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醫丨一門三代醫 醫德代代傳

名中医丨一门三代医 医德代代传

說起清泉鎮公立中心衛生院中醫副主任醫師彭英澤的家庭,熟知的人都會讚歎:"這是一個名符其實的醫生世家。"彭家不僅情繫山村,子承父業,三代從醫,而且從醫人數之多、專科之廣泛更是少見。令人稱道的是,彭家人不僅醫術好,"醫者父母心"的家訓更是代代相傳,成為彭家引以為傲的傳家之寶。

紮根山村百姓健康守護者

名中医丨一门三代医 医德代代传

6月11日,早晨7點半,天空下起了小雨,77歲的彭英澤從家裡出發,沿著青石板路,穿過和平中街,騎著自行車來到清泉鎮公立中心衛生院,走進中醫診斷室,穿上白大褂,帶上醫師帽,端坐在診療桌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而這樣的清晨,他已經持續了六十年,幾乎從不間斷。

清泉鎮公立中心衛生院的院址"三遷",彭英澤的診室也隨之改變,改變的是環境,增加的是同事,不變的是他治病救人的初心。

"上午坐診,下午出診。"60年前,17歲的彭英澤,也是這樣坐在門診室裡,將腰板挺得直直的,眼神如炬,望聞問切,一套下來,來者的毛病便已心中有數。

"彭醫生,彭醫生,我奶奶又不好了,發高燒,喘不過氣來!"初秋的清泉,微涼,街頭老榕樹的葉子開始飄落,正在整理病例的彭英澤被來者的呼叫聲打斷,原來是西平村張婆婆犯病了,孫子小王走了十幾裡山地前來"請醫生"。

聽了小王對張婆婆的病情的描述,彭英澤特別在急救藥箱裡,添加了治療退燒、支氣管炎的藥物,立即起身與小王一道前往張婆婆的家中。臨出發前,對在藥房工作的妻子說了聲,"我出診去了。"

沿著崎嶇的山區,彭英澤和小王一路步行到張婆婆的家。"彭老師,來了!"快到家門口,小王突然朝一個農家小院大喊了一聲,眨眼間的功夫,小院裡出來5、6個人,"彭老師,太感謝了!我們就等你呢!"張婆婆的兒子、媳婦們趕忙把彭英澤迎回了家中。經過診斷,張婆婆因感冒誘發急性支氣管炎,彭英澤立馬為張婆婆"打吊針",退燒、消炎、平喘。

一滴、兩滴、三滴……由於老人年事已高,血管很脆弱,液體"點滴"速度很慢,初秋的黑夜卻來得格外早了些,不到8點,鄉村已經陷入夜色朦朧,3瓶的液體才輸了1袋多,"沒事,今晚我在這守著,不用擔心。"聽到這句話,小王一家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第二天清晨,彭英澤再次為老人測量了體溫,"體溫降下來了,人也不喘了,我再開點藥,另外,這幾天給老人吃點清淡好消化的食物,有啥事再到醫院來找我。"告別小王一家後,彭英澤背上醫藥急救箱沿著來時的道路,又回到了門診室。

說起當年的行醫經歷,彭英澤陷入了沉思,當年通訊不通,遇到急症,山上的老百姓只有自己跑到醫院求診;道路不通,部分地區可以騎自行車前往,如果要上山,只有靠步行。山區百姓"缺醫"的現實,讓他做出了繼續紮根清泉的人生抉擇。

一雙兒女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名中医丨一门三代医 医德代代传

因家學淵源,彭英澤的三個孩子中,有兩個都從事著基層醫療衛生事業。說起下一代,彭英澤頗為自豪。大兒子彭家毅是清泉鎮公立中心衛生院門診部主任、內科主治醫師,小女兒彭家治是清泉鎮公立中心衛生院醫務科科長,全科醫學主治醫師,兒媳黃仁會是護師,女婿孫德華是中醫主治醫生。在我區基層醫療系統工作,這樣的一門榮光如何造就?

"言傳身教。"彭英澤給出了答案,"我的爺爺就是一名赤腳醫生。"

每天,除了吃飯、坐診和休息,彭英澤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獻給了中醫事業。家裡的客廳、臥室裡隨處可見醫書、古籍,茶几和床上擺滿他收集的各類資料。不論大年初一,還是除夕,病人來請父親看病或出診,家裡從沒有避忌。家訓、家規、家風,三個兒女從小牢記於心,即便成家立業,也從未忘懷。終年忙碌的彭英澤夫婦並沒有強行灌輸兒女學習,甚至沒有要求兒女們一定要從醫,但他一生勤於探究,嚴於律己,仁心濟世的處事風格已經深深影響了子女們。

