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簡單讀懂血常規報告

血常規是目前醫院最簡便的化驗方法之一,能夠告訴我們很多信息,我們通過血常規化驗單,可以判斷患者的基本情況,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但是血常規化驗單中項目很多,在一些項目後可能會出現上升或下降的箭頭,很多人會對這些項目產生疑惑甚至恐懼。雖然有很多病症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血常規的變化,但是造成血常規化驗異常的原因還有很多:如劇烈活動、感冒及一些藥物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學會簡單閱讀血常規報告。血常規化驗中一般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血紅蛋白含量、平均血紅蛋白濃度、血小板數目等項目。其中,最重要的是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數目這三項。一般血常規的化驗報告單上都會註明各項指標的參考正常範圍,所以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

教你簡單讀懂血常規報告

血常規,英文叫:complete blood count,簡寫為CBC。

主要項目有:

1。白細胞數量(WBC)。

2。有關紅細胞的一些基本指標,包括紅細胞數量(RBC),血紅蛋白含量(Hb),紅細胞壓積(Hct)。

3。有關紅細胞的一些更詳細具體的指標,包括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均勻度/變異度(RDW)。

4。白細胞分類(Differential)。包括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淋巴細胞(Lymphocyte),單核細胞(Monocyte),嗜酸粒細胞(Eosinophil),嗜鹼粒細胞(Basophil),以及其他少見的病態細胞,如桿狀核細胞(Band cell),原始細胞(Blast cell)等等。

5。血小板(Platelet)。

一、解讀白細胞

教你簡單讀懂血常規報告

1。白細胞數量(WBC)。

太高:可以是正常現象,如新生兒/嬰幼兒,以及孕期白細胞數量偏高;

應激反應;如手術/外傷後短期白細胞數量增加,有時侯甚至過於激動的情緒也可能導致白細胞數量增加;

藥物反應;

各種感染,以及一些免疫系統疾病;

白血病。

太低:可以是正常現象,如老年人一般白細胞數量可以是正常低限,或稍稍偏低;

其他系統/器官疾病,如嚴重肝臟疾病等;

骨髓抑制,包括一些血液系統疾病,或嚴重感染等。

2。白細胞分類(Differential)。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比例高:提示細菌感染;

淋巴細胞(Lymphocyte)比例高:提示病毒感染,以及結核等感染;另外,一般小兒淋巴細胞比例比成人高;

單核細胞(Monocyte)比例高:提示結核等感染性疾病;

嗜酸粒細胞(Eosinophil)比例高:提示過敏性疾病,以及寄生蟲(比較少見);

嗜鹼粒細胞(Basophil)比例高:非常少見;

桿狀核細胞(Band cell)比例高:提示嚴重細菌感染;

原始細胞(Blast cell)比例高:提示白血病。

教你簡單讀懂血常規報告

二、解讀紅細胞

1。有關紅細胞的一些基本指標,包括紅細胞數量(RBC),血紅蛋白含量(Hb),紅細胞壓積(Hct)。一般會綜合這三項指標,來判斷。有的時候可能有一項指標低,而另外兩項正常,這就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太高:長期慢性缺氧,如高原人群,長期吸菸,一些先天性心臟病等;

一些少見疾病,如原發性紅細胞增多。

太低:可以是正常的,最常見的是孕期貧血;

各種貧血,如大細胞型,小細胞型;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等等;

其他系統器官疾病,如慢性腎病,慢性肝病等等;

藥物反應,包括化療/放療等等;

骨髓抑制,包括一些血液系統疾病,或嚴重感染等。

2。有關紅細胞的一些更詳細具體的指標,包括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均勻度/變異度(RDW)。這些指標除了RDW以外,都是計算出來的數值。它們主要用於鑑別貧血的類型。

太高:一般見於大細胞貧血。主要原因有葉酸,和/或維生素B12缺乏;

太低:一般見於小細胞貧血。主要原因有缺鐵性貧血;

MCV/MCH/MCHC等值正常,但有貧血,一般見於慢性疾病導致的貧血。

三、解讀血小板

太高:不多見。常見原因有嚴重感染或應激狀態,可以導致血小板數量增加;

太低:也不是非常多見。常見原因包括藥物;其他系統器官疾病(如肝臟疾病),以及一些血液系統疾病等等。

最後,如果血常規異常,請在醫師指導下明確自己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出現血象異常。只有找到病因,才能指導後續醫治,也不必過於緊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