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外「山寨」知名葡萄酒被禁出口

數據

香港貿發局報告顯示,廣州50%和成都43%的受訪者購買香檳及起泡酒。47%的內地受訪者購買葡萄酒的價格範圍在101~200元之間;整體受訪者平均購買自用的葡萄酒價格約193.6元一瓶。其中,廣州為205.8元。

圖:@視覺中國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林琳)近日,一家由中國公司持有的澳大利亞葡萄酒企業因外觀酷似奔富產品,被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吊銷出口葡萄酒類產品的執照。據悉,該公司從其他製造商那裡購買葡萄酒,貼上自己的標籤後銷往海外。“這是一部分在海外購買酒莊的中國商家經常使用的手段。”業內人士稱,除了商家短視、注重短期利益外,根源是內地葡萄酒市場仍不夠規範,給了這些商家鑽空子、渾水摸魚的機會。

不少消費者缺乏鑑別能力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副秘書長楊徵建稱,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在幾個月前就已經修改了法規,斷掉了某些攀附名牌商標的企業的可行性。中國葡萄酒企業“山寨”過的還有“木桐”和“拉菲(LAFITE)”兩個大品牌,前者是上海班提酒業的“穆桐”商標,後者是兩家使用“拉菲特”和LAFITTE的企業。

俊濤連鎖總經理張健偉認為這種“山寨”名牌葡萄酒的現象在許多國家和產區都很普遍,“有一些酒商迎合國內市場的需要,也看準了內地葡萄酒市場還不夠規範,加上消費者對品牌貨、產品質量沒有鑑別能力,就敢於渾水摸魚。”

有業內人士透露,大部分消費者確實沒有鑑別能力,但市場上也不乏“知錯買錯”的消費者,“否則的話,按正常邏輯推理,怎麼可能以市場價1/10甚至更低的價格在線上或者來源不清晰的小商家那裡買到名酒?”

部分商家“渾水摸魚”

“確實有一部分商人通過買酒莊、提高年份、偽造虛假年份等各種違規現象把葡萄酒賣到中國市場。”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稱。張健偉認為,大部分葡萄酒企業的品牌建立和維護需要經歷長時間的運營,少則5~10年,多則十幾二十年,很多商家不一定願意花那麼多的時間成本,而且高品質的葡萄酒利潤空間並不大。在朱丹蓬看來,這一次葡萄酒企業被禁止出口的案例,顯示國外的監管在運行過程中更為嚴謹,當企業違反、涉嫌違法的時候,就能乾脆、迅速反應,值得借鑑。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葡萄酒市場的快速發展,相關監管部門在質量、品質上的把關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根據海關總署2018年1月至6月通報的未准入境的食品化妝品信息,2018年上半年有12批次不合格進口葡萄酒未准入境,重量總計11098千克。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行業問題的暴露和解決、行業的繼續發展,葡萄酒行業的貓膩、弊端有望逐漸減少。

業內觀點:

中國消費者已形成獨特消費模式

近日,中國香港貿發局發佈一份內地葡萄酒消費調查報告,顯示內地葡萄酒市場發展蓬勃,消費者對酒的需求特徵開始細化,其中廣州50%和成都43%的受訪者購買香檳及起泡酒的比例顯著高於整體平均的37%,購買香檳及起泡酒的比例較購買白葡萄酒的比例高;整體受訪者購買桃紅葡萄酒的比例最低,為23%。對於購買自用的葡萄酒,受訪者趨向理性消費。47%的受訪者購買葡萄酒的價格範圍在101~200元之間;整體受訪者平均購買自用的葡萄酒價格約193.6元一瓶。其中,廣州為205.8元、哈爾濱為204.8元,煙臺為202.1元,受訪者平均購買自用葡萄酒的價格較高,超過200元一瓶。

楊徵建稱,中國的消費者在葡萄酒消費上有自己獨特的標準,比如更喜歡乾紅,喜歡重瓶,喜歡高酒精度酒,喜歡帶盒子的葡萄酒;中國的消費模式相對複雜,比如團購、網購等風行,連朋友圈也能銷售葡萄酒。而在西方市場,葡萄酒的銷售模式簡單且更規範,葡萄酒銷售者需要有售酒的牌照。

業內人士稱,正是因為銷售模式複雜、銷售門檻低,導致中國葡萄酒市場問題不少,而這在短期內無法改變,只有等到葡萄酒市場相對成熟,消費者整體素質提高,才有可能結束行業的“混沌期”,進入相對理性的成長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