小時候父親常常告誡他,發憤讀書終有益,飄搖遊戲總無功。"小時候在父親的教導下,我開始學醫,背《皇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彭家毅回憶兒時這一幕時,仍滔滔不絕。

好的家風好比一顆火種,一顆火種會點燃另一顆火種。長大後,彭家毅、彭家治先後走上醫學之路,1985年,大哥彭家毅中學畢業,進入了青白江衛校學習,三年學習結束後,17歲的彭家毅一門心思想留在城區,然而彭英澤卻一早做好了打算,"清泉缺醫生得很,回來吧。"

因為父親的堅持,17歲的小彭醫生回到了家鄉。1988年,當時整個清泉鎮公立中心衛生院只有不到20名醫務工作者,剛剛成立的住院部更是"人丁稀少",彭家毅一人多個角色,和同事們一起搭建了住院部"模型"。2001年那個夏天,小女兒彭家治於重慶醫學院畢業,同樣因為父親這句話,毅然選擇回到清泉工作,成了東山五場之首第一名大學生醫生。

讓彭家毅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年他剛剛從衛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父親彭英澤在那個夏天也獲得了成都中醫藥大學刊授大學畢業證,沒過幾年,父親又前往華西醫科大學醫院管理班學習,1991年2月所寫論文《中醫治療胡豆黃之淺見》在我區首屆中醫藥經驗交流會上獲得二等獎;1996年6月被省職改辦授予副高級職稱,成為區內為數不多的一名中醫副主任醫師。

"一入杏林深似海,從此青春是路人。"彭家毅說,有了父親這個燈塔,一天都不敢懈怠,在工作之餘,自己也報考了成都中醫藥大學學習。同時父親彭英澤也是彭家毅、彭家治最好的老師,每天聊得最多的就是門診室裡的病例,在"老彭"的扶持幫助下,兩位"小彭"很快適應了醫院的工作。

醫學世家幸福就在奮鬥時

名中医丨一门三代医 医德代代传

"姥爺,我們家庭合影好少哦!"外孫女兒孫俊婕翻開家庭影冊,一張張"白大褂"們的合影映入眼簾,自己關心的家庭合影卻稀少。"這些都是你姥爺的寶貝,別弄壞了。"正在廚房忙碌的姥姥朱大昭叮囑著。

"姥爺,我給你按摩吧,爸爸教過我……"放下相冊,孫俊婕撒嬌的說,彭英澤聞言大喜,"好好!你媽媽和舅舅,也是從小學習的。"

孫俊婕的爸爸就是彭英澤的小女婿孫德華,也是中醫主治醫師,近來,由於機緣巧合,他向針灸專家、中國宮廷御醫第三代傳人王修身呈上拜師帖,成為其親傳弟子,這讓孫德華無論醫理還是臨床,頗有建樹,成為了大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小孫,做得好,繼續努力!"孩子們的進步,讓彭英澤頗感欣慰,然而這樣的一個醫學世家,卻很少有機會團聚在一起。三名彭醫生雖然在同一個單位,但是工作的地方是錯開的,每天真正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並不多。幾十年來,家庭聚齊的機會幾乎鳳毛麟角。"不是這個值班,就是那個值班。"朱婆婆小聲的嘀咕了一句,"哪裡聚得齊嘛。"

"有時候好不容易我和小孫都休假,想請爸爸進城玩,爸爸又要坐診,他不願意放棄需要他的任何一個病人。"小女兒彭家治無奈的說,父親60歲退休後,在醫院的熱情挽留下,繼續坐診,婉言謝絕了別處高薪聘請,他把退休後的歲月看作是自己人生第二個春天。如今,這位77歲的老人,依然每天在清泉鎮公立中心衛生院坐診,風雨無阻。為保證患者看病時間,他一般中間不休息,一直從早上8點忙到中午12點。這樣的工作熱情除了源自他獨特的養生之道外,更來自於他對患者的仁心以及對中醫事業的執著。"人家大老遠跑來,我總得給人看看。"

孫俊婕繼續翻開老相冊,一張張"白大褂"們的合影映入眼簾,兩排、三排、四排、五排……10多個人,20多個人,30多個人……"姥爺,年輕時挺帥的!"孫俊婕笑著說,"這張照片媽媽、舅舅也在!"一張張逐漸壯大的"白大褂"群體照,見證了清泉鎮公立中心衛生院醫療實力的不斷增強。說起現在醫院的變化,這名在工作了60個春秋的老中醫,頗感榮耀,"我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看到年輕一代成長起來,能把傳統中醫藥精華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名中医丨一门三代医 医德代代传

開啟新徵程 創辦一流衛生事業

您也可以關注區衛計局官方網站:http://www.qbj.gov.cn/qwsj/index.html

區衛計局新浪微博:http://weibo.com/2534312500/profile?topnav=1&wvr=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