救急方法,為到醫院去治療贏得一定的寶貴時間。

【取穴】人的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

【方法】緊急救命:用力按,雙手交替對搓。

【日常護心】每天十五分鐘,大拇指按揉,按到不酸脹為止。

如果對你有用,請收藏!如果有不同意見,請提出。如果您有問題需要求助,我們盡最大的能力幫您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