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後門兵」

當年的“後門兵”

上世紀七十年代,1977年,後門兵風靡一時,成為我軍歷史上的一個插曲。我們都是這插曲中小小的音符。

1976年12月,還差半年高中畢業,為了逃避上山下鄉,也為了實現自己當女兵的夙願,我當了兵。

1977年1月16日晚,我們5名從石家莊應徵入伍的準女兵,穿著武裝部發的肥肥大大很不合體的軍裝,沒有佩戴領章帽徽,揹著自己的全部家當----用統一發的軍用棉被裹著極少的生活用品打成的一個很不標準的揹包,跟著接兵的李副團長,踏上了西去的列車,經過一夜的顛簸,來到了山西省定襄縣某部通六信團。

接我們的卡車剛一進六團大門,圍上來二十多個沒戴領章帽徽的準女兵,說是等待迎接我們。我心裡頓時納悶兒起來:不是今年六團只在石家莊招了我們5個女兵嗎?怎麼先來了這麼多人?顧不得細想,就被三三倆倆的“戰友”們拉下了車,那熱情、熱鬧的場面,讓我一下子忘記了離開父母的孤獨與惆悵,立刻有種親切的感覺被熱情所融化。我們被相擁著來到了宿舍----那時的軍營。

我們的窩兒是當時團裡的平房會議室,左右兩邊各開一個門,房間很大,足有60多平米,裡面擺放了近20個上下床,住30多人。真可謂大集體宿舍了。

過了兩天,我才逐步瞭解到,這些比我們早到的戰友,都是部隊子弟,有從北京來的,有當地駐軍的,還有我們鄰縣忻縣(今忻州)部隊的。她們有的是關係打招呼、寫條子來的,大部分是單位行為,是系統內部相互安排,也叫換兵,我們團的子弟到她們父母單位當兵,她們到我們團來當兵。一時間,呼呼啦啦來了近40人。由於她們沒有經過武裝部徵兵,沒有正常的手續,也就沒有武裝部發的被裝,她們穿的用的都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有穿自己便衣的,有穿父母軍裝的,四個兜的幹部服和夏天的的確良都穿來啦!還有的穿著空軍衣服來當陸軍的,那被子就更不知道是從哪裡淘換來的了。她們的年齡、文化差異很大,有的比我(當時我17歲)大三、四歲,下鄉幾年回來當兵的,也有已經當了工人,又來到部隊的。還有比我小三、四歲還在唸初中的。這些沒有正式手續的後門兵,當時被稱為“黑兵”。儘管我們石家莊來的5名女兵是通過正常應徵入伍的,但也難逃“黑兵”的稱號。

一週後,團裡給她們統一發了軍裝、被褥和生活用具,並給我們一起佩戴了領章帽徽。我們一共38人,編一個女兵排,排下分三個班,班長是比我們早一年的女兵,排長是比我們早兩年的一個男兵,我們私底下都稱他“黨代表”。

誰也沒想到,兩個多月後,新兵訓練還沒結束,就傳來要清查清退後門兵的消息,整個女兵排頓時亂了起來。後來才知道大量人員從後門參軍的舉動,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以至於中央軍委向全軍連續下發了幾道命令,清查清退“後門兵”。

新兵訓練結束後,大家都分配到的了各個崗位,有衛生隊的,放映組的,軍務股打字室的,大部分被分到了話務班。大概過了三、四個月,退兵的風波,最後以一個單位將自己的子弟全部調走和個別年齡太小的退回而告平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