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高的成就吗?

文史砖家


说到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位皇帝,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文景之治"。

这两位皇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上的第一个公认的"盛世":社会安定,法律清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经过两位皇帝接近四十年的努力,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但作为不朽盛世的开创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帝王生涯,是充满着艰辛和挑战的,可以说,他们费尽心力,排除了千难万阻,才走到了帝王事业的顶峰。

汉文帝汉景帝继承的,是经历过吕后专政,吕氏乱政之后的西汉江山,虽然汉高祖、汉惠帝和吕后为他们留下了已经相对比较充裕的经济储备,以及相对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但经历过汉惠帝、几位少帝等服从于吕后的傀儡皇帝的统治,西汉政治生活中,威胁皇权的力量也在迅速壮大。

而汉文帝和汉景帝想有所作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这些力量的威胁,把实权牢牢的攥在手中。

一场西汉版的君主与皇族、臣属勾心斗角的纸牌屋的故事,正在上演。

先说汉文帝,汉文帝能够登基,借助的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几位功臣的力量,而这几位功臣,从汉文帝登基起,就成为掣肘汉文帝的挡路石。

周勃,在这位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臣眼中,汉文帝之所以适合做皇帝,就因为他脾气好,好控制,因此,在皇帝面前,这位老臣一向以匡正汉室,拯救汉朝的救星自居,在皇帝面前十分无礼。

而汉文帝对付他,用的是软刀子,汉文帝对周勃十分尊敬,而且给了他当时汉朝权力最大最重要的官职:右丞相。周勃满心欢喜的上班才发现,汉文帝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周勃是一个武夫,行军打仗,搞搞军事是可以的,但丞相,是要处理国家政务的,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周勃,一上任就楞住了。

不久以后,周勃一来发现自己着实不是做丞相的料,二来也感觉到了汉文帝是给自己下套,到时候干的不好要被治罪,于是主动辞官回家了。

消除了功臣的威胁,汉文帝下一步要对付的就是强悍的诸侯王,确切说,就是自己的亲弟弟淮南王刘长。

淮南王刘长是汉高祖最小的儿子,在汉文帝的时候,汉高祖其他的儿子都已经被吕后杀光或者病死了,只剩下了这哥俩,所以汉文帝对这个弟弟非常的好。

然而,这种好,其实是一种捧杀,就是先捧你,再杀你。

淮南王刘长在吕后时期就多行不法,到汉文帝在位更加跋扈嚣张。

而汉文帝就这样捧着他,惯着他,直到刘长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开始玩阴谋准备造反,汉文帝立刻动手收拾了他。

这不是我不重视兄弟感情,是你自己找事的。就别怪哥哥了。

而在如何处置自己弟弟这件事上,汉文帝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帝王心术。

他没有杀死自己弟弟的身体,而是杀死了他的骄傲。

淮南王刘长这样一个性格张扬、不会掩饰自己又特别骄狂的人,汉文帝没有杀他,杀他会落得一个杀兄弟的骂名,他把刘长流放到天涯海角,彻底失去了自尊和自由的刘长,在路上绝食自杀了。

就这样,翻云覆雨之间,汉文帝除掉了一大强藩,还没有给人落下任何欺负、杀害兄弟的口实。

汉文帝的高超帝王心术,也遗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汉景帝。在对付野心勃勃的诸侯王方面,汉景帝的棋下的更加漂亮。

汉景帝时期,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叛军主力直逼当时的梁国。

一边是强凶霸道的吴楚七国叛军,一方是虽然是自己亲兄弟,但同样实力强悍的梁王刘武。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非常喜欢刘武这个小儿子,曾经逼着汉景帝许诺千秋之后把皇位给他,这样一个人,汉景帝是不喜欢的。

于是,他动了一些脑筋,让梁王刘武把吴楚七国的主力堵在梁国,然后任凭刘武怎么求救,汉景帝就是打哈哈。

这叫什么呢?这叫驱狼斗虎,最好的结果就是虎和狼一起死掉,再不济,一个死掉,另一个元气大伤,到时候也好收拾。汉景帝在一边看戏,最后的结局是吴楚叛军覆灭在梁国境内,而梁王刘武也损失极大,基本丧失了竞争帝位或者抢戏的实力。

