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军队有名的有湘军、淮军,为何没有鄂军?

杰杰41585591


首先上答案:历史上是有鄂军的。

从名称上说:武汉著名景点俗称红楼的武昌起义纪念馆全名就是鄂军都督府。清末北洋初期,清廷的管制能力下降,各省都有自己的军队,鄂军是湖北新军的代称,后来的武昌起义就是以鄂军为基础。

当然网友会认为这只是清朝军队基于地方的一种叫法,与湘军淮军不一样。那么有没有完全由湖北人组建的鄂军呢?

历史上也是有的。但不是在清末,而是在民国初年!

1921年7月25日,湖北旅湘进步人士在长沙成立“湖北自治军”,夏斗寅为自治军前敌司令,自此鄂军应运而生。

夏斗寅是湖北麻城人,早年投入武昌第八镇当兵,曾经参加过武昌起义,退役后做了一段时间生意,护法运动开始后又石星川,石星川是湖北阳新人,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效力北洋,护法战争时期黎天才、王安澜等成立湖北靖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

投奔了石星川的夏斗寅十分能干,也很有野心,在护法运动失败后见机收容溃兵,前后也有几百人,退入湖南。投奔了新任鄂军总司令李书诚,任团长。1920年夏斗寅的部队扩编他自任鄂军司令,卫戍长沙。1926年就任鄂军第一师师长,率部参加北伐,归属于唐生智的唐生智第八军。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鄂军!

可惜鄂军存在的时间不长,1927年初,夏斗寅的部队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驻防宜昌,南京政府成立后,夏斗寅见风使舵,叛变武汉国民政府,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被扩编为第27军,夏斗寅任军长,但到了1928年夏斗寅的部队却被缩编为陆军第13师,1938年武汉会战后13师在湖南常宁再次整编,成为标准的中央军,鄂军至此消失。



日慕乡关


晚清其实有过鄂军。


南宋有中兴四将,晚清有中兴四臣,取其姓氏,曰“曾胡左李”,曾是曾国藩,胡是胡林翼,左是左宗棠,李是李鸿章(一说“曾左李张”,去掉胡林翼,换上张之洞,这一组合未免有些不伦不类)。这四人的排名,曾有争议,如湘军的老朋友、《湘军志》作者王闿运认为,胡林翼应该排在曾国藩前面,因为中兴事业,胡属奠基者,曾属开拓者,所谓“中兴之业实成自胡”(梅英杰《胡林翼年谱》云:“中外论者服公治行才望,相与欷歔慨叹,佥谓有清中兴之业,实基自公”)。


胡林翼是湖南益阳人,不过他的功业,则在湖北。咸丰四年(1854年),他被任命为湖北按察使,随后升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抚等,主政湖北七年,直至死亡。当时正值天平天国运动期间,湖北四战之地,武汉九省通衢,以胡林翼之雄才大略,哪怕职位是民政官,其眼光必然顾及军事。他所练的兵,便是鄂军。


鄂军有多少士兵呢?从曾国藩称道胡林翼的一段话,可知究竟:“……以湖北瘠区养兵六万,月费至四十万之多,而商民不敝,吏治日懋,皆其精心默运之所致也。”再说统兵的将领,有两人堪称名将,一是李续宾(陆军),二是鲍超(水军)。后世往往把他们归之于湘军,不过就彼时的行政关系而言,则属鄂军。尤其鲍超,他的赫赫功名,与胡林翼的举荐和提拔大有关系。


鄂军与湘军、淮军一样,因人成军,人亡军息。胡林翼一死,鄂军随之解体,至少名目不再。由此需要着重说一点,胡林翼死得太早了,他死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年仅五十岁,诚可谓英年早逝。假如他多活三年,则可亲见太平天国被扑灭,多活十年,则可参与洋务运动的推行,以他的才略,定有一番作为,其历史排名,当可与曾国藩一争短长。


