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孟子懂得那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依然不得志?

徐元一


很多时候,社会上通行的道德规则,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状态,好比今天的“假疫苗”事件,联想到之前那么多次食品安全事件,你能说那些大家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是适用于今天的吗?在商界,哪里还有什么底线。

今天如此,孔子孟子那个年代也是如此。

孔孟生活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初期,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由于法家思想主张以严刑峻法维护君主权威,因此像管仲(法家思想的先驱)、商鞅(法家代表)等人能得到君主的重用,而孔子孟子是主张君主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求君主施行仁政,孟子甚至主张“民贵君轻”,主张百姓可以自主推翻昏庸的君主,这样的思想虽然很先进,但毫无疑问很难有君主会真正采纳。这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决定的,非孔孟所能控制。

孔孟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仁者爱人”“舍生取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养浩然正气”等等思想,虽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但从汉武帝开始,成为了天下读书人的道德准则,并一直流传至今天。

并不是说你会做人就一定能成功,因为有时候你所处的环境并不是要求你去做一个“人”。


耶律萧


真是奇闻,记录了孔子言行的《论语》和《孟子》里所讲的,都是关乎天下兴亡的大经大法,哪里有多少“为人处世”的道理?

即使有,那也是次要的,是阅读的人道行太浅,只能从自己的个体去抒发、去感悟,把那些关于治国平天下的道德,都读成了个人升官发财的生意经。自己读歪了,就不要怪古人说的不管用了。

在今文经学的语境里,孔子“立法者”,是无冕之王,是“素王”,也就是没有权位的王者。怎么理解呢?就是从“立法”上去理解。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一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的言行、观念。我们“日用其中而不知”,这就是立法的威力。而立国的那些人,那些一度强大的王朝,却最多几百年就崩溃了。

孟子到处劝诸侯王实行王道,结果没有一个遵循的,因为霸道能够使得国家富强,但王道才能使国家具有品德。这本身不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所以,孟子的不得志,并不是因为什么为人处事的道理,而是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孟子本人是知道这一理想无法实现的。这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气魄、气度、气量,又岂是那些只知道“为人处世”的人能理解的?

其实,儒家里的很多记录,都是教人要做君子的,而且是那种遇到困难、恶行就要金刚怒目、遇到正义、道德就要文质彬彬的君子。但是,很多老百姓,却认为儒家教育的人是明哲保身、精于世故的。这是大谬。


danyboy


谁说孔子孟子不得志了?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受人尊敬和崇拜,孟子是亚圣,同样也是中国文化中膜拜的偶像。所以,他们二人并不是不得志,而只是生前不得志,在去世后的历史上,他们已经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大师,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他们创立和传承的儒家文化,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得志与不得志,这是个如何判断的问题。有人认为鲜车怒马钟鸣鼎食是得志,有人认为高官富禄地位显赫是得志,其实,这些得志只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拥有和流传。孟子就说,人有天爵和人爵之分。天爵是上天给你的善良的德行,你一旦拥有他,谁也夺不走。而人爵是别人给你的,随时可以拿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拥有并保存天爵是得志,而仅仅有人爵,不是真正的得志,是随时可以像青烟,随风而逝的。


好玩的国学


感谢邀请。原因说起来简单,生不逢时罢了。

首先,孔孟在世之时,百家争鸣,懂得大道理的人多得去了,他们在当时也并非唯一的顶尖人才。只是后世独尊儒术,他们的地位才越来越高,这在百家争鸣中也是一种“成王败寇”的体现。当时不得志的人多了去了。

其次,孔孟之道,治世之用。而春秋战国时期,却是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代。儒家的大道理,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难当大用。兵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等各家理论在实用性上应该还是儒家之上。如此他们怎能得志?

最后,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打天下用一种道理,守天下用另一种道理。虽说儒家盛行中华2000余年,但也不是从未中断过。比如汉末天下三分,有魏晋南北朝;唐末天下又乱,有五代十国;再近一点清末,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你去看看这种时候哪有儒家独大的什么影子,兵家法家阴阳家各家道理粉墨登场,这种时候谁又会觉得孔孟懂得多了,谁又会觉得儒家有用了。

总之,我个人觉得,自秦汉以后,凡和平年代儒家独大,也就因此让人们觉得孔孟牛逼哄哄了。我不是贬低孔孟,而是想说“百家都不差,用谁谁伟大”。


向忠古史今谈


我觉得,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得志”。

就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说清楚的的,有两点:

第一,知道越多的为人处事道理,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他为人很成功,而不是他更容易得志。

第二,一个人是否能够得志,要看当时的时代需求在哪里,而不是为人是否成功。古语讲“时势造英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也许题主觉得,高官厚禄就是得志,或者能够一展心中所学才是得志,又或者,为世人所崇敬爱戴才算是得志。同时在题主的问题中,有这样一个前提预设:知道越多的为人处事道理的人,越容易得志。

孔孟二人,不论从这三个方面那个方面来讲,都至少有一方面,是得志的。至于在金钱、权力、名望和德行等方面均“得志”的,也许古往今来也只有王阳明一人吧。

先说孔子。孔子是鲁国贵族出身,本身是不缺地位名望和金钱的,况且孔子还曾经在鲁国执政过,位极人臣。不知道这高官厚禄一条,孔子得志否?

