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匈奴人、突厥人在東北的時候,爲什麼不自己種糧而要去搶糧?

陳陳2253155953


你覺得以當時的生產力,可以開發東北的土地嗎?很多時候不能用現在的眼光看過去。

我們看土地的開發程度,從人口密度可以看出來,很簡單,如果一個地區土地能得到開墾,養活的人口就多,人口密度就大,

中國人口最開始是黃河流域,然後往南到中原地區,這是最容易開墾的,所以你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吳國、越國這些長江流域的國家人口少,比較弱,長江以南人煙稀少,

再看三國,孫權地盤大,也就一個半州,自己又分一個州出來,但實力還是不行,因為他的地盤人口少,糧食產區小,到了東晉衣冠南渡才開始開發長江流域的

如果按照我們現在思維,江南地區適合種水稻,也是糧食產區吧?甚至長江以南雨量充沛,適合耕種,

那為什麼長江以南一直落後於中原地區呢?這種局面一直到宋朝都是如此,南宋開始,長江流域經濟才高於北方。

這都是生產力決定的,以當時的生產力,無法開墾東北的土地,即使上世紀,要把北大荒變成現在的北大倉,用了多少人力無力?那是集全國之力開發東北,如果就東北人,估計到本世紀才有可能,何況漢代唐代呢?

還有一點你要知道,長城以北,一直到滿清,都是一群原始人,他們相當於中原的三皇五帝時代,還是原始部落的狀態,看看大明時代的女真就知道了,女真三大部,努爾哈赤只是建州女真的一個小部落的酋長,地位相當於一個村長,不要驚訝,就是村長。

1600年的女真尚且如此,漢唐時代的遊牧民族,這些人怎麼可能去耕種呢?

掠奪是遊牧民族的天性,他們生來就是到處搶的,一切東西靠搶,吃的穿的用的女人,全部都靠搶,種田?對不起,沒聽過,

為什麼做長城?秦始皇那麼牛,怎麼不佔領北方?你只要看長城地圖就知道,那是中國降雨分界線,長城以北的土地是不能開墾的,有段時間人定勝天,強行開墾,結果就是沙塵暴。


南朝四百八十寺


題主的問題,我從兩個方面回答你。

首先匈奴人和突厥人都不在東北活動,而是在塞外的北方、以及西北地區活動。

《史記》和《漢書》記載的匈奴都是塞外的北方和西北活動,其東部最遠的活動範圍是右北平地區,也就是今天河北承德附近,這還是冒頓單于擊敗東胡之後,而西部最開始是河套一代,後來匈奴人也是經略西域,在西北方向出現,而匈奴時期活動在東北的是東胡,戰國時期,佔據河北、遼寧一代的燕國向北方開拓領土將領秦開,就是攻擊的東胡,而非匈奴。

匈奴與西漢

而《周書》《隋書》中記載的突厥人活動區域大概和當年匈奴人的區域差不多,突厥人本是柔然人的鍛鐵奴,柔然人勢力衰弱以後,突厥勢力強大,在北方曾建立起強大的突厥汗國,突厥人除了對於中原王朝有了諸多聯繫外,在西亞、中亞也有著廣泛的影響力。6世紀末,突厥汗國還聯合當時歐洲拜占庭帝國一起進攻當時中亞的薩珊波斯帝國。而在突厥汗國時期,活動在東北的少數民族主要是高句麗、靺鞨等族。

東西突厥與隋朝

所以匈奴人、突厥人他們從未在東北地區大規模的活動過。

其次關於北方各族為何不在進行耕種。

首先農耕是個技術活,別看只是開溝,播種等簡單的作業,但這卻是古代世界最複雜的工種之一,而世界最勝任這個工作只有漢民族,就是通過開墾種地,漢民族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而少數民族尤其北方的少數民族真的做不來,五代時期的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的要地割讓給契丹人的遼國,可是契丹人佔據此地之後,不得不在遼國實行兩院制,設置南院大王管理幽雲十六州的漢人,因為只有漢人能種地。

幽雲十六州

其次北方地區的塞外地區,地形主要是沙漠和草原,這種地形確實不適合農耕,特別這裡長期由不會農耕的草原遊牧民族佔據,也沒有農耕文化,他們不會也不願意開荒種地。

第三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是在明代以後。東北地區的地形主要是山地森林、草原和平原,長期以來東北的少數民族都是漁獵民族,東北雖然冷,但是資源豐富,東北的高句麗人、靺鞨人都很容易能夠在這裡生存。雖然東北很早就納入中國版圖,但是一直以來這裡的漢民族數量不多,對這裡的平原農業開發的很少,所以古代東北的農業並不發達,反而是漁獵產物的海東青、人參、虎骨等更加出名。