再说两句题外话。今人对于晚清军制,大概只知湘军、淮军,事实上,当时除了胡林翼的鄂军,还有江忠源的楚勇、左宗棠的楚军等。前者亦称楚军,以作战勇猛著称,太平军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都死在其手上,王定安有“楚军之兴,湘军之萌”之说,大意是湘军脱胎于楚勇。好玩的是,左宗棠的楚军则脱胎于湘军,该军以湖南人为主,主力之一即与曾国藩不和的王錱的老湘营。更好玩的是,楚勇在江忠源死后,由刘长佑等统领,不愿听曾国藩调遣,一直若即若离;左宗棠也是如此,为了与曾国藩的湘军保持距离,他特地为自己的军队起名楚军,以示独树一帜。


羽戈


因为湘军有曾国藩、淮军有李鸿章,所以湘军和淮军才能大放异彩。


太平天国时期,有些地方也组建了自己的团练军队,但是要么是领军人物不行、要么就是没有争取到朝廷的政策、或者干脆就是当地太穷,没法筹集到粮饷,所以就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如果是湖北的话,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武昌城被太平军占领了,湖北的精华被摧毁了,所以就难以有人才和钱财来组建鄂军了。

使用近代武器的淮军,只是服饰还是团练的服饰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全国各地都在编练新军,湖北的张之洞在编连了湖北新军,编成张彪任统制的陆军第八镇与黎元洪任协统的第二十一混成协,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北新军第8镇有士兵10502人,军官702人,第21混成协有士兵4612人,军官288人,全军官兵合计16104人——这就是“鄂军”,不过历史上更习惯称之为“湖北新军”,有些资料上也称其为“鄂军”——这是一支不同于湘军和淮军的新式军队。

清末的新军,已经改穿西式军服


这支湖北新军饱受革命思想影响,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发动了武昌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肇始,也是清王朝覆灭的肇始。

鄂军发动的武昌起义


象眼观天下


清末是有鄂军的,但比湘军和淮军都晚,并未出现在勇营时代,而是一起步就是新式陆军。

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长江流域后,清朝下令各地编练团练,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先后在团练基础上仿照戚继光、傅鼐旧制,建立起以营为单位的”勇营“,其特点是杂用新旧式武器、编制和操典,但在编制上以旧为主,在此后几十年里勇营逐渐取代绿营,成为清代正规陆军的主力。当时湖北是主要战场之一,也编练了许多团练,之所以未发展出一支勇营制的”鄂军“,是因为湘军成军后首先获得的第一个省级根据地(咸丰五年即1855年,胡林翼任湖北巡抚,而湘军起家的湖南反倒无此便利,湘军要仰食于人),湘军即鄂军,鄂军即湘军,既无必要、也养不起再叠床架屋地搞一支新的纯湖北勇营大军。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朝野许多人意识到仅仅有洋枪洋炮,但体制仍然是旧的,是打不过武器相当但新式编制的近代化军队的,因此开始尝试编练新军,湖北是和天津小站几乎同时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始的、中国新军编练的先驱。

这年冬天,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从卫队、护军中选拔精锐,加上在民间募集的青年,共2600人,在南京组成13个营的“自强军”,包括步兵8个营,骑兵、炮兵各两个营,工兵1个营,步兵250人1营,营分5哨,炮兵200人1个营,分四哨,骑兵180人1个营,分3哨,工兵100人。以德国顾问35人教练德式操典,担任营哨两级指挥官,以中国人为副职。第二年初他回到武昌任上,把护军前营带回,扩编为前、后两个营和一个工程营,任命德国人贝伦可多夫为总教习,并大量聘用天津、广东武备学堂学员为分教习,1902年后还聘请了日本教习。

由于张之洞在湖北、江苏创办军事学堂,建立兵工厂和铁工厂,训练、装备都有保障,自强军在当时和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并称“两大新军”,战斗力和影响力是较高的,八国联军之役后更成为中国军事复兴的骨干之一。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设立练兵处,颁布新式军制,第二年提出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个镇(师)的计划,其中湖北、江苏各规定需在3年内练出新军两镇,自强军留在江苏的一部分发展为陆军第九镇和暂编陆军第23混成协(旅),调到湖北的一部分则发展为陆军第八镇和第21混成协。