孔子自觉在政坛不能伸展自己的志向,认为在当时那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中唯有恢复礼制才是自己的归属,所以他才开办私学,广收门徒,以“仁”学说教化弟子,周游列国,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礼坏乐崩的时代注定不会重视礼制,所以孔子在对官方宣传思想这方面无疑是不得志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子路、子贡、子张等各国勋贵都尊其为师,如此规模的办学,可谓空前。不知,从向民众宣传自身思想方面,孔子得志否?

孔子的弟子对待孔子一向敬重,子贡曾经赞叹孔子的学识无边无际,子路那样暴躁的脾气,在孔子面前更是恭恭敬敬,不敢越礼。至于孔子后世的地位,看现在山东曲阜孔家子弟的规模,即可略知一二。不知,在受世人爱戴的方面,孔子得志否?

再看孟子。孟子后半生都在以客卿的身份游说于诸国之间,但并未为列国国君所重用,在高官厚禄这方面,孟子可算得上是不得志。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仁政学说,虽然当时没有一个君主肯重用孟子,但是孟子的仁政学说依然得到了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当时有一个小国叫滕国,滕国国君滕文公曾经多次拜访孟子,求教治国之道。在滕文公即位之后,就以孟子的思想治理国家,十几年的努力下,滕国名声大震,成为享誉列国的“善国”。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孟子在施展心中才学方面,可算是得志的。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在齐国“稷下学宫”盘桓多年,为齐王所敬重,同时在各国贵族中名望也不低,是各国的座上之宾。不过在民间名望,却是远远不及孔子。所以在名望和受爱戴方面,算不得得志。

分析过孔孟是否得志的问题之后,我们能够更加肯定的是,他们两人为人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他们的思想与那个时代需求不一致,所以注定会受到时代的压制,和也就是我们大家看来的不得志了。


东方国学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叫理想主义者,比如儒家。有一种叫现实主义者,比如纵横家。什么是理想主义?就是那些善于运用直觉去认识世界,运用情感去对世界作出判断的人。东方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就是孔子、孟子,而现实主义者则是管子、苏秦、张仪。

话说有一次,孔子带着徒弟子路在经过泰山时,遇到了一个身世悲惨的妇女,她宁愿和亲友躲避在深山里,冒着被老虎吃掉的危险也不愿意回到家里。居然是因为家里有太多苛捐杂税。

孔子悲愤的感叹道:苛政猛于虎也。你知道苛政主要指的是什么吗?主要指的就是税赋。说白了孔子遇到的那位女性,其实为了逃税。

当你在为孔子的义愤填膺拍手叫好时,你可知管仲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孔子赋税的始作俑者吗?孔子的这句话感叹其实是孔子和管仲皆为相反的论断。

难怪,孔子曾经感叹说:管仲之器小哉。我看到这句话时,脸都红了,难道孔子是透视眼能看出管仲“器小”?后来,我发现原来是吐槽管仲气量狭隘的。

言归正传,齐国之所以强大,其实与管仲的赋税改革有很大帮助。管仲的改革一方面是增加了税赋的种类,同时又增加了赋税的力度。

坏的一面是,齐国的百姓倒霉了。好的一面是,齐国有钱了,成了春秋五霸。

纵然孔子是个仁人君子,但是嘴上的大道理并不能富国。

关于赋税,孟子也跟魏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意思是说: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你见过像孟子这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吗?学了儒家,拿着木棍就能打败大秦铁骑?

有时候儒家的道理说得通,但是你觉得能行得通吗?

更多国学历史文章,敬请关注微信:guiguzi7619299。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是不是没读过书,不小心打开孔孟之道看看,其言其语,就不是个食人间烟火的。除了假,装,虚伪,做人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两面三刀外,还有什么?哪个朝代也不会重用这样的家伙,你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嘛?孔孟的逻辑,非常让人害怕,让人避之唯恐不及,诚实,率真,是为人根本,满口仁义道德,掩盖人性真实的一面,*以孔孟言论,满大街笑脸,相互施礼问好,唯唯诺诺,阿谀奉承。而后回家关起门来,骂天骂地,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吗?人做事要直言不讳,无愧于心,有正义感,而孔孟哲理更多是让人中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缩头乌龟,孔子不是跑的快,早被秦国活埋,不会有人重用提倡做伪君子的人。

