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爲什麼要用「豆蔻」形容少女?

過的痛苦活得精彩


豆蔻原本是指一種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又名草果,狀似芭蕉,種子如石榴,可入藥。分為草豆蔻、白豆蔻、紅豆蔻等不同品種。文學作品中多用“豆蔻”形容十三四歲的少女,


“豆蔻年華”一詞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因為二月正值豆蔻花的含苞期,彼時的花型較為豐滿,如同女子有孕在身的體態,因此該花又被稱為“含胎花”。


那麼為什麼獨獨要用含胎花來形容少女呢?

這也和當時社會中關於女子婚嫁的習俗傳統有重要關係。


雖然古時禮法規定女子的婚齡約在十四歲至二十歲之間,但人們仍多傾向早婚,實際結婚的年齡通常也比規定的更早,十三四歲對於古代女性而言是一道重要的分界線。它不僅在法律上意味著結婚、嫁娶,同時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表示著從少女到人妻的蛻變。杜牧當時用“含胎花”喻指十三四歲的少女雖然只是比興之語,但也不無道理,後人也因此沿用了這種說法,用“豆蔻年華”來指代那些正值含苞欲放年齡的少女。



做書


中國的成語是一種濃縮的民族文化,呈現的是當時社會的人生百態,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

例如女孩子幼年時被稱為髫年,十二歲為金釵之年,十三歲為豆蔻年華,十五歲為及笄之年,十六歲為碧玉年華,二十歲稱作桃李年華,二十歲稱為花信之年。

對於未出嫁的女子:我們習慣會稱為 雲英未嫁,黃花閨女,小姑獨處,待字閨中,等等。未出嫁的女子是:雲英未嫁,黃花閨女,小姑獨處,待字閨中等等,其中像雲英未嫁就是用唐代鍾陵歌女雲英泛指未嫁的成年女子。

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也稱作垂髻,到十二歲時需要帶上金釵稱金釵之年,十五歲的女子需要把頭髮梳起來,挽髻帶上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後就表示她已成年。因為二十歲的女子正像桃花盛開時一樣美豔,所以稱為桃李年華。古人認為春天多風,瓜果二十四番花信後才會進入夏天,所以喜歡將女子的二十四稱為花信之年。

但十三歲的豆蔻年華,是髮飾,生理特徵是沒有直接的關係,它是出自唐代詩人的杜牧《贈別》的那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這首詩是杜牧離開揚州的時候,寫給一位只有十三歲左右名叫張好好的。形容心裡這位柔弱美麗的少女,如同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因此,前人也曾有註解:“牧之詩詠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開。

在這裡說明一點,豆蔻並不是指所有的少女,而是單指十三歲到十四歲的。

因豆蔻含苞之時,顯得非常豐滿,在民間俗稱其為“含胎花”,一些詩文中也常用它來比喻處女。

說到這裡,網上一些人變聯想到一張網上的豆蔻到圖片來調侃詩人,說他不正經,在這裡需要證實一下。

從科學上來說,並沒有一種植物的官方名稱是豆蔻,有的只是一個 “豆蔻屬”,最典型的代表是就是草果,我們火鍋湯料裡就有這樣的東西,曬乾後形似罌粟殼。

被人們誤會的肉豆蔻屬於熱帶植物,原產地並不在中國,直到宋代也只有廣東和海南部分地區有少量種植,也就是說詩人身處唐代根本見不到這種植物的,他筆下的豆蔻其實就是山姜屬類的草豆蔻。

如若不信,可以參照蕭綱皇帝的詩詞:“別觀葡萄帶實垂, 江南豆蔻生連枝。無情無意猶如此, 有心有恨徒別離。” 他所描繪的豆蔻連枝的,一簇簇的,跟肉豆蔻的形狀是有差別的。

