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二十一)與君共飲七碗茶

飲茶是燒水煮茶的最終目的,一杯好茶也需要有人能夠品味其中的滋味,而這種滋味,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追求。《茶經》中六之飲論述了飲茶的現實意義、沿革和方式方法。陸羽特別強調飲茶有特殊意義,為此,他把已論述過的造、器、煮的三個方面主要問題和飲用問題並列為茶的“九難”,並提出了他所偍倡的飲茶的方式和方法。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二十一)與君共飲七碗茶

春天茶園的新芽-竺家尖茶園

陸羽認為:茶不是一般的止渴飲料,也不同於酒精飲料,而是一種被認為可以“蕩昏昧”,也就是可以起著生理和藥理作用的消睡提神的飲料。但從陸羽對茶是極其推崇的,他認為茶是“嘉木”,更把選用茶葉的困難和選用人參相比,他在第一章裡特別強調一個“精”字,所謂“茶有九難”,意即從採造到煮飲,都應力求其精。他一方面把民間煮成的“痷茶”,以及加以配料,煮得沸透的茶看成是溝渠裡的廢水,並對當時慣於用這種方法調製茶湯表示感嘆;別一方面,他自己對茶味則要求“珍鮮馥烈”(意即香味鮮爽濃強),要求“雋永”(意即滋味深長),同時還要求一“則”茶末最好只煮三碗,至多也不能超過五碗。這些都表明他飲茶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作為生理或藥理方面的作用,而是以滋味香氣為載體的品茶,而體驗精神上的快樂。也就是說,陸羽的《茶經》已側重的把飲茶看作用精神生活的享受,而且十分明顯。

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認為,在上個世紀的中國,已經忘記了飲茶的哲學意義,沒有了唐時的浪漫和宋時的禮儀。而在這本書出版後的一百年,茶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重要的一種精神生活的物件。從缺乏到豐盛,從止渴到生活,然而在日常的飲茶中,如何去品一杯好茶,是需要超越生活的層次,進入精神層面的感受,這也許正是難之所在。從這方面出發,我覺得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的相關思想依然實用。

在論述飲茶風尚的傳播,自然離不開茶產區的擴展,茶葉從原產地西南之地,向外擴展到現在的十幾個省區。到唐代,茶的產地已經很多了,也基本上完成了茶的擴展。陸羽在《八之出》中列舉了唐代的茶產地,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陸羽所列舉的茶區並不全面,比如在西漢進代即早已有飲茶風習的湖南,未能涉足。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區的擴展,最初是和戰爭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人口大量遷徙流動相關的。公元前334年以後,楚威王曾命莊礄由楚國率兵入滇,以滇池為中心,擴地數千裡。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曾命司馬錯由陝西率兵滅蜀國。《史記-秦本紀》說:秦惠王后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司馬錯伐蜀,滅之”。滅蜀後徙秦民一萬戶到蜀地,後又滅巴國和苴國。公元前304年,司馬錯又率巴蜀十萬之眾,浮江伐楚。公元前280年,秦奪楚黔中郡,秦始皇初滅六國,除遷徙天下寧豪富十二萬戶到咸陽外,更發大軍50萬守五嶺。這樣多次的戰爭導致的大規模人品遷徙流動,把茶樹原產地西南的茶葉傳播到後來產茶的其它各地,並形成了其它的產區,就顯得自然。在傳播的過程中,大致都認同水陸二種傳播方式,即從西南出發,由南向北傳播和由西向東發展,而在春秋戰國以前,我國產茶的地方還是比較少的。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二十一)與君共飲七碗茶

岡倉天心的茶之書,百年前一本茶的精神起蒙之書

對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介紹了茶飲之起源,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並通過春秋時期的晏嬰、漢代的楊雄、司馬相如、吳國的韋曜、晉代的劉琨、張載、陸納、謝安、左思天賦符文愛好飲茶之事,來說明飲茶之事久遠,並流傳較廣而形成了風俗,並說到了他所在的時候,飲茶已經很盛行了,如在東西二都—西安和洛陽以及湖北、四川一帶,家家戶戶都飲茶了。

那麼為什麼茶飲盛於唐代?這是有其歷史條件的,在自秦、漢至唐的800年間,經歷了三國、兩晉及十六國、南北朝和長期動亂,而隋代雖然安定了一下,但時間不長,而大一統的唐朝的出現,使得已有的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交流。特別如大運河之類的南北交通要道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完成,使得茶的生產、貿易和消費大為發展。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有:“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的詩句。《封氏聞見記》所記載的“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都充分反映了茶葉貿易的繁榮景象。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二十一)與君共飲七碗茶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二十一)與君共飲七碗茶

