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之九难到一杯好茶(二十一)与君共饮七碗茶

饮茶是烧水煮茶的最终目的,一杯好茶也需要有人能够品味其中的滋味,而这种滋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追求。《茶经》中六之饮论述了饮茶的现实意义、沿革和方式方法。陆羽特别强调饮茶有特殊意义,为此,他把已论述过的造、器、煮的三个方面主要问题和饮用问题并列为茶的“九难”,并提出了他所偍倡的饮茶的方式和方法。

从茶之九难到一杯好茶(二十一)与君共饮七碗茶

春天茶园的新芽-竺家尖茶园

陆羽认为:茶不是一般的止渴饮料,也不同于酒精饮料,而是一种被认为可以“荡昏昧”,也就是可以起着生理和药理作用的消睡提神的饮料。但从陆羽对茶是极其推崇的,他认为茶是“嘉木”,更把选用茶叶的困难和选用人参相比,他在第一章里特别强调一个“精”字,所谓“茶有九难”,意即从采造到煮饮,都应力求其精。他一方面把民间煮成的“痷茶”,以及加以配料,煮得沸透的茶看成是沟渠里的废水,并对当时惯于用这种方法调制茶汤表示感叹;别一方面,他自己对茶味则要求“珍鲜馥烈”(意即香味鲜爽浓强),要求“隽永”(意即滋味深长),同时还要求一“则”茶末最好只煮三碗,至多也不能超过五碗。这些都表明他饮茶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作为生理或药理方面的作用,而是以滋味香气为载体的品茶,而体验精神上的快乐。也就是说,陆羽的《茶经》已侧重的把饮茶看作用精神生活的享受,而且十分明显。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认为,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已经忘记了饮茶的哲学意义,没有了唐时的浪漫和宋时的礼仪。而在这本书出版后的一百年,茶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重要的一种精神生活的物件。从缺乏到丰盛,从止渴到生活,然而在日常的饮茶中,如何去品一杯好茶,是需要超越生活的层次,进入精神层面的感受,这也许正是难之所在。从这方面出发,我觉得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的相关思想依然实用。

在论述饮茶风尚的传播,自然离不开茶产区的扩展,茶叶从原产地西南之地,向外扩展到现在的十几个省区。到唐代,茶的产地已经很多了,也基本上完成了茶的扩展。陆羽在《八之出》中列举了唐代的茶产地,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陆羽所列举的茶区并不全面,比如在西汉进代即早已有饮茶风习的湖南,未能涉足。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区的扩展,最初是和战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人口大量迁徙流动相关的。公元前334年以后,楚威王曾命庄礄由楚国率兵入滇,以滇池为中心,扩地数千里。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曾命司马错由陕西率兵灭蜀国。《史记-秦本纪》说:秦惠王后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灭之”。灭蜀后徙秦民一万户到蜀地,后又灭巴国和苴国。公元前304年,司马错又率巴蜀十万之众,浮江伐楚。公元前280年,秦夺楚黔中郡,秦始皇初灭六国,除迁徙天下宁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外,更发大军50万守五岭。这样多次的战争导致的大规模人品迁徙流动,把茶树原产地西南的茶叶传播到后来产茶的其它各地,并形成了其它的产区,就显得自然。在传播的过程中,大致都认同水陆二种传播方式,即从西南出发,由南向北传播和由西向东发展,而在春秋战国以前,我国产茶的地方还是比较少的。

从茶之九难到一杯好茶(二十一)与君共饮七碗茶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百年前一本茶的精神起蒙之书

对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介绍了茶饮之起源,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并通过春秋时期的晏婴、汉代的杨雄、司马相如、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天赋符文爱好饮茶之事,来说明饮茶之事久远,并流传较广而形成了风俗,并说到了他所在的时候,饮茶已经很盛行了,如在东西二都—西安和洛阳以及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了。

那么为什么茶饮盛于唐代?这是有其历史条件的,在自秦、汉至唐的800年间,经历了三国、两晋及十六国、南北朝和长期动乱,而隋代虽然安定了一下,但时间不长,而大一统的唐朝的出现,使得已有的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交流。特别如大运河之类的南北交通要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成,使得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为发展。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有:“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的诗句。《封氏闻见记》所记载的“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都充分反映了茶叶贸易的繁荣景象。