在中國原產的草豆蔻中,以紅豆蔻花為最美,花芯中有兩瓣相併,形似心形,一向被人們視為愛情的象徵,清人詩云:“結就同心蕊,因標連理枝。”指的就是它。並且,豆蔻也代表夫妻恩愛。王安石的兒子就寫過這麼一句詞:”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少女把豆蔻花作為頭上的裝飾。趙長卿有一首《鷓鴣天》中就有一句:”憶攜手,過堦墀,月籠花影半明時。玉釵頭上輕輕顫,揺落釵頭豆蔻枝。”

不說了這麼多,你否對豆蔻年華一詞是否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對詩人這首詞是喜歡還是無感,雖然豆蔻是專指十三四歲的女孩子,不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每個女性都能在不同年齡段活出不一樣的精彩與魅力。所以看文章的你無論是什麼年紀,都身處最美的年華之中。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小時候讀死書,人家寫什麼都覺得好,看到“豆蔻年華”,形容少女容貌體態的這樣一個四字詞語,“

為什麼叫好?嗯,豆蔻嘛,沒見過,但花花草草,形容少女的樣貌身姿,錯不了啊!好詞啊!豆蔻沒見過,豆包咱吃過啊。一年級的小豆包,形容小學生們的可愛勁兒,沒毛病啊!

長大了點兒,逐步意識到流氓和文人這兩個物種從生理到心理,基本上區別不大,自打我知道了孔雀開屏是美麗的,但轉過來就是屁眼了的樸素哲學道理,就再也不相信這些老司機了。

前一段時間,網上看到了一張比較汙的圖片,據說是肉豆蔻的果實(眾所周知的原因,還是不發這種圖片了吧,讓人觸目心驚啊!

有說法是中國古代還沒有引進肉豆蔻這種植物,古代文化人所說的豆蔻應該是一種叫做豔山姜的花,好吧,那就發兩張豔山姜的照片,然後你就該瞭解古人的心態了。

沒錯,古人的心態,尤其是古代的文人,用一個“汙”字形容他們,他們不會感到很意外。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好詩,好溼。


歷來現實


古人對女子的年齡有不同叫法:


7歲——髫年

13歲左右——豆蔻年華

15歲——及笄之年

16歲——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桃李年華

24歲——花信之年

出嫁——摽梅之年


每一種叫法都有它的來歷和理由,那麼古人為什麼要用豆蔻年華形容十三歲的少女呢?

這源於杜牧贈別揚州歌妓詩作《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

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

捲上珠簾總不如。


韻譯為:


苗條嬌美體態輕盈正是十三年華,

極像二月初含苞欲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

捲起珠簾賣俏粉黛沒誰比得上她。


詩中十分貼切地把十三年華的少女,比喻為含苞待放的豆蔻。


春天美麗的花兒不勝枚舉,杜牧為何獨以豆蔻喻指十三歲少女呢?


首先豆蔻花成穗狀,初開時被嫩葉捲起,葉漸漸展開後花兒也漸漸綻開。


從豆蔻花的外形上看,它的花芯中央有兩瓣相併而居,形似同心,外形上像極了處女之身。


把豆蔻花比作十三年華的少女,形象生動逼真地讓十三年華的少女的外貌美具體可感,以此引發後人的聯想和想象,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杜牧的想象力非一般人能及在詩句中得以體現。


杜牧以豆蔻入詩,喻指十三歲少女,不但形似,其神也似。


豆蔻花於春末夏初開花,二月正是含苞期,豆蔻在沒有完全盛開時顯得非常豐滿,可謂丰神綽約,俗稱“含胎花”,因而又被喻為少女的象徵。


剛步入青春期的十三歲少女不正是一朵朵含苞欲放而又丰神綽約的花朵嗎?


明豔俏麗的豆蔻花和青春萌動的少女都是一生美麗剛剛開始的時候。


後來的詩人以豆蔻入詩,大都指喻指少女。


如陳基“來時豆蔻初含芯,別後菖蒲又著花”,秦觀“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蘇軾"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須臾"……


豆蔻年華後來演變成了一個成語,意思是像豆蔻一樣美好的年歲。


原指少女十三、四歲的年齡。現泛指少女時期。


幸生


古人為什麼要用「豆蔻」形容少女?