俗話說:“盛世瓷器亂世金”,唐朝的貞觀之治帶來的盛世確實為飲茶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當然這裡還有一些其它的因素,比如唐王朝禁酒措施,使得部分文人改酒為茶,如杜甫在京城任左拾遺時,曾有“街頭酒價常苦貴”的詩句。唐代文化的發達,以及不少文學家詩人,把品茶賦詩作為風氣,在李白、顏真卿、劉禹錫、柳宗元、白居易天賦符文的詩文中,都有關於飲茶的描述,特別是《茶經》的問世,對當地的飲茶之風,起到了一定的失去作用。如在《新唐書-陸羽傳》中說: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正是唐代這種盛唐氣象,一種在詩詞文化上所達到的成就,也使得茶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從以茶藥之飲而轉變為精神文化之飲,而這種氣質,正如盧仝的七碗茶詩最為代表,他日共飲七碗茶,讓我們在唐代的茶飲風尚中看到了浪漫的氣息。

至宋,茶產區繼續向東南擴展,消費也日益普遍。宋代李覯曾說:“茶非古也,源於江左,流於天下,浸淫於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之,富貴貧賤不用也.”(見盱江集)。宋代文人也對茶情有獨鍾,特別是宋徽宗趙佶還寫了一本茶葉專著《大觀茶論》。而宋代最著名的飲茶方式是點茶,點茶之法可以鬥茶,加上皇室參與,因此講究禮法,這也是宋特別是南宋文化氣的一種氣質所在。後期的明清後,散茶的出現和元代的戰爭,使得茶的飲用少了詩詞氣,而更多的以生活的開門七件事為主,粗茶淡飯成為日常生活貧苦的重要內容,然而既便是生活清貧,茶依然不能少。特別是進入近代,我贊同岡倉天心對於百年前國人飲茶的一種表述,百年的苦難已經使飲茶變成了一種生活的習慣,而失去了在飲茶中去追尋生命感受的動力,也沒有了唐時的浪漫和宋時的禮儀。當然這樣的表述,為其對於日本茶道依然守著茶道的禮式,並在其中尋求生命的美好作對比,以此表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一種思想。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二十一)與君共飲七碗茶

海山之上的定海山茶園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二十一)與君共飲七碗茶

從上面的飲茶風尚的傳播和變化中,陸羽把飲作為“茶之九難”的最後一難,自然有其難的地方,那麼難在什麼地方?從今天的我們生活的環境,去想你陸羽當年的燒水煮茶的情景,以及寫作《茶經》的初衷,把茶從生活用品上升到精神之品,是茶之飲之所以難的地方。我非常同意岡倉天心對於唐代茶飲的總結,即唐代茶飲之浪漫氣息。而這種浪漫也比較適用於唐時的盛世氣息。中華民族如果說有那個朝代或者時期是國人最為驕傲的,那必然是盛唐氣象。如果說今天的一杯好茶,需要飲者有一種氣息相伴的話,我認為就是一種浪漫的氣息,茶之味,之形,之色、之香,綜合在一起,看著就很浪漫。一杯入口,浸潤口舌的是茶特有的氣息,感受生命的美好,自然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不論是來自於遠方的茶的獨飲,還是好茶的朋友分享,在茶於水的交匯之中,一杯好茶所包含的不再只是止渴解乏的飲品,而是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感情傳遞,而最重要的不僅僅是沖泡出一杯好,更為重要的是感受這個過程帶來的快樂、輕鬆,體現禮儀和浪漫。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我認為是一件追尋最終的茶的“浪漫”心情的事情。

定海山上採新芽,

與君共飲七碗茶。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二十一)與君共飲七碗茶

後記從第一篇為一杯好茶,到最後一篇,為尋找茶飲的浪漫心情,整個茶之九難以茶開端,以飲結束。整個文章以吳覺農先生的《茶經述評》為參考,許多文章中有大幅的文字來自於這本書,也算是我重新再讀一遍這本書。這個系列微信推文的寫作,也是自己學習的過程。經歷了21個星期的時間,經歷了定海山茶2018年的茶的春季製作季。今年我們做出來的小葉種紅茶有了十足的進步,而芽茶質量也更為穩定,只是勾青茶還有所不足。自然從茶葉製作者的角度來說,希望能夠為一杯好茶提供相應的茶的基礎。從飲的角度看,茶葉也只是最為基本的條件。而相應的茶器,環境、水和沖泡技術,卻實影響著茶之味道,影響著許多人眼中的一杯好茶。然而如果說這中間還有最為重要的,那一定是作為我們泡者或者說是飲者的自己,以何種心態、心境去感受茶才是最重要的,一杯好茶,不僅僅是口中的味道,更應該是精神上的享受,於生活相依,與世事相伴,與友情相佑,於浪漫相隨,才是一杯好茶的最好註解。

關於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的話題,我認為就這樣結束。本人水平有限,文筆粗略,敬請將就,歡迎批評指正。歡迎朋友們一起喝茶,也歡迎大家關注定海山系列茶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