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內蒙古各地區名稱的含義

1.鑲黃旗: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市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規模擴大到下轄84個整佐令又兩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都是,朝中不少官員也來自鑲黃旗。

清代八旗++內蒙古各地區名稱的含義

2.鑲白旗:在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子貝勒所分統,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8萬人,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清代八旗++內蒙古各地區名稱的含義

3.鑲藍旗:今內蒙古烏蘭查布盟東部,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了下轄八十七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

清代八旗++內蒙古各地區名稱的含義

4.正黃旗:以旗色純黃而得名, 正黃、鑲黃、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無王,都歸皇帝所領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使八旗中人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兩個半分佐領,約三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為15萬人。康熙的愛臣,乾清門一等侍衛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人。

清代八旗++內蒙古各地區名稱的含義

5.正白旗: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樂盟南部, 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因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滾將自己所領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領之一,旗內無主,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清代八旗++內蒙古各地區名稱的含義

6.正藍旗: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閃電河流貫領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滾降為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

清代八旗++內蒙古各地區名稱的含義

7.鑲紅旗:在今內蒙古烏蘭查布盟東部,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清代八旗++內蒙古各地區名稱的含義

8.正紅旗:在今烏蘭查布盟的東部,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子和貝勒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七十四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清代八旗++內蒙古各地區名稱的含義

內蒙古各地區名稱的含義

內蒙古各地區名稱的含義

內蒙古地區名解釋!

烏蘭浩特---蒙語意為紅色的城,故有紅城之稱,得名於其第一任首府之地位。1945年,中國首個少數民族自治政權——內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成立了,因其是紅色革命政權,故將王爺廟更名為烏蘭浩特,即紅城。

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公元十六世紀,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領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地區。1581年,阿拉坦汗與夫人三娘子,大興土木建城,並用青磚修起城牆,把房屋等圍起來,遠遠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起此名。

包頭——蒙古語“包克圖”的諧音,意即“有鹿的地方。位於內蒙古中部,是新興的鋼鐵工業名城,有“草原鋼城”之稱。“包頭”一稱始於清乾隆初年,相傳很久以前,這裡水草豐美,鹿鳴呦呦,成群出沒嬉戲。由此包頭又有鹿城美譽。

呼倫貝爾盟——“呼倫貝爾”得名於呼倫湖和貝爾湖。呼倫湖又稱呼倫池或達賚湖。“呼倫”為突厥語“湖”之意,“達賚”則是蒙古語“海”的意思。另有呼倫和貝爾的傳說見最下。(現已更市)

興安盟——興安是滿語,意思為小山(丘陵),在蒙語裡是“大石”的意思,因位於大興安嶺東南麓,由雅克山、嶽爾濟山、雉雞場山、吉里格山等群山構成。 昭烏達盟——“昭”當“百”講,“烏達”這裡是“柳樹”的意思。“昭烏達”就是“百柳草原”的意思。赤峰市撤盟設市之前其盟的名字。

哲里木盟——“哲里木”是蒙古語音譯,意思是“馬鞍肚帶”,成吉思汗時期這裡專門生產和供應馬鞍肚帶,故得名。通遼市撤盟設市之前其盟的名字。

阿拉善盟——有多種意解,一說阿拉善意為野駿馬,也有說是由“阿拉喜”諧音而來,蒙古語“阿拉喜”是屠宰的意思,還有說是漢語賀蘭山的音轉。

烏蘭察布盟——“烏蘭”為蒙古語“紅色”的意思;“察布”這裡當“崖口”講,烏蘭察布就是“紅色崖口”的意思。(現已更市)

錫林郭勒盟——“錫林”蒙古語譯為“高原上的平野”,“郭勒”是河流的意思。錫林郭勒意思就是“高原上的河流”。

伊克昭盟——“伊克”蒙語,是“大”的意思;“昭”是“廟”的意思。合譯為大廟。因有成吉思汗陵而聞名。鄂爾多斯市撤盟設市之前其盟的名字。

巴彥淖爾盟——“巴彥”是蒙古語譯音,為富饒的意思,“淖爾”是湖泊的意思,合譯為富饒的湖泊。(現已更市)

赤峰——蒙古語為烏蘭哈達,是紅峰的意思。宜有紅山文化發源地之意。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的烏蘭哈達鎮也為此意。(我的家)