孔子,孟子,老子,都是鼻祖级人物,口中说的什么,大家知道,而背后做的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一日,孔子见老子,相见恨晚,仁义道德谈到深夜,孔子尿急,出去小解,老子年长,昏昏欲睡,孔子遂与老子小妾採菊从后门溜出,野合于老子所骑的牛棚后面,慌乱走出时,孔子被牛一头撞倒,牛角差点刺死孔子,老子小妾望风而逃,孔子后来说【畜生与女人难养也】,就是说採菊扔下他,不管他的死活而逃的事,孔子所指畜生,乃老子所骑之牛,女人,所指採菊,其实牛与採菊,孔子都没养过,是老子养的,要不也不会牛角刺他,读书人擅于颠倒黑白,老子不是天天写【道德经】,咬牙坚持道德,真会与孔子拼命,不能不让人想起孔子的话,野合猛于虎也,可见孔子野合的激情,这在【史记】第172页第七行有详细记载,可以自己去看。而孟子办学,常常教育学生,穷则独善其身。后来学生读几天书,就认为自己是读书人,高人一等,因为穷,就开始擅于利用自己的身体,勾引富婆,慢慢变富,后来孟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去学生家里,又开始教学生的老婆,趁学生不在家,就和学生老婆说,【度,然后知长短,】让量他的长短,被学生回来赶出家门。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什么高德大话都可以说,只是做起来很难。

孔孟在他们当时的社会,被说成是不务实,想入非非。连混饭吃的机会都没有,那些违心论,特别让人烦感。后来人之所以又拿出他们的观点,是因为一个作古的人,他们的思想被接受和不被接受都不重要,挨骂的是他们,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他们的思想约束别人,又不用付款,什么都是孔孟说的,要错也是孔孟的错,要骂也是骂他们。成了孔孟思想的茅攻他们自己的盾,这也是他们教出来的,应该无话可说。


白这个颜色


存在的未必合理,合理的必定存在!可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许多是不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存在~讲理论理,必定枉费心机口舌笔墨!再孔子孟子虽被称为圣人亚圣,但是他们在世时并没自以为是圣人,即非生而知之!有许多道理,他们也是凭后天学习加碰壁得知总结的!比如孔子周游列国读编周易反思得悟~据说近年出土文物里有孔子临终前悔悟~圣经有一句话大意:人生要追求智慧,但智者人生未必通达”!感叹时也!命也!运也!但愿都奉行:君子不达,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微言草民


孔孟得志与否,应视其所推销的学说主张,放在历史大环境中,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历史的滔滔洪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制。周朝处奴隶社会,土地属奴隶制国有,奴隶主世袭,且享有特权,奴隶属奴隶主私有财产,显然奴隶不会有生产积极性可言,不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时,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称雄割据局面,弱肉强食是血淋淋的现实,只有强者才有尊严,弱国要么发愤图强,要么惨遭蹂躏。新兴势力要增强势力、影响,就必须打破周朝原有的制度,包括旧奴隶主的特权,且要形成挤压之势,强取豪夺,是时必然,此时孔子推行仁义,某种意义上是在打这些雄霸的脸。

孔孟所推销的学说主张,利于特权阶层奴隶主的利益,不合于唤起当时政治上处于劣势、又私欲膨胀的新兴势力的胃口。这些新兴势力想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那么如何获得呢?一是要发展生产力;二是需要斗争、战争。由于奴隶是奴隶主私有财产,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奴隶,要想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就要给予一定的人身自由,给予部分生产资料;同时,跟着霸主干的,有战功的、表现突出的,分封一定土地(土地私有制),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是时,谁能顺应这些新兴势利的发展需要呢?无疑是法家和兵家。谁能调动生产积极性和战场上英勇作战积极性?自然是法家,法家“城门立木”,立信于民,将战功同利益挂钩,将获得人身自由、部分生产资料同提高生产力挂钩,这些增强了新兴势力的资本、战斗力。谁又能帮助新兴势力功城掠地呢?自然是兵家,比如孙武等。

但不管是法家与兵家,其思想渊源,都出于道家。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为证,孙武的《孙子兵法》更处处见道家思想的光华。诸如“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击虚。”其如老子的“上善若水章”,兵书中还有很多地方是道家思想的阐发,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我之前就说过:老氏之学,乃为变革之学;孔氏之学,宜为守成之学。老氏之学,内圣外王之学;孔氏之学,规矩方圆之学。


微妙玄通冰激凌


如果从现在的观点看,孔孟的不得志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1,家庭生活上不算完美:孔子16岁之前,生活在单亲家庭,很苦;50岁以后生活颠簸流离13年,也很苦。生了一儿一女,与夫人关系一般,估计50以后就离婚了。孟子也差不多。

2,事业上,也不顺: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比较大,所以也不顺心。孔子68岁回到鲁国以后,算享福了,但是内心也是不爽的,自己的治国理念一直被搁置。

但是这两个不得志/不完美,恰恰是孔子“不合时宜”的地方,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特征,这两个特征,说明,孔子是一点不懂为人处世之道的。

孔子追求的是治理大道,懂得也是这个,就像很多老师教得好书,但是自己孩子一塌糊涂一样,孔子属于社会,不太属于家庭。

所以孔孟之道,从来不是“为人处世”之道,如果非得比较,老子的与世无争什么的,到有些为人处世的意思。

再一个层面,什么是好的“为人处世”?是圆滑吃得开吗?如果真是老好人一个,才是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也就HEHE了。

孔孟之道是个把人纳入到一个周礼社会的框架。如果那个社会不是周礼社会,那么孔孟之道会变成鲁迅同志说的“吃人”的东西,更不用说“为人处世”的最佳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