一、“豆蔻”出處

古人為什麼要用「豆蔻」形容少女?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豆蔻”一詞是什麼意思?那麼請你靜下來,先讀一讀下面的四句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蒄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是來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別》,也是“豆蔻年華”比較官方的說法。詩中第一句的上半句中的“娉娉嫋嫋”形容女子輕盈的身姿,充滿年輕朝氣,“十三餘”就表示女子的年紀。後半句的意思是正逢豆蒄初開時節。

他用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擬體態輕盈。大意是說柔弱美麗的十三歲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剛發芽的豆蔻梢頭的嫩芽。豆蔻原來比喻嫩芽,關鍵是說十三四歲的少女。再加上“年華”二字,更清楚點明瞭這個令人喜愛、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麗的年齡時段。 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傳至今。

後人使用“豆蔻年華”一語來形容少女。雖然不拘泥於杜牧所說的“十三餘”這個具體年歲,但也有個大致的限度。 一般豆蔻年華是指女子十三、四歲,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歲,還有人把豆蔻比喻是處女之身。



二、形容女子年齡的詞語有哪些?

垂髫,形容女子幼年;豆蔻,女子十三四歲;加笄,女子十五歲;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身體已成熟;摽梅之年,女子出嫁之年;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花信之年,女子二十四歲。從這些詞語中來看,豆蔻就是家有小女初長成,也是一個女子人生階段中最嬌嬌欲滴、最純潔、最讓人羨慕的好年華。

三、“豆蔻年華”的近義、反義詞有哪些?

含苞欲放、含苞待放、金色年華、黃花少年、不惑之年、有生之年、黃金時代、花樣年華、錦瑟年華、及笄年華。這些詞都有一個特點都是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稚嫩新鮮、積極向上的之感。反義詞有桑榆暮景、風燭殘年、徐娘半老、人老珠黃,給人一種苟延殘喘之感。這兩種感覺產生強烈的對比,所以,豆蔻年華是極好的。



四、“豆蔻”的其他記載

另外在近代,魯迅先生《且介亭文二集》中,也有“豆蔻年華,玲瓏可愛”一說,也是形容女子的。它與中年女人“徐娘半老,風韻猶存”一詞相對應。

豆蔻是一味草藥,在《中國藥典》中有這樣的記載:草木植物,春末開花,色淡紅,極鮮豔。化溼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用於溼阻中焦,不思飲食,溼溫初起,胸悶不飢,寒溼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

中國古代還沒有引進肉豆蔻這種植物,古代文化人所說的豆蔻該是一種叫做豔山姜的花。這種花極美麗,生長在中國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以及熱帶亞洲廣佈。4-6月開花,7-10月結果,常栽培於園庭供觀賞。

豆蔻年華、舞勺之年、及笄之年等等,都是指不同年齡的稱呼,各有出處,琢磨起來也別有生趣,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真是耐人尋味。

最後,祝願這些豆蔻年華的少女們開心快樂!


紫藤講故事


杜牧詩作中有一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這是詩人即將離開揚州時所作,贈別的對象是一位揚州歌妓。可見這位歌妓年齡不大,只有十二三歲。杜牧的這首詩出來以後,人們也就把十二三歲的少女所在的年齡叫作“豆蔻年華”,如果是男孩,就不可以。豆蔻在農曆二月的初春開花,明豔俏麗,帶給外出遊春的人很多視覺愉悅,跟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少女很相似,都是一生的美麗剛剛開始的時候。