对待功臣,汉景帝玩的手段也和汉文帝差不多,汉文帝玩了周勃,他儿子玩了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周亚夫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而他和他老爹一样,也是一个勇夫,没太高的情商,在汉景帝面前比较跋扈。

于是,汉景帝就设了一个套,套路周亚夫。他请周亚夫吃饭,主菜是一块超大的肉,但不给周亚夫刀。于是周亚夫这个直肠汉暴怒了,在皇帝面前大呼小叫。

汉景帝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于是周亚夫领了一个君前失仪的罪名,回家反省。在回家反省期间,周亚夫又因为儿子给自己准备陪葬器物的事情被人告发,最后在监狱里绝食自杀了。

就这样,汉景帝也在悄无声息之间,消除了威胁皇位的隐患,把权力收回了自己手里。


煮酒君


公元前180年,吕后领了盒饭,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人联合一致,迎立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是为大汉王朝的新一任董事长。

刘董半路出家当皇上,因其从藩王承帝统,威望自然不比前代皇帝,所以异常的谨小慎微,尤其面对实力雄厚的诸侯王和武力功臣时更是如此。对称病不朝,根本不屌自己的吴王刘濞;骄横不法,兵资充盈的淮南王刘长都格外放纵。史载“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用咱的话说,这个皇帝不够强势,或者说太不强势了。

国政上,只是继承和延续了高祖、惠帝,甚至是吕后时期的传统,任用武将为朝廷重臣,几乎没有创新和更张。据史书载:“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

对于文臣的使用则不注重才干,更没有建立必要的选拔和激励机制。盲目重用年长的老者,而忽视青年的新锐之士,比如丞相周勃,为人敦厚但“不好文学”;太子太傅张相如,是“言事曾不能出口”的长者。

由于刘董的性格使然,往往以一人之言就提拔或罢黜官员,形同儿戏。周勃有大功于汉朝,而且对朝廷一向忠心耿耿,当他辞相归乡后,有人告他欲行谋反。刘董居然就信了,下令逮捕周勃并送廷尉。对于汉室的社稷之臣,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和信任,反映出刘董的寡恩和少义。

刘董对于触犯到自己切身利益的行为,多主张严刑峻法,甚至是超过法律之规定而判之;而对于自己的亲近,例如诸侯王啦,外戚啦,虽犯大罪,亦可放纵不裁。大臣张武收受贿赂被告发,文帝不仅没有斥责审讯,反而更加赏赐,极大地助长了官员的贪欲。刘濞长年称病不朝,刘董不仅不加追究,反而赐其权杖并准其不朝,为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播下了祸根。

刘董事长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于直言劝谏者多不喜欢,这点倒是和现在的社会风气一致。贾谊可谓是一个直言上谏的名仕,其谏言多能切中时弊,大多切实可行,是非常适合于当时的治国治民的良策。

贾谊《治安策》中对当时汉朝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阐述并作了详尽的解答。此外,晁错亦上书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可更定者。”提醒董事长,必须得注意蕃王问题了,不然后患无穷。可惜!刘董对这些真知灼见,又没重视,甚至造成“书数十上,文帝不听”的尬聊局面,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的发生。

汉初,推行黄老无为而治,是没办法,当时经历秦末天下乱局后确实需要“与民休养“。高祖、惠帝和吕后时期,出于统治的需要而推崇黄老无为思想,就是少管闲事、循规蹈矩。但到了文帝时,这个休息的进程应该已经结束或者即将结束了,这时应该在保证黄老无为为主导的前提下,适当鼓励其他思想的推行,比如儒家、法家。

但是文帝期间依然充斥着浓厚的黄老无为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刘董事长就稀里糊涂的领完盒饭拜拜了。next!