从茶之九难到一杯好茶(二十一)与君共饮七碗茶

从茶之九难到一杯好茶(二十一)与君共饮七碗茶

俗话说:“盛世瓷器乱世金”,唐朝的贞观之治带来的盛世确实为饮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然这里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比如唐王朝禁酒措施,使得部分文人改酒为茶,如杜甫在京城任左拾遗时,曾有“街头酒价常苦贵”的诗句。唐代文化的发达,以及不少文学家诗人,把品茶赋诗作为风气,在李白、颜真卿、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天赋符文的诗文中,都有关于饮茶的描述,特别是《茶经》的问世,对当地的饮茶之风,起到了一定的失去作用。如在《新唐书-陆羽传》中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正是唐代这种盛唐气象,一种在诗词文化上所达到的成就,也使得茶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从以茶药之饮而转变为精神文化之饮,而这种气质,正如卢仝的七碗茶诗最为代表,他日共饮七碗茶,让我们在唐代的茶饮风尚中看到了浪漫的气息。

至宋,茶产区继续向东南扩展,消费也日益普遍。宋代李觏曾说:“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之,富贵贫贱不用也.”(见盱江集)。宋代文人也对茶情有独钟,特别是宋徽宗赵佶还写了一本茶叶专著《大观茶论》。而宋代最著名的饮茶方式是点茶,点茶之法可以斗茶,加上皇室参与,因此讲究礼法,这也是宋特别是南宋文化气的一种气质所在。后期的明清后,散茶的出现和元代的战争,使得茶的饮用少了诗词气,而更多的以生活的开门七件事为主,粗茶淡饭成为日常生活贫苦的重要内容,然而既便是生活清贫,茶依然不能少。特别是进入近代,我赞同冈仓天心对于百年前国人饮茶的一种表述,百年的苦难已经使饮茶变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而失去了在饮茶中去追寻生命感受的动力,也没有了唐时的浪漫和宋时的礼仪。当然这样的表述,为其对于日本茶道依然守着茶道的礼式,并在其中寻求生命的美好作对比,以此表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思想。

从茶之九难到一杯好茶(二十一)与君共饮七碗茶

海山之上的定海山茶园

从茶之九难到一杯好茶(二十一)与君共饮七碗茶

从上面的饮茶风尚的传播和变化中,陆羽把饮作为“茶之九难”的最后一难,自然有其难的地方,那么难在什么地方?从今天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去想你陆羽当年的烧水煮茶的情景,以及写作《茶经》的初衷,把茶从生活用品上升到精神之品,是茶之饮之所以难的地方。我非常同意冈仓天心对于唐代茶饮的总结,即唐代茶饮之浪漫气息。而这种浪漫也比较适用于唐时的盛世气息。中华民族如果说有那个朝代或者时期是国人最为骄傲的,那必然是盛唐气象。如果说今天的一杯好茶,需要饮者有一种气息相伴的话,我认为就是一种浪漫的气息,茶之味,之形,之色、之香,综合在一起,看着就很浪漫。一杯入口,浸润口舌的是茶特有的气息,感受生命的美好,自然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不论是来自于远方的茶的独饮,还是好茶的朋友分享,在茶于水的交汇之中,一杯好茶所包含的不再只是止渴解乏的饮品,而是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感情传递,而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冲泡出一杯好,更为重要的是感受这个过程带来的快乐、轻松,体现礼仪和浪漫。

从茶之九难到一杯好茶,我认为是一件追寻最终的茶的“浪漫”心情的事情。

定海山上采新芽,

与君共饮七碗茶。

从茶之九难到一杯好茶(二十一)与君共饮七碗茶

后记从第一篇为一杯好茶,到最后一篇,为寻找茶饮的浪漫心情,整个茶之九难以茶开端,以饮结束。整个文章以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为参考,许多文章中有大幅的文字来自于这本书,也算是我重新再读一遍这本书。这个系列微信推文的写作,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经历了21个星期的时间,经历了定海山茶2018年的茶的春季制作季。今年我们做出来的小叶种红茶有了十足的进步,而芽茶质量也更为稳定,只是勾青茶还有所不足。自然从茶叶制作者的角度来说,希望能够为一杯好茶提供相应的茶的基础。从饮的角度看,茶叶也只是最为基本的条件。而相应的茶器,环境、水和冲泡技术,却实影响着茶之味道,影响着许多人眼中的一杯好茶。然而如果说这中间还有最为重要的,那一定是作为我们泡者或者说是饮者的自己,以何种心态、心境去感受茶才是最重要的,一杯好茶,不仅仅是口中的味道,更应该是精神上的享受,于生活相依,与世事相伴,与友情相佑,于浪漫相随,才是一杯好茶的最好注解。

关于茶之九难到一杯好茶的话题,我认为就这样结束。本人水平有限,文笔粗略,敬请将就,欢迎批评指正。欢迎朋友们一起喝茶,也欢迎大家关注定海山系列茶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