烏海——不是蒙語,是漢語縮名,烏海由烏達、海渤灣和海南三區組成,取字頭縮拼即成。因烏海盛產煤,故又有“烏金之海”之美譽。

庫侖——意思是家園或佔地領域。庫侖旗位於通遼市。

扎賚特——蒙古語,是蒙古族部落名稱。扎賚特旗位於興安盟。

根河——蒙古語譯為“葛根高樂”,含意為清澈見底之河。根河市位於呼倫貝爾市。

科爾沁——蒙古語,帶弓箭之意。科爾沁有4旗分佈在興安盟、通遼市兩地。

額爾古納——蒙古語,意思為彎彎曲曲的河流,又意額爾古納是蒙古語,意為“呈遞”、“奉獻”。額爾古納市位於呼倫貝爾市。

敖漢——蒙古語,為長子、老大之意。敖漢旗位於赤峰市。

阿巴嘎——蒙古語“叔叔”之意。阿巴嘎旗位於錫林郭勒盟。

莫力達瓦——達斡爾語,意思是隻有騎馬才能翻越的山嶺。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位於呼倫貝爾市。

巴林——蒙古語,軍寨之意。巴林2旗位於赤峰市。(左旗 。。嘎嘎)

烏珠穆沁——蒙古語,意為葡萄山之人。烏珠穆沁2旗位於錫林郭勒盟。

鄂溫克——鄂溫克語,住在大山裡的人們之意。鄂溫克自治旗位於呼倫貝爾市。

巴彥浩特——蒙古語,意思是富饒的的城。巴彥浩特鎮為阿拉善盟公署駐地。

鄂倫春——鄂倫春語,山嶺上的人們或使用馴鹿的人們之意。鄂倫春自治旗位於呼倫貝爾市。

烏梁素海——蒙古語為“楊樹之海”。位於巴彥淖爾市。

多倫——為蒙古語多倫諾爾的簡稱,意思為七個水包子,又稱七星潭、多倫泊。位於錫林郭勒盟 。

托克托——蒙古語脫脫轉化而來,脫脫為明時西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的義子名。位於呼和浩特市

二連——蒙古語“額仁”的異譯,意為幻景、斑斕之意。後也被漢語解釋為連接中蒙兩地的口岸。位於錫林郭勒盟。

翁牛特——蒙古語,神聖之意。翁牛特旗位於赤峰市。 小小。。嘎嘎

海拉爾——蒙語的大概意思是野韭菜。位於呼倫貝爾市。

鄂爾多斯——一說是蒙古語斡爾朵(宮帳的意思)的複數演變而來,即宮殿群;二說,鄂爾多斯高原位於黃河南邊,由烏日多斯演變而來。

滿洲里——地名出現於1901年。在此以前滿洲里一帶地方被稱為“布魯給雅寶拉格”,漢語意為“噴泉”。滿洲里考其詞義是滿族自稱的譯音,意思是從這裡開始就是清王朝統治的領土了,即滿洲以裡。位於呼倫貝爾市。

阿魯科爾沁——蒙古語阿魯是山北之意,科爾沁的意思為弓箭手。阿魯科爾沁旗位於赤峰市。

喀喇沁——蒙古語,為守衛者之意。喀喇沁旗位於赤峰市。

克什克騰——蒙古語,是成吉思汗時所創設的近衛軍的稱號,簡稱克旗。克什克騰旗位於赤峰市。

和林格爾——蒙語即二十七家子。位於呼和浩特。

阿拉坦額莫勒——蒙古語“金鞍子”的意思。為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駐地。

西拉木倫河——譯為漢語為“黃色的河”之意。位於通遼市。 呼倫貝爾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的時候,草原上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部落中有一對情倡,女的叫呼倫,能歌善舞,才貌出眾;男的叫貝爾,力大無比,能騎善射。他們和鄉親們無憂無慮地生活在這塊水草豐美的草原上。    一天,妖魔莽古斯帶領狐兵狼將殺向草原,施展彌天的妖術搶走了呼倫姑娘,吸乾了草原的流水,牧草枯黃,牲畜倒斃,草原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貝爾,草原上的英雄,為了挽救草原,救出情倡呼倫姑娘,他飛馬馳騁,尋找妖魔莽古斯。日以繼夜的長途跋涉,使貝爾昏倒在地。幻覺中他看到呼倫姑娘因不屈服妖魔莽古斯的淫威,被莽古斯施展妖術變成了一朵沙日楞花,在風沙下受煎熬。貝爾醒後,將壺中自己捨不得喝的水澆灌了花枝,使呼倫姑娘恢復了人形,二人相見,盟誓永不分離。莽古斯不肯罷休,又搶回了呼倫姑娘。為了挽救草原,呼倫姑娘設計智取了莽古斯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煙波浩渺的湖水淹沒了眾小妖。這時,貝爾也殺死了莽古斯。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姑娘,悲痛欲絕,縱身躍入湖中,頓時,山崩地裂,形成兩個湖泊,一個是今天的呼倫湖,一個是貝爾湖,烏爾遜河猶如一束銀色的綵帶將呼倫湖和貝爾湖連在一起。湖水滋潤了草原,草原又充滿了生機,羊群像片片白雲在藍天上飄蕩;牛、馬像顆顆珍珠撒滿了綠色的草原。人們為了感念他們,就把這個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呼倫貝爾盟的名稱,就是由這對情侶的名字結合而成的。呼倫貝爾得名於呼倫湖和貝爾湖。“呼倫”是蒙古語“哈溜”的音轉,意為“水獺”; “貝爾”意為“雄水獺”,因古代這兩個大湖盛產水獺,居住在湖畔的蒙古族牧民便以其古老的以動物名稱命名湖泊名稱的習慣,為兩個湖泊命名。