老刘轻轻的走了,带着他的无为。小刘轻轻的来了,也带着他的无为。

刘启即位之后,汉朝可以说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比较成熟了。汉王朝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已呈现出了“海内殷富,兴于礼义”的可喜景象。开国时期的功勋老臣也相继领了盒饭,没领盒饭的也基本上退出了朝堂,旧的阻力越来越小。按道理说,小刘董事长景帝,这时完全可以甩开膀子好好干一场了,不求大展宏图来,好歹整出点儿动静。我甚至都不奢求一定对,只要整点儿事情出来,错了都不怕,错了赶紧改就行啊。

可是,可是!这个小刘董事长自幼在黄老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下长大,活活给养傻了。不思进取的思想甚浓,接过他老爹的传承继续无为,是个典型的无为皇帝和守城皇帝,甚至是平庸皇帝!

他的平庸,表现在对于好多问题不是看不见,而是看见了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点还不如学他老爹呢,看见了也装没看见。

关于削藩问题。小刘董事长刚上台时,所有政事都遵从老爹以前的套路,继续纵容和宽宥,使得各地的藩王进一步扩充了势力。由于缺乏主见,在晁错的一再忽悠下,又转而开始推行削番政策,而且,选柿子先选硬的,第一个目标就对准了吴王刘濞。

再谈谈吴王刘濞,在汉景帝也就是小刘董事长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因为下棋而引发引发争端,进而开始茬架并将吴王刘濞的儿子,而且还是太子给砍死了。事后文帝虽然气愤,但是也并没有严厉的处罚小刘董事长。这事儿,吴王刘濞本来就有怨恨。而今天,你小子又要削藩?而且还要拿我祭旗?想得美!

于是,在吴王刘濞的振臂高呼下,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势如破竹般杀将过来,还美其名曰“诛晁错、清君侧”。在这种情况下,小刘董事长竟然怕了,开始对动乱者妥协,诛杀了对他忠心耿耿的晁错。结果是显然的,叛乱并没有平息,最终还是依靠周亚夫的超常发挥才击败了叛军,平息了七国之乱,维护了汉朝的统治。

景帝的平庸,还表现在政治手腕上,他是一个不称职的董事长,更是一个不称职的裁判。好的皇帝要把持朝政,还要保持各方势力的平衡,而小刘董事长却表现出偏袒所爱、轻信谗言和错杀忠良,给大汉王朝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还好,人家生了个牛逼的儿子汉武帝刘彻,再要遇上个坑爹的儿子,大汉几百年的历史估计就该提前终结了。

这就是被历史吹上天的“文景之治”,你说,是不是过了?我断言,文景之治的功效被后世夸大了。

回答完毕!





文史不假


千百年来,人们对汉文帝、景帝父子治下的“盛世”很是推崇,称颂那个时代社会安定、国富民强,不仅人口数量和财富激增,而且社会风气积极向上,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几乎可以跟尧帝、舜帝时期的“大治之世”相媲美。后世史学家在描述“文景之治”时不吝赞美之词,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便称赞当时“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如果只看史籍的正面描述,那么“文景之治”的确是个令人憧憬的时代,其成就确实值得歌颂。但若是抛弃先入为主的观点,通过对史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尤其是对当时人的议论来做详细的解读,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所谓的“文景之治”其实是一个贫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百姓充其量只能填饱肚子的时代,如果非要称它为“盛世”,那也不过是一个“饥饿的盛世”。


首先,文、景时代的贫富悬殊现象极其严重。西汉初年崇尚黄老学说,实行“无为之治”,这固然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但与此同时,却也助长了贵族、豪强和商贾等势力的“野蛮成长”。凭借着与官府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极为雄厚的财力,这些人疯狂地兼并土地,从而迫使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或沦落为流民,或被迫成为他们的佃农。



兼并者集团在侵占大量的土地后,一方面向佃农征收多达50%的地租,一方面则按照国家颁布的税率,向朝廷缴纳税率极低的地租(三十税一,即3.33%),从中赚取数量极为惊人的差价,迅速积累起庞大的财富。而接下来,他们又会继续进行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如此循环往复,渐渐地便使得社会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状(见《汉纪·武帝纪四》)。


再者,文景之世的百姓生活极苦。虽然跟秦末汉初相比,“文景之治”下的百姓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充其量也就是能吃饱肚子,不至于饿死而已。原因无他,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和徭役极多,令百姓穷于应对的同时,难以实质性提高生活质量。根据史料记载,汉代的赋税约有二十种名目,主要的是“田税”和“口赋”,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徭役。虽然田税税率极低,但口赋和徭役却很沉重,而这也是造成汉朝百姓困苦的根源之一。