豆蔻分很多種,杜牧詩歌中的豆蔻指的是草豆蔻。公元八世紀的唐代人才知道肉豆蔻的核仁,而肉豆蔻的植株移植入中國則要晚到十一世紀的北宋初期,北宋藥物學家蘇頌說:“今嶺南人家亦種之。”正是這一傳入時間的最好證明。公元九世紀的杜牧不可能用開花的肉豆蔻來比喻少女。況且,肉豆蔻既為熱帶植物,花期就比較靠後,正如蘇頌所說:“春生苗,夏抽莖開花,結實似豆蔻,六月、七月採。”而中國土生的草豆蔻的花期則恰恰在農曆二月,正如蘇頌所說:“二月開花作穗房,生於莖下,嫩葉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紅,穗頭深紅色。”杜牧吟詠的二月初開花的豆蔻不是肉豆蔻,而是草豆蔻!中國古代詩文中凡出現“豆蔻”一詞的,無一例外皆為草豆蔻。古人用詞委婉含蓄,以花期比青春少女,也不賴。


蘭闍圖片故事


我們先來說說“豆蔻”的出處。

最先用“豆蔻”一次來形容少女的是杜牧,他在《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這首古詩中提到,原詩是這樣寫: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其中豆蔻指代喻處女,後因稱十三四歲女子為豆蔻年華。

這首是詩人在大和九年(835),調任監察御史,離揚州赴長安與風塵女子分別之作。

第一首著重寫其美麗,讚揚她是揚州歌女中美豔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妙齡丰韻;二句以花喻人,寫她嬌小秀美;三、四兩句,以星拱月,寫揚州佳麗極多,唯她獨俏。意思是說,姿態輕盈舉止優雅正是十三年華,就像二月初枝頭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盡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人,捲起珠簾故作嬌俏的美女沒有人比得上她


春天的花卉很多,為什麼獨獨選中豆蔻花來比喻少女呢?原來豆蔻,是一種植物,約一丈多高,在初夏開花,秋季結成果實和種子。豆蔻含苞之時,顯得非常豐滿,因此民間俗稱其為“含胎花”,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紅豆蔻花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兩瓣相併,形似同心,一向被視為愛情的象徵,因此也就成為少女的象徵,在詩文中也常用它來比喻處女。

後有多位詩人用此典故,宋代侯置在《西江月·豆蔻梢頭年紀》寫到:豆蔻梢頭年紀,芙蓉水上精神。還有蘇軾在《南鄉子·寒玉細凝膚》寫到:冶葉倡條遍相識,爭如。豆蔻花梢二月初。清人詩云:“結就同心蕊,因標連理枝。”指的就是它。後世吟詠豆蔻的詩,大多含有這種寓意。


一一書園


藝嶼EYESVOT |少女

行將六月,顯然,如今不是“豆蔻”時節,然而,

豆蔻年華,好比初春的新生枝椏。

杜牧有詩形容少女

“豆蔻梢頭二月初”。

很多人說古人用豆蔻來指少女,是因為豆蔻長這樣



真是太汙了!不過這其實並不是古人所說的豆蔻,而是舶來的“肉豆蔻”。


古人所說的豆蔻,應該是山姜屬的植物草豆蔻、白豆蔻、豔山姜等。果子和調料中的草果很像。

那麼豆蔻為什麼會和少女扯上關係?

昭明太子蕭綱曾寫詩,其中一首是:

別觀葡萄帶實垂, 江南豆蔻生連枝。
無情無意猶如此, 有心有恨徒別離。

豆蔻和葡萄都是連枝而生,這些無情無義的草木尚且如此依依,而有心有恨的人卻只能無可奈何地別離。

豆蔻被寄託上了深深的思念。


杜牧的《贈別》更有名 ,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南方人把未大開的豆蔻花叫做含胎花,說它幼嫩如同女身。

杜牧歌詠豆蔻也是在讚美少女。

此後,豆蔻這個典故就流傳開來,秦觀有

“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

陸游有

“春從豆蔲梢頭老,日向樗蒱齒上消”,

蘇軾有

“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須臾”……

從此豆蔻就特指少女了。


藝嶼EYESVOT


豆蔻是《中國藥典》收載的草藥,草藥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乾燥成熟果實。後來豆蔻的意義被進一步的引申,“豆蔻年華”被現代人用來形容女子最美好的年齡,是對女子最好的讚美之一。(天下第一中的鐵膽神侯就是在找天香豆蔻記得吧)