補充: 牙克石 : 滿語“雅克薩”音轉而來,意為“要塞”。位於呼倫貝爾市。原名喜貴圖旗,意為“森林”。 奈曼 :據說在蒙語中是第八的意思,奈曼旗即哲盟第八旗之意。在通遼市。奈曼旗源於奈曼部,最早稱“乃蠻”。“奈曼”意為“八”。最初由八鄂拓克或和碩形成。奈曼旗住民,大約在秦漢時期就有,元朝,已經形成部落。據《清史稿》記載:“奈曼部轄一旗:扎薩克駐章武臺,在喜峰口東北七百里。西南距京師一千一百十里。古,鮮卑地。隋,契丹地。唐屬營州都督府。遼、金為興中府北境。明為喀爾喀所據,分與親弟,號曰奈曼。” 《清史》又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車臣汗(達延汗),遊牧瀚海北杭愛山,稱其部曰喀爾喀。其長子圖魯博羅特,於明代由杭愛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圖魯博羅特之次子納密克,納密克之子貝瑪土謝圖生子二,長子岱青杜楞,號所部曰敖漢;次子額森偉徵諾顏,以奈曼為部號。額森偉徵其子袞楚克(又稱袞出斯),稱巴圖魯臺吉,服屬於當時勢力最強的察哈爾部(該部當時在遼西)。察哈爾部酋長林丹汗侵略科爾沁部,所行無道,引起奈曼等部不滿。皇太極天聰元年(1627年),袞楚克率全部人民歸附後金,受到皇太極的嘉獎。賜之牧地為潢河、老哈河合流之南岸。東界科爾沁,南界土默特,西界敖漢,北界翁牛特。廣九十五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極高四十三度十五分。京師偏東五度。”天聰八年,又明確劃定奈曼部界。崇德元年(1636年),依據袞楚克多年的功勳,皇帝賜授之扎薩克多羅達爾漢郡王的爵位,世襲罔替。從此共經十六任郡王,統治奈曼三百餘年。

扎蘭屯——是滿語"扎蘭",即漢語"佐領、參領"之意,清朝正三品武官名,史籍中"參領"也寫作"甲喇"或"扎蘭",即"扎蘭章京"的縮寫.光緒年間,清政府派扎蘭章京在雅魯河畔駐守,並建立扎蘭章京衙門,因此這一地區被稱為"扎蘭艾裡"("艾裡"即蒙語、達斡爾語中村、屯之意),後隨漢人不斷增多,逐漸被稱為滿漢混合語"扎蘭屯".位於呼倫貝爾市,原名布特哈旗,滿語為“打牲”之意。

開魯——其由來據說有兩個,一是為開發哲盟的“三魯”(阿魯科爾沁旗、扎魯特左、右二旗)之地的意思;二是開魯北面有一大坨崗,稱“海魯吐召”。海魯吐召系蒙古語,即有旱獺的地方。開魯,即蒙古語“海魯”的諧音。開魯縣位於通遼市。

科布爾——蒙古語譯音,意為“土地鬆軟”。科布爾之名約在清同治年間(1870年)就有,曾是陶林縣所在地。位於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

忽洞——蒙古語,“井”之意。

塔拉——蒙古語,“草原”之意。

扎賚諾爾——是達賚諾爾的轉音,蒙語“海一樣的湖泊”的意思。因地處達賚湖畔(即呼倫湖)而得名。位於呼倫貝爾 滿洲里市,為礦區,簡稱“區”。

白音察干——蒙古語,“白音”意為“富饒”,“察干”意為“白色”。位於烏蘭察布市,是察哈爾右翼後旗政府所在地。

土貴烏拉——蒙古語,意為“旗幡山”。位於烏蘭察布市,是察哈爾右翼前旗政府所在地。

集寧——漢語,源於古地名,意為“集市安寧”而得名。位於烏蘭察布市,為烏蘭察布市政府駐地。

多倫——為蒙古語多倫諾爾的簡稱,意思為七個水包子,又稱七星潭、多倫泊。位於錫林郭勒盟

土默特——土默是蒙古語“萬”的意思,特是“萬”的複數詞,旗名源於蒙古族部落名。土默特2旗在呼包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