“文景之治”的百姓生活有多苦?可以在当时名臣晁错、董仲舒的奏议中窥见一斑。作为景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副宰相),晁错在《论贵粟疏》中不无沉痛地提到,当下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每年辛苦耕种一百亩土地,要应对官府的各种税目和徭役,如果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尚能填饱肚子,但如果不幸遭遇灾荒之年,则难免会忍饥挨饿,有甚者还要售卖儿女、田宅来完税或应付徭役。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见《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



与此同时,董仲舒在向汉武帝上书时,也曾议论到“文景之治”下百姓生活的现状,称他们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猪狗食,如果不肯做豪强的佃农,往往会在生计无着的情况下沦为盗匪,这样的人往往成千上万,难以禁止(“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引文同上)。



虽然“文景之治”并非想象中那般好,但若把它跟秦末汉初或汉武帝时期作对比,却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毕竟,“文景之治”下的百姓还能填饱肚子,生命权还能得以保障,但如果不幸生活在秦末或汉武帝时期,那么百姓们极可能去做“炮灰”,若平安地过完一生,简直跟中了“六合彩”一般幸运。不是吗?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文景之治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典范。

汉文帝的仁政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之一。他崇尚文治,作为皇帝,他有相当人性化的一面,这也使他的政治措施中,充满人性的光辉。在冷漠的专制社会,文帝时代隐约浮现出一丝温情。

公元前179年,是文帝元年。这一年,他废除了连坐法。根据秦法,一人有罪,并坐其室家。汉初的律令沿用这条秦国法律,汉文帝一上台,便下诏令,废除此令,他认为:“法者,治之正也。”并对司法官员说:“如今犯法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牵连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判刑或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他又废除了诽谤罪与妖言罪。汉文帝以古代贤王为榜样,认为法律中设诽谤罪、妖言罪,只能使官员们不敢斗胆直言,这就会使上级只听到拍马屁的话,却不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官吏们在执法过程中,会滥用这种权利,致使百姓蒙冤,人人自危。汉文帝不以言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极大消除了百姓祸从口出的恐惧感。

到了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又废除一项苛法:肉刑。肉刑是一种无人道的刑罚,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而且历代一直沿用。在汉之前,肉刑种类很多,包括黥刑(在犯人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子)、断脚、断趾等。

废除肉刑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能在鞭笞五百之下生存下来的囚犯,少而又少。本来汉文帝的本意是减轻刑罚,却导致本不该判处死刑的人,在鞭笞之下送了性命。到了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继位时,下一道诏令,将笞五百改为笞三百,笞三百改为笞二百。

汉景帝的仁政

汉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无论在人格修养上还是政治才干上,都不及汉文帝,不过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父亲遗留下来的仁政传统,使得西汉的黄金时代得到延续,后世把文帝、景帝的时代称为“文景之治”,成为二千年专制时代中最具人性化色彩的时代。

肉刑被汉文帝废除后,罪行较重者改为笞刑,前文说过,这种刑法也仍然存在问题,就是刑罚过重,经常导致受刑者丧命。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与144年,先后两次降低刑罚的标准,笞五百最后降低到笞二百,笞三百则降为笞一百。即使如此,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笞刑所用刑具标准不同,也会对犯人身体损坏造成不同的后果。如果只降低笞刑的次数,而没有统一刑具,仍然可能存在滥用权力的现象。因此汉景帝又下令将刑具标准化,有一个细节也可以说明其人性化的考虑。由于刑具是用竹片制成,竹片上有突出的节,一律必须削平。另一个人性化的措施,是受刑者的受刑部位,一律在臀部,不得笞背,执刑过程中,不得中途换人,因为施刑者也有体力消耗,如果中途换人,那么囚犯的苦楚当然要增加了。