這源自唐代杜牧《贈別》(其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意思是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

此詩是杜牧在三十多歲時“落魄揚州”,時作冶遊,在百無聊賴中寫下這首詩,贈給一位少年妓女。詩中的“十三餘”明白無誤地確定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後人在再加上“年華”二字,更清楚點明瞭女子這個令人喜愛、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麗的年齡時段。

之所以選用豆蔻入詩,是因為在紅白豆蔻諸色花中,以紅豆蔻花為最美,花芯中央有兩瓣相併,形似同心。清人有詩云:“結就同心芯,因標連理枝”,一向被視為愛情的象徵,其次是此花在未盛開時顯得非常豐滿,俗稱“含胎花”,因而又被喻為少女的象徵。

另外,古人對人生不同階段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女子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例如除了十三四歲的女子被叫做豆蔻以外,十五歲則被稱為“及笄”,古代女子年滿十五歲而束髮加笄,表示成年,又稱笄年。

據《禮記·曲禮上》載∶“女子許嫁,笄而字。”也就是說是說,女子成年許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約,稱為“待字”。所以我們產能聽說,古代的一些閨女們,都是“待字閨中”。

女子十六歲稱為“二八年華”。八是指“二個八加起來的年紀”,又“瓜”字在隸書及南北朝的魏碑體中,可拆成二個八字,八加八就是十六歲。桃李年華是指20歲女子的代稱。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語出明徐渭《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花信年華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女子到了出嫁年齡便稱為“摽梅之年”,取自《詩經·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時也。”摽梅,原意是指梅子成熟後從樹上掉落。

附古代對女子各年齡的稱謂:2~3歲—孩提;7歲髫年;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2歲—金釵之年;13歲—豆蔻年華,15歲—及笄之年;16歲—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桃李年華;24歲—花信年華;出嫁—梅之年;30歲— 半老徐娘。


小王子木有錢


豆蔻年華

“豆蔻年華”一詞典故出自於唐杜牧的七言絕句《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是杜牧離開揚州的時,寫給一位十三歲左右的歌妓的詩,詩中形容這位柔弱美麗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

豆蔻

豆蔻在民間又稱“含胎花”,只因其在含苞之時,顯得非常豐滿,在詩文中也常用它來比喻處女

(肉豆蔻)

而在各種豆蔻中(如草豆蔻、肉豆蔻、紅豆蔻...)又以紅豆蔻最為美麗,因為紅豆蔻花芯中央有兩瓣相併,形似同心,一向被視為愛情的象徵

清代有詩人云“結就同心蕊,因標連理枝”,指的就是紅豆蔻

草豆蔻\\肉豆蔻

在唐朝時,杜牧所寫的應當是草豆蔻而非肉豆蔻,因為肉豆蔻原產於印尼,直到後來才傳入中國

所以很多人說杜牧很“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杜牧只是看到了白嫩的草豆蔻含苞時的美麗而用來形容少女,而不是像網上說的那樣是看到了肉豆蔻果實而形容少女的...

其他稱謂

除了用“豆蔻年華”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少女,古人用來形容其他年紀的詞語也有很多

12歲--金釵之年——帶上金釵稱金釵之年

13、4歲--豆蔻年華——上文已解釋

15歲--及笄之年——把頭髮盤起,行笄禮,成年

16歲---破瓜年華——下文重點解釋

20歲-- 桃李年華——像桃李盛開的時候一樣豔麗動人(出自陸游《梨花》)

24歲--花信年華;——花開之時,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出自范成大《元夕後連陰》)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半老徐娘;

重點解釋

16歲時叫“破瓜年華”是因為古時瓜字在隸書及南北朝魏碑體中可拆成兩個八字,二八一十六,不要想歪了

出處:《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