由于清朝废除科举,加上革命党在湖广、两江改变策略,让大量同情革命的知识青年报名参军,结果湖北、江苏由自强军发展出的新军不但基层官兵知识分子比例高得出奇,而且普遍同情革命,辛亥革命前夕,湖北新军一个镇又一个协总兵力约1.5万,革命党竟占1/3强。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清廷令端方率部分湖北新军前往镇压,结果新军半路哗变,杀死端方,导致四川落入革命党手中,而留在湖北的新军密谋起义,在首脑机关两次遭到破坏,既定计划完全被打乱的情况下,仍然凭借革命党人在军中的雄厚实力起义成功,留在南京、镇江的第八镇则发动起义夺下了后来的民国首都南京,可以说,自强军系的晚清鄂军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不朽功绩。

辛亥革命后,鄂军扩编为陆军8个协(第一协吴兆麟,后宋锡全,第二协何锡蕃,第三协林翼支,后成炳荣、窦秉钧,第四协张廷辅,第五协熊秉坤,第六协杨载福,第七协邓玉麟,第八协罗洪升)炮兵两个标(团,设炮兵统领,由姜明经担任),骑兵两个标,工兵、辎重队各一个营,敢死队3队(连),学生军一个标,总兵力在三万左右。民国建立后扩编为八个师又两个混成旅,此后经过三次裁军,至民国三年(1914年)2月剩下1个师(陆军第一师,总兵力7400,驻地为荆州),此后就是“民国鄂军”的历史了。


陶短房


鄂军肯定是有的,不然怎么现在武汉还有鄂军都督府的名胜,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在各省都开始编练新军,鄂军即是湖北新军的代称。武昌起义后,更是成立了鄂军都督府,黎元洪为都督。

不过题目中问的应该是是清晚期和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差不多时期的军队,那时候应该是没有鄂军的,但是也还是有湖北的军队,那就是左宗棠编练的楚军。楚军是1860年左右曾左二人分道扬镳后左宗棠编练,是以原湘军江忠源部为基础的,士兵大多来自洞庭湖一带,清廷看到湘军实力雄厚,也有心让左宗棠分化一部分湘军,这支“楚军”由最初的五六千人经过镇压太平军等战斗,增至七万余人,是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力。


文综史组


晚清应该是没有鄂军的。道理很简单,第一清朝湖南湖北为一省,设湖广总督,两湖地区的武装力量应该统一叫湖广军才对。第二早期曾国藩创立湘军,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曾的幕僚,两人后来皆自立门户,李鸿章还好,沾了乡土观念的光,淮军后来发展壮大成功脱离湘军体系。但是左宗棠的楚军,不管老左多么牛多么顽固,世人皆将楚军当成湘军一部,有名人效应也不管用,没有名人的湖北驻军怎么可能有独立名号。第三张之洞编练的湖广新军一个镇,注意了这至少在地域上是包括湖南的,不是湖北专属军,称之为鄂军非常不妥。满清倒台后,就是什么一省一督的时代了,什么川军、桂军、湘军、鄂军、粤军等等,这个时期的鄂军已经不是清军了,而且只是地方武装,和早期的湘淮军发展到全国并且成为国家的最庞大的武装集团相比基本不是一个层次。如果有这么一个金字塔,湘军就是塔尖——无湘不成军嘛!淮军和楚军在其下,余者再往下顺溜排,这其中冯子材的萃军镇南关一战而历史留名。


手机用户6935583676


湘军淮军能够载入历史的他是一个时代的发展主线,湘军淮军不仅指士兵来自湖南或安徽而是将帅团体的籍贯亲缘。至于鄂军叫法有,但无论功绩将领都不够主流,张之洞重用张彪,黎元洪算不上湖北新军代表,民国后北洋军占领湖北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