海東青

明朝建立以後,徐達的北伐從蒙古人和高麗人的手裡奪回了遼東地區,並在遼東開始屯田,進行開拓,特別是明朝後期為了應對蒙古人、女真人威脅,加強了遼東的控制,明朝駐遼東的軍隊和漢人也是進一步開拓的農業,東北的農業有了初步的發展。

清朝建立以後,滿清皇族為了保護所謂的“龍興之地”一度建立柳條邊,限制漢人進入東北,但是1840年以後,隨著滿清國力衰弱,沙俄對東北的侵略的不斷加強,滿清最終放棄限制漢人進入東北的限制,於是大批的山東、河北的漢人湧入東北“闖關東”,利用他們先進的農業技術,在地大物博的東北開拓農業,讓東北的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滿清晚期到新中國建立以前,東北已經逐漸成為國內的農業和工業發達地區,與關內動輒饑荒的災難相比,關外很少發生饑荒事件。

闖關東

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進一步對東北的農業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對北大荒的松嫩平原、南大荒的遼河平原,進行農業開發,那時候的東北“棒打狍子瓢舀魚 野雞飛到飯鍋裡”,東北農業得到大發展,東北雖然一年一季,但是日照時間長,東北的大豆、玉米、水稻幾乎是全國品質最佳,東北的糧食除了自給自足之外,還源源不斷的供應全國,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東北糧食基地


大東北的小豆包


匈奴人和突厥人生活的主要區域是在“漠北”(蒙古高原),而不是東北,匈奴人曾經擊潰過東胡,東胡是生活在東北的,東胡人臣服於匈奴,但不意味著匈奴人生活在東北。突厥則從來沒有控制過東北。東北古代人群主要有漢晉時期的烏桓、鮮卑(從東胡中分化出來的),唐宋時代的契丹、女真以及後來的滿族。

遊牧生活當然是匈奴、突厥的主要經濟形態,但是匈奴人其實是有“農業”的,漠北的自然地理環境總體上不太適宜農耕,但在貝加爾湖附近的河灘地帶,是可以從事農業生產的,考古隊在葉尼塞河、色楞格河流域都發現過匈奴人的村鎮遺址,這些匈奴人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特別是還發掘出從事農耕的“犁鏵”,考古學家從形制上推測這些農具應該是從漢朝引進的。但農業生產在匈奴人中不佔主流,匈奴的一些農業定居點很可能是安置流亡或者被俘的漢人的。突厥人則基本上沒有發現農耕的情況。所以從技術水平上來說,匈奴人和突厥人開發漠北的可以農耕的地區都力不從心,是不可能跑到東北去種田的。

當然,實際上東北是中國的自然地理中最有優勢的地區,東北有大江大河,有廣袤的平原,同時在古代又是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區,這樣的自然環境,使生活在這裡的人群既可以從事漁獵,又可以從事農耕,所以漠北的匈奴、突厥對中原雖然有些優勢,但從來都不可能入主中原,反倒是東北的鮮卑、女真、滿洲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入主中原,但由於森林和江河的物產資源豐富,漁獵完全可以獲得充足食物,東北的人群在東北生活階段,無法發展出精細的農業生產技術,因為刀耕火種就夠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東北的族群一旦成熟起來後,就會向中原發展,離開東北,所以東北也很難積累起足夠支撐農業發展的人力資源,農業不發達是常態,而鮮卑、女真、滿洲等東北族群的長期存在又限制了漢人大規模移民東北,直到近現代漢人移民大量進入東北以後,東北平原的農業優勢才形成。


只愛潘多拉


首先,匈奴不在東北,突厥也一樣。

時至今日,俄羅斯,農業仍然比較落後。

赫魯曉夫曾經推進過蘇聯玉米種植計劃,可是事實證明,蘇聯的溫度,根本沒法在短暫的夏天之中讓玉米成熟。成片成片的玉米,還沒有結穗,就迎來了蘇聯嚴寒漫長的冬天。

要知道匈奴當時可是遊牧民族,秦代和匈奴決戰的地點在九原,到今天那裡也不是農業高產區,更何況當時那是邊界,不是匈奴的主要聚集地。

總結起來,就是匈奴住的地方,不具備大規模糧食種植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