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P2P暴雷的最後三根稻草是什麼?

引發P2P暴雷的最後三根稻草是什麼?

作者/解夏 來源/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7月的P2P草木皆兵,平臺連續暴雷,投資者維權群如潮水般湧出。與此前跑路潮不同,這次暴雷,更具集中性、連續性,速度之快也令人咋舌。兩個月內,已逾百家平臺暴雷,平均每天都有一到兩家平臺,這種形勢仍在蔓延,甚至百億級平臺也在所難免。

究竟是什麼引發了今日P2P雪崩,誰才是壓倒它的最後稻草呢?

打破剛兌

“P2P暴雷,每年都有一波。”一位網友在論壇裡說道。今年6月以來,投融家、錢媽媽、銀票網、善林金融、唐小僧、聯璧金融、銀豆網等等,甚至在小米系APP推薦的數十家P2P平臺也都相繼暴雷。

自網貸行業誕生以來,平臺跑路、倒閉等問題就未斷過,2015年7月18日,由央行頒發的第一份互聯網金融監管文件面世,這意味著監管正式介入和落地。

實際上,在2014年,銀監會就指出P2P平臺業務的四條紅線:

1、明確平臺的中介性質;

2、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

3、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運作;

4、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部分網貸平臺都越過四條紅線,給投資者提供平臺擔保,設立資金池,以便資金整體的週轉流通。

“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們都不是P2P,只能叫網貸平臺。”一位市場從業人士告訴盒飯財經,嚴格的P2P只撮合信息,可以允許第三方擔保機構進行擔保,但不允許平臺兜底。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些平臺對用戶承諾賠付金,通過一系列增信手段,如國企、國資背景等,希望讓用戶更放心。另一方面,一些啟用擔保機構的平臺並沒有收穫實際效果,在出問題之後,很多擔保公司不承認、不賠付,擔保機構與平臺之間出現扯皮,用戶是否能拿到賠付金,就取決於平臺選擇跑路還是堅持了。

兜底就是所謂的剛性兌付。在網貸投資過程中,剛性兌付在網貸行業內幾乎是平臺普遍默認但沒有名分的承諾,網貸平臺承擔了投資資金安全保障的全部責任,這意味著風險都集中到平臺自身,一旦標的到期無法按約兌付,平臺便會自行“兜底”,墊付本金或者本息的現象。

沒有足夠的資金墊付,平臺方就會尋求市場手段解決,槓桿再度加大,因此P2P遭遇流動性管理難題,很多企業現金流跟不上,P2P的資產端會逾期風險會增長很快,而資產端還不上錢,資金端就無法兌付給投資人,因此達到循環,這是造成暴雷的問題之一。

如果遇到小概率的逾期,有足夠精力做好資金流動性管理,平臺可能還有生存希望,可一旦出現擠兌,沒有更大的後臺來兜底,就會很快暴雷,尤其是本身資產質量就不佳的平臺,隨時都有崩盤的可能。

去年底,行業內要求打破剛兌。

2017年12月13日,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於近日向各地P2P整治聯合工作辦公室下發了《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再次明令禁止轄內機構繼續提取、新增風險備付金,對於已經提取的風險備付金,應當逐步消化,壓縮風險備付金規模。同時,嚴格禁止網貸平臺以風險備付金進行宣傳,各地應當積極引導網貸平臺採取引入第三方擔保等方式對出借人進行保障。

打破剛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平臺的風險,但推動平臺向更正規、健康的方向發展。

引發P2P暴雷的最後三根稻草是什麼?

去槓桿

自融、資金池、虛假標的等都是平臺真正隱藏的雷,這涉及到了用戶的錢到底去哪的問題,債權錯配也是一顆雷。

網貸平臺的一端是借款人,一端是投資者,借款人發出一個標的,投資者進行投資,一個標的對應一筆投資,這筆投資可以來自很多投資人的資金。但債權錯配,是指用戶投資的錢與標的(債權),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投資者一旦將錢打入平臺,平臺是否將這筆錢投入相應標的,這就很難監管。

“(平臺)有可能是把幾個標的打包到一起給用戶,”一位市場從業人士說,打包的所有標的都可以去湊,標的一旦打包就會遇到額度匹配問題和時間匹配問題,即我所有的錢是否投給了我購買的標的,以及我的錢是否在規定時間給到了我的標的。

一旦出現債權錯配,就意味著逾期、無法償還等風險加大。資管新規的出臺,其目的也是為了管理好資金去向,防止違規操作。

此外,一些平臺借款人資金比較集中,例如背靠上市公司,其標的往往是某個或某幾個上市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債權集中意味著風險集中,借款方通過抵押等方式,將標的項目放到平臺上,一旦逾期或無法償還,就會直接加大了投資人的風險。

今年明確提出了“雙降”,“零增長”(不得新增不合規業務)、“清零”(從業機構存量不合規業務要逐步壓降至零),去槓桿無疑對這類平臺有巨大的衝擊,因而出現暴雷。

引發P2P暴雷的最後三根稻草是什麼?

行業的自我淘汰

今年4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了《關於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再次強調“持牌經營”理念,並將此前處於監管真空地帶、未經許可的“定向委託投資”等資管業務形態定義為“非法金融活動”。

《通知》還指出,資管業務仍然屬於P2P的組成部分一併進行驗收,不合規不允許備案。

實際上,備案一說自前年起就開始執行,但由於工作對接複雜、系統不完善等原因延後,有傳言稱,一些原來非合規的P2P平臺,要求在今年6月中旬完成備案,而這部分平臺無法滿足存管要求,早就做好了跑路準備,因此出現暴雷也在預料之中。

有市場人士透露,這一波暴雷與前幾年的跑路潮有區別,更貼近的說法是平臺的清盤行為,即平臺把所有的錢兌付給用戶,當然,也有自融、虛假標的或標的有雷等問題,會有虧空情況,或直接卷錢跑路。

隨著越來越多的平臺連續暴雷,出現恐慌擠兌,一些運營良好的平臺,資金被大量抽離,而越抽離,崩盤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另一些平臺看到大量跑路、倒閉,也受到影響,準備好跑路,形成惡性循環。

表面上看,無論是《通知》、資管新規等文件,或是債權錯配、自融、資金池、虛假標的等問題,甚至傳言的溫州商人跑路,操盤P2P平臺崩盤,以及各地購買新房而凍結大量資金,導致P2P遭遇現金流問題……打破剛兌、去槓桿、恐慌擠兌,表面上是壓倒P2P的三根稻草,但這些都是行業進一步規範的影響,也是行業的自我淘汰,可以預計此後仍有平臺會持續暴雷。

市場人士認為,這波暴雷潮實際上清除了一大批“假的P2P”,誰能熬過這輪暴雷潮,往後就能更合規、健康的發展。不過,如果現在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出臺,任由恐慌擠兌加劇,勢必導致更多平臺爆雷,讓更多投資者遭受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