从这些法律条文的细节处,可以看出汉景帝还是继承父亲宽厚、人性化的传统。


文帝、景帝在位时间约四十年,政治上的清明与经济上的发展,不仅使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也使得朝廷府库充盈。文帝与景帝都没有彪炳的武功,然而汉武帝时代的赫赫武功,并非无源之水。数十年的积累,使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故而汉代之强盛,并不始于武帝,而是奠基于文景之治。


君山话史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两位皇帝对内轻傜薄赋、与民休息,对外与邻罢兵、维持和平,从而使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稳定、富裕的景象。这个盛世是人们期盼已久的,得来非常不容易。



中国早在周朝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诸侯混战,几百年间大大小小的战事就没停过。好不容易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总算不打仗了。但秦始皇用法家治国,刑法严厉、赋税加重,还大兴土木,人们的生活负担仍然很重。但就是这种生活也没有持续太久,不久就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后来的楚汉相争,至使人口凋零,社会动荡,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西汉初,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十几年后又出现了诸吕之乱。诸吕被诛后,汉文帝继位,朝政才逐步稳定下来。
“文景之治”虽不能与后世的盛唐相提并论,但它有很重大的意义。

其一,“文景之治”是春秋战国往后出现的第一个治世,这种长时间的(文、景共四十一年)社会稳定,安居乐业是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渴望的。

其二,汉武帝时征匈奴,破南越、卫氏朝鲜等扩张行动,使汉朝的领土扩大了近一倍,这些都要依赖“文景之治”打下的物质基础。


孔六十三


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文帝、景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要说文景之治的成就,个人觉得是比较高的,在经过秦末暴乱,楚汉之争。刘邦统一了中国大地,建立了汉王朝。建立初就是个烂摊子,国力衰弱,人口少等。经过文景之治后,让这个国家变得强大富庶,使这个国家稳定了下来。到了武帝时期,才有痛歼匈奴,洗刷国耻的强大实力。打仗就是打钱,武帝打仗的钱都是文景之治来的。所以说文景之治的成就很高。


旧梦v新词


文景两代重道家,也就无为而治,文帝能得到皇位,本身有太多的因素,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幸运在里面,贾谊,晁错的战略方案,其实文帝都是了解的,这两人文帝都未重用,晁错被景帝重用,看似操之过急的削蕃策,引发吴楚之乱,其实都是历史的必然,景帝未看清这点错杀之。封王过多,又无法做到列侯之国,边境匈奴的侵犯,只能嫁亲送礼图一时的和平,文景两代帝王的苟安方略,为武帝的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民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几乎每家都有马,生产总值蹭蹭的上涨。武帝期几乎就是集中皇权,削弱相权,削蕃,加强军队训练,大汉建国七十余年的家当,让武帝来做所有前代未做之事,文景之治,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I一打七


历史事件,都有其历史时代的局限性!

‘文景之治’也不例外!但总的来说,‘文景之治’对当时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节省行政开支,轻薄徭役,降低赋税,与民休息的政策,直接显现的社会效果就是,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大量垦辟,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很大盈余!

虽然有‘文景之治’的盛世美名,但我们也不妨从历史另一侧面去了解一下文帝的用人之道,做为探究历史真象的一个窗口——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云卷云舒152754837


中国的老百姓对统治者其实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休养生息不折腾在他们眼中就是好皇帝。

可惜这再简单不过的要求大部分时候也得不到满足。皇帝们大都爱折腾,对外穷兵黩武,“虽远必诛”,对内横征暴敛,盯着老百姓的钱袋子不放。

汉文帝刘桓和景帝刘启难得地做到了这一点。父子俩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不扰民间,与匈奴和亲,也没有“开疆拓土”的野心。积四十年,国库充实,民生安定。自秦至今两千多年,这样的治世屈指可数。“文景之治”之获后世盛称,概在于此。


陈夫子读史


这个毋庸置疑的,自汉高祖以民休养生息轻摇赋税政策之后使得百姓更好的劳作营生,开国后随有过一段诛吕的兵戈但民间未有动荡,后来文景二帝高祖政策使得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后来景帝废除重刑责罚除去底层百姓的苦源,国家政策鼓励百姓放开干,开国50年在文景二帝的治理下汉朝国力达到鼎盛,这也给后来的武帝